民國離我們并不遙遠,但許多民國風云人物,都因為歷史迷霧的遮蔽,或者意識形態(tài)的雕鑿,而變成一個簡單的標簽,鮮活的血肉已經(jīng)不見了。
譬如,當我們面對白崇禧時,會發(fā)現(xiàn)這個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北伐名將、抗日英雄,因為反蔣,在海峽對岸十七年,幾乎被描述成囚徒;又因為與海峽此岸立場不同,在大陸也長期被冷落和誤讀。
到底一個真實的白崇禧是怎樣的?
當他參加敢死隊,奔赴武昌時,他想的是什么?
是什么動力使他在混亂的時代作出他的選擇?
晚年的他又是如何反省自己的一生?
這些問題,對于一個影響時代的人物,是必須找出答案的??上У氖?,我們現(xiàn)在只有暗含立場的傳記,只有情報人員有失嚴謹?shù)募毠?jié)再現(xiàn),只有標簽化的政治敘述。
當我們努力逼近人物的內(nèi)心,逼近歷史的現(xiàn)場,站立在我們面前的,也許是一個活生生的白崇禧,但是他的逼真,又像一種幻覺。
白崇禧遭遇到的標簽化敘述,在其他民國“軍閥”身上何嘗不是同樣存在?“軍閥”一詞,本身就是一個政治標簽。
如果我們借著走近白崇禧的機會,面對如畫卷一樣緩緩打開的民國將領群像,我們同樣會發(fā)現(xiàn)那是有血有肉的一個群體。他們的功過,后人自可評說,但我們對歷史的真相、先人的事功,卻不可因為遮蔽而失語。
當民國熱浪一波波席卷我們時,民國熱到底對我們的價值在哪里?這些問題對于今日中國,都是必須反躬自問并作出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