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案例的典型性,一般應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來源于常態(tài)活動,具有自然進程;二是能較好地引發(fā)教育者對教育有關問題的認知沖突:三是研究者盡量不干擾幼兒,做一個“等得了”的觀察者,并做好客觀的記錄。如文字白描記錄、拍照、錄音或錄像。
【案例描述】2011年3月17日。中二班科學活動《鶴鶉蛋在鹽(或糖)水中會怎樣》現場
實驗目標:通過往杯里加鹽或糖,使杯底的鵪鶉蛋浮上來。
實驗材料:每位幼兒一只透明的玻璃杯(杯高10厘米左右,裝有半杯多清水),一個煮熟的鵪鶉蛋,一把長柄的咖啡勺,一根筷子;每桌一碗鹽,一碗白糖。
活動片段:第一次實驗,小雨小朋友沒有試驗成功。第二次實驗,小雨繼續(xù)嘗試。只見她先用勺撈出鵪鶉蛋放到桌子上,然后舀小半勺糖倒入杯中,用筷子攪拌,再把鵪鶉蛋放到糖水里。接著,她蹲下身側著頭透過杯子看鶴鶉蛋,結果鵪鶉蛋還是沉在杯底。于是,她再次用勺撈出鵪鶉蛋。舀糖、用筷子攪拌、放鵪鶉蛋、看鵪鶉蛋,可鵪鶉蛋還是沉在杯底。她第三次撈出鵪鶉蛋、舀糖……用同樣的程序重復著實驗,結果還是沒有成功!她眉頭緊鎖,但還是堅持并又嘗試了兩次,鵪鶉蛋一如剛才。她把小嘴咬得緊緊的。十幾分鐘后,第二次實驗的時間也到了,小雨的臉如要哭一般……
【案例剖析】
針對這樣的案例,我們首先剖析的是教育者自身的內心世界,即對上述案例的價值認識,看看大家關注的是什么?
研討開始了。教師們在共同回顧文字白描記錄的案例后,主持人用真誠的話語、神態(tài)傳遞這樣的信息:既然是研討,觀點就無所謂對錯。我們的目的就是展示自己最真實的內心想法,所以大家應該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結果我們的老師表現得很出色。匯總他們的觀點。大體是:
這是個失敗的實驗。孩子沒有得到預期的實驗結果,很沮喪。
這個孩子太刻板了。為什么不變變糖的量,或請別人幫忙。
老師應該及早介入,或用語言提醒,或適當代勞一下,或讓實驗成功的孩子來幫她做,或讓她看看別人怎么做。
這是個堅持性很好、有毅力的孩子,是個做事很有條理的孩子。
孩子對實驗很感興趣,所以,愿意一次次嘗試。
從研討中我們可以看出,面對同樣的案例,反映出教師們具有不同的內心世界:不同的視角,不同的關注點,不同的認識。由此,也體現出該案例具有深層次研討的價值,而這價值便是教師在共同的研討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
1.我們必須改變視角:專注專心,讀懂孩子
(1)孩子的情緒。案例中,我們顯而易見的是孩子的沮喪。我們還看到,孩子的沮喪。是因為孩子預計的實驗結果一直沒有出現,也因為實驗時間到了。
(2)孩子的可貴。從整個實驗過程看,該孩子擁有興趣、執(zhí)著、有序等可貴的學習品質。
(3)孩子的“刻板”。我們知道,該年齡的孩子,正處于秩序敏感期。所謂“刻板”行為,原本是她正常的表現,她在順應著自己的自然規(guī)律而成長。
2.我們必須改變行為:具體實在。激活孩子
(1)鼓勵孩子——該孩子一個鼓勵的眼神,或者直接請告訴孩子“你很棒”。面對沮喪的孩子,我們要走過去,蹲下身,看著她的眼睛,堅定地說:“孩子,你真棒,像個科學家!科學家就是這樣的,堅持、堅持、再堅持?!?/p>
(2)耐心等待——“孩子,我們再試試!”有時教師耐心的等待就是對孩子無聲的支持。必要時教師還可以把實驗器材投放到活動區(qū)域,給孩子以繼續(xù)實驗的時間,和孩子一起享受努力的過程,和孩子一起享受成功的快樂。
(3)提供“支架”——必要的時候,教師應當適時為孩子提供適宜的“支架”,啟發(fā)引導孩子的探究。
(4)同伴互助——讓孩子幫助孩子,讓同伴成為孩子重要的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