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威斯康星州槍聲又響起,致多人死傷?!安綐尣粴⑷?,殺人的是人。”于2008年發(fā)表的評論《美國禁槍,明日黃花》一文中,我引述了源自美國步槍協(xié)會的這句話。當時我供職于《廣州日報》國際部,記得幾乎隔一兩年就要策劃一次有關美國槍支管理的專題。因為每隔一段時間,美國就會發(fā)生一次較有影響力的槍擊事件,也總會有人提出來,美國怎么不禁槍嘛。
這是個無解的問題,無論再發(fā)生多少次槍擊案,無論“外國人”對美國有的州甚至允許未成年人持槍多么驚詫,無論你相不相信曾經(jīng)有一個父親為10個月大的孩子也申請到了持槍權,此問的答案都是:美國禁槍,絕無可能。是的,美國可能會更完善槍支的分級管理制度,但全面禁槍終歸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詳細報道請見本期話題文章(P16 —P31)。
做媒體本不應說任何“絕對”的話,但萬事均有例外,不是么?當不期而至的暴雨曾給全球許多城市帶來關于“城市良心”的話題時,也有不少城市經(jīng)受住了老天的考驗,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值得參考的經(jīng)驗(見P58 《排水系統(tǒng),城市的良心》)。只需用心,這些經(jīng)驗完全可以“為我所用”,在日常生活及日后面對同類天災時,城市可以為民眾筑起一道安全的保護墻。
其實,“反求諸己”,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在排水系統(tǒng)的構造維護方面,早已體現(xiàn)了超卓的智慧與技術。英國加迪夫大學建筑系訪問學者劉橄在接受本刊采訪時,對中國北宋都城的明渠暗溝等排水系統(tǒng)了如指掌且評價頗高,而同時期的蘇州城,因河渠發(fā)達“雖名澤國,而城中未嘗有墊溺蕩析之患”。(見P61《海內溝河盡晏清》)。
看起來不起眼的排水系統(tǒng),中國古人的智慧亦不曾有漏,讓人心中不免生出幾分慚愧。我們現(xiàn)代人在發(fā)展得太快走得太急的時候,是不是也丟失了一些珍貴的東西?在所有此類悲傷的事情背后,是逐利的大背景與功利的取巧心,其中你我他,都很難完全撇清干系。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人本真的善意人性,逐漸閃耀出可貴的光。因此,當編輯部有點猶豫是否刊登韓寒的那篇有關怎樣在雨中開車(請見P65《韓寒教你雨中開車》)的長微博時,最終“也許可以救人于未然”的正能量念頭占了上風。是呀,別人說雜志或編輯跟風怎樣都不要緊,只要文章或許能救人已自閃光;文字有了如此功用,亦自圓滿。
當然,相較韓寒的“雨中開車”,《從美國洪災中學救生》一文(見P66)看起來更專業(yè)。譯者將此文掛上網(wǎng)的時候提出一個要求:轉載請保留譯者名。在此我們感謝這位譯者,且希望此類有意義的事情以后可以多一點人來做?,F(xiàn)在我代編輯喊一嗓子:“快與我們聯(lián)系,將你的賬號發(fā)到《看世界》的郵箱來?!?/p>
人生那么短暫,我們可以像韓寒及這個譯者一樣,偶爾去做點不會有看得到的現(xiàn)實利益、但或許有益他人的“無用功”,其實很值得。如果越來越多的人存了這種心念,“舉手之勞”成為善意的習慣,那么社會上抑郁的人也會少幾個吧?
美國那個從博士生變成殺人者的霍姆斯,從小到大都有一個關鍵詞:孤獨。從孤獨的小孩到孤獨的學生,最后,他就變成了在電影院大開殺戒的兇手。是的,殺人的不是槍,是持槍的人,是霍姆斯那顆冷寂的心,也是人與人之間缺少有效溝通的疏離狀態(tài)。
從來一切,只關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