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天氣炎熱,萬物繁茂,人們的生理狀態(tài)也會發(fā)生一定的改變。中醫(yī)認為,夏天屬火,火氣通于心,故夏季與心氣相通。心在五行屬火,與夏季陽熱之氣相應,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并主神志,起著主宰生命活動的作用。其次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其應虛里,在液為汗,心開竅于舌,心與小腸相表里,從而構成一個動態(tài)的、整體聯(lián)系的心功能系統(tǒng)。夏季人易出汗,且天熱煩躁,睡眠不安,飲食不調,這些因素都會傷心,導致心陽虛或心陰虛。因此,夏季養(yǎng)生重在養(yǎng)心。茯苓、麥冬、小棗、蓮子、百合、竹葉、柏子仁等,都能起到養(yǎng)心安神的作用。
心氣虛指心臟功能減弱,表現為心慌心跳、胸悶氣短、活動后加重,并有出汗。如不注重保養(yǎng),發(fā)展為心陽虛就會出現心慌、氣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氣、面色發(fā)白等。有心氣虛或心陽虛癥狀的人,夏天應該避免多出汗,以免傷心陽,可用人參2~3克或西洋參3~5克泡水飲。重癥患者可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生脈飲(人參或黨參、麥冬、五味子)口服液。
心陰虛則指心陰血不足,可造成部分心血虛的癥狀。心陰虛的主要特點是陰虛陽亢,表現為五心煩熱、咽干失眠、心慌心跳等。心陰虛者需要注意少勞累、少出汗、多吃養(yǎng)心陰之品,如西洋參3克,麥冬3~5克,煎水代茶飲;或常吃冰糖大棗小米粥、百合藕粉和銀耳蓮子羹。
立夏過后,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此時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為主,多吃蔬果、粗糧,少吃動物內臟、肥肉,以及過咸的食物,如咸魚、咸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