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貿易實得重新界定外貿競爭力,創(chuàng)建貿易實得指數,并應用貿易競爭優(yōu)勢指數和貿易實得指數對中美機電產品外貿競爭力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美國是名副其實的機電產品貿易強國,中國只是貿易大國,要躋身貿易強國之列則需要國內機電產品生產企業(yè)和相關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機電產品 外貿競爭力 貿易實得指數
一、引言
自1995年成為中國出口第一大支柱以來,機電產品對國家出口就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力。從量上看,中國機電產品出口規(guī)模連年擴大已是不爭的事實;從質上看,外貿競爭力強弱卻是有待深入研究的戰(zhàn)略性問題。因為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分工國際化的深化發(fā)展,商品(服務)價值鏈主體多元化和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一國商品(服務)出口的貿易實得與其名義出口價值往往不成正比。進入21世紀后,中國機電產品“貿易實得”與“名義出口價值”之間的缺口越來越大,如此現實啟發(fā)我們,解決這個戰(zhàn)略性問題要分三步走:第一步,重新界定外貿競爭力內涵;第二步,創(chuàng)建契合外貿競爭力新內涵的評價指標;第三步,選擇適當的國際標桿對中國機電產品外貿競爭力進行測度和比較。
二、基于貿易實得的外貿競爭力內涵和測度指標
(一)外貿競爭力內涵的重新界定
外貿競爭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朔到亞當·斯密時期,但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才開始有較多的文獻出現。從文獻公開發(fā)表的時間看,外貿競爭力內涵等規(guī)范研究,并未與外貿競爭力測度等實證研究同時起步。第一個外貿競爭力評價指標——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RCA)是Balassa1965年創(chuàng)建的,直到1978年Carmichael才正式界定外貿競爭力為一個國家的企業(yè)或者產業(yè)在國際市場上銷售其產品的能力。這種從銷售能力視角進行界定的做法被廣泛認同,因為此后13年都未出現其他界定。1992年Markusen從實際收入增長速度的視角進行界定,但未得到廣泛認同,國內外學者或者繼續(xù)直接引用Carmichael的定義或者加以改進。
在對Carmichael的定義加以改進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學者是陳寶春,他的視角從銷售能力拓展至了獲利能力,但他沒有強調利潤的多少,也沒有創(chuàng)建相應的測度指標。利潤(本文指會計利潤)是一國企業(yè)開展外貿活動的基本動力,而利潤的根本來源又是本國企業(yè)為出口商品(服務)所創(chuàng)造的附加值。當一國企業(yè)為出口某種商品(服務)所創(chuàng)造的附加值與其名義出口價值不成正比時,名義出口價值增加并不意味著該國企業(yè)獲得的利潤也相應增加。一國的外貿活動由出口和進口兩個方面組成,商品(服務)進口后可能直接進入本國消費領域,也可能先進入生產領域再進入本國消費領域,還有可能進入生產領域形成新的商品(服務)再出口至國際市場,即“先進(進口)后出(出口)”。在第三種情形中,出口商品(服務)價值鏈主體就既有本國企業(yè)也有外國企業(yè),名義出口價值減去由外國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價值,才是本國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通過外貿活動實現的價值總額,本文稱之為“貿易實得”,它正是本國企業(yè)為出口商品(服務)所創(chuàng)造的附加值的依附主體,其大小將直接決定利潤的多少。所以,在當前商品(服務)價值鏈主體日益多元化和國際化的現實背景下,應該立足于貿易實得對外貿競爭力內涵重新進行界定。我們認為外貿競爭力是指一國產業(yè)或企業(yè)在國際市場上銷售商品(服務)并獲得相應利潤的能力。
(二)貿易實得指數的理論基礎和計算方法
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三大外貿競爭力評價指標(下文稱為傳統(tǒng)外貿競爭力評價指標)均為國外學者創(chuàng)建:RCA是Balassa1965年創(chuàng)建的;Grubel等1975年創(chuàng)建了產業(yè)內貿易指數(G-L);貿易競爭優(yōu)勢指數(TC)是John等1987年創(chuàng)建的。此后,國外學者都是直接應用以上指標測度外貿競爭力,再沒有進行指標的創(chuàng)新。
根據我們對外貿競爭力內涵的重新界定,就不難發(fā)現以上三大傳統(tǒng)評價指標都無法真正契合其內涵,因為它們都只涉及名義出口價值量的方面,而忽略了名義出口價值背后質的問題:這些出口商品(服務)價值鏈主體全部都是本國企業(yè)還是包含了外國企業(yè)?通過出口本國產業(yè)或企業(yè)獲得的貿易實得多還是少?能獲得相應的利潤嗎?為此,我們創(chuàng)建新的外貿競爭力評價指標——貿易實得指數(Actual-Trade-Take,ATT),它是一國企業(yè)或產業(yè)出口某種商品(服務)的貿易實得與該商品(服務)名義出口價值總額的比值,計算公式如下:
■ (1)
(1)式中,ATTj表示一國企業(yè)或產業(yè)出口第j種商品(服務)的貿易實得指數,Xj代表該國第j種商品(服務)的名義出口價值總額,Mxj代表該國為第j種商品(服務)出口而進口的價值總額。ATTj的取值范圍為[0,1]。根據貿易實得、附加值和利潤之間的關系,ATTj越接近于1,該國企業(yè)為第j種出口商品(服務)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總額越接近于名義出口價值總額,本國企業(yè)通過出口商品(服務)得到的利潤就越多,該國第j種商品(服務)的外貿競爭力就越強,反之亦反。公式中的Xj可以在統(tǒng)計年鑒等渠道查到,Mxj需要我們計算,公式如下:
Mxj=xj(αj β+b) (2)
(2)式中,αj=(a1 j a2 j … an j)代表國內直接消耗系數向量,aij表示j部門每生產一個單位的產出需要國內i部門直接提供的中間產品或服務的數量,■,Di表示國內i部門直接為j部門生產Y所投入的中間產品或服務總量,Y為j部門總產出。β=(b1 b2 … bn)T代表進口投入系數向量,bi表示i部門每生產一個單位的產出需要本部門進口產品或服務用于中間投入的數量,■,Fi表示國內i部門為生產出Yi的總產出所進口的中間產品或服務的數量,Yi為i部門總產出。■,b表示j部門每生產一個單位的產出需要本部門進口的數量,F為j部門為生產Y單位的最終產出需要本部門進口的中間產品或服務數量。
從ATT的計算過程可以看出:ATT指數能夠充分體現一國出口產業(yè)或企業(yè)獲取利潤的來源和外貿競爭力的新內涵。
三、中美機電產品外貿競爭力的實證與比較
(一)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現狀
鑒于美國既是全球機電產品貿易的貿易強國,又是中國機電產品貿易的重要伙伴,本文擬將美國作為中國橫向比較的參照樣本。2005年1月1日中國98%工業(yè)品的“入世過渡期”結束,中國機電產品自此失去了“入世過渡期”保護,開始面臨全方位的國內外競爭。2004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為2682.2億美元,占世界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7.63%,同期美國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為3931.1億美元,占世界機電出口總額的11.19%。2010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總額增加至7031.0億美元,占世界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18.13%,同期美國為4453.4億美元,占世界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11.48%①。從市場占有率看,“入世過渡期”結束后,中國機電產品出口所占的世界市場份額與美國相比已從落后逆轉為超出,說明中國的名義出口價值不斷擴大,即銷售能力在不斷增強。
中國機電產品銷售能力逐步增強的表象背后卻隱藏著一個不好的事實——“先進(進口)后出(出口)”現象非常普遍:2000年以來,中國機電產品加工貿易出口占比達六成以上,2010年為67.36%②,加工貿易出口占比越高說明中國機電產品“大出(出口)大進(進口)”現象越普遍,也就是說中國出口的機電產品價值鏈主體除了中國企業(yè)還有大量的外國企業(yè),獲利能力急待深入研究。
(二)中美機電產品外貿競爭力的比較
本文擬以HS(1996)作為機電產品的分類標準。根據中國商務部、海關總署和質檢總局2008 年聯(lián)合頒布的《機電產品進口管理辦法》相關規(guī)定,機電產品是指機械設備、電氣設備、交通運輸工具、電子產品、電器產品、儀器儀表、金屬制品及其零部件和元器件,從內容看上,它們隸屬于HS(1992)的第84—89章。
1、基于貿易競爭優(yōu)勢指數(TC)的測度
TC是指一國某種商品(服務)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公式如下:
■(3)
(3)式中,TCj表示某國第j種商品(服務)的貿易競爭優(yōu)勢指數;Xj代表該國第j種商品(服務)的出口總額;Mj代表該國第j種商品(服務)的進口總額。TCj的取值范圍為[-1,1]。從TC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雖然它涵蓋了出口和進口兩個方面,但僅以名義進出口價值為計算因子,沒有考量名義進出口價值總額中貿易實得的大小,因此它只能衡量中國機電產品生產企業(yè)或產業(yè)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能力。由于中國逢2、7年份才編制國家投入產出表,2012年的國家投入產出表尚未發(fā)布,下文的貿易實得指數僅能從2007、2002和1997年三個時點對研究樣本的機電產品外貿競爭力進行測度,因此在這里我們也僅計算這三個時點的TC值,計算結果和變化趨勢見表1和圖1。
根據計算結果和TC指數的評判標準,此處我們得出的結論是:1997—2007年這10年里,前5年中國機電產品的外貿競爭力總體比較弱,后5年有一定的改善;相比較之下,美國機電產品外貿競爭力不但比中國弱,而且逐步惡化,平均值為-0.24,比中國平均值低0.134。但事實上,美國不但是世界公認的發(fā)達國家、工業(yè)化起步較早的國家,而且還是當前全球機電產品貿易市場上高尖端技術機電產品的主要供給者,與中國相比,美國機電產品外貿競爭力肯定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所以,本節(jié)應用TC指數得出的結論明顯違背事實的情況,足以說明在當前商品(服務)價值鏈主體多元化和國際化加劇的背景下,TC指數已經無法準確、客觀地測度一國商品(服務)的外貿競爭力。
2、基于貿易實得指數(ATT)的測度
在此,我們將應用ATT重新測度兩個國家的機電產品外貿競爭力。根據ATT的計算方法,我們需要的數據是兩國的投入產出表和機電產品進出口數據。各國機電產品進出口數據在聯(lián)合國官網就可以查到。為了測算出各國機電產品名義出口價值總額中的進口價值總額,我們需要部門分類非常詳細的國家投入產出表來計算αj、 β、和b。需要說明的是,美國每年都編制有國家投入產出表,而根據國務院的規(guī)定,中國每逢2、7年份才編制國家投入產出表,2012年國家投入產出表尚未發(fā)布,最新近的國家投入產出表是2007年投入產出表,因此,我們僅以2007、2002和1997年作為縱向比較的時點。
經過計算,得到了中美兩國1997、2002和2007年3個年份機電產品的ATT值(見表1)。透過表1和圖1可以看出以下基本情況:美國機電產品貿易實得指數的平均值為0.585,10年里的增減幅度非常微小,無論是各個年份的貿易實得指數還是貿易實得指數平均值都位居中國前列;中國機電產品貿易實得指數在起點(1997年)本來就不高,落后美國0.15,2002年還出現了大幅倒退,此后至2007年雖有一定上升,但始終沒有回歸至1997年的起始狀態(tài),最終導致三個時點的ATT平均值落后美國0.171。
四、基本結論與啟示
第一,在當前商品(服務)價值鏈主體日益多元化和國際化加劇的現實背景下,基于貿易實得重新界定外貿競爭力的內涵,才能從“量”和“質”兩個方面全面、準確地把握外貿競爭力。
第二,ATT能夠比TC更加準確、客觀地測度一國機電產品外貿競爭力,因為它能從“量”和“質”兩個方面,即從銷售能力和獲利能力兩個維度對機電產品外貿競爭力加以測度。本文應用ATT比較中美機電產品外貿競爭力得出的基本結論是:美國是世界機電產品貿易強國,中國只是貿易大國,其外貿競爭力與美國等機電產品貿易強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第三,國內機電產品生產企業(yè)“大出(出口)大進(進口)”的加工貿易方式是導致中國機電產品貿易實得不多、外貿競爭力不強的根源之所在。國內機電產品生產企業(yè)應將主要依靠初等要素投入的加工貿易方式,轉變成依靠產品研發(fā)、售后服務、品牌培育等高等要素投入的一般貿易方式,成為機電產品價值鏈高端價值的創(chuàng)造者。
第四,隨著發(fā)展中國家的崛起和科技進步步伐的加快,今后機電產品國際競爭的焦點將趨向于高尖端技術密集型產品。政府要盡快調整機電產品相關產業(yè)引資政策,完善技術法規(guī)與標準體系,建立與國際接軌,涵蓋標準、認證、國際信息收集與發(fā)布等的機電產品扶持與監(jiān)管體系。
注:
①數據來源:UN Comtrade 電子數據庫。
②數據來源:《中國貿易外經統(tǒng)計年鑒》各年,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
參考文獻:
①Carmichael, E. A. Canada’s manufacturing sector: performance in the 1970s. Canadian Study, 1978, 51, 72-128.
②Balassa, B.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Manchester School, 1965, Vol. 33, No.2, 90-123
③Grubel, H.G., Loyld, D. J.,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75
〔本文受上海電機學院重點學科資助(項目編號:07XKJ02)〕
(王細芳,1980年生,上海電機學院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服務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