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文章寫不好,主要是見識少、知識面窄、文字基礎差,所以要提高寫作能力,就得多見世面、多學知識。這當然是對的。但是為什么一些并不缺乏閱歷、書也看過不少的成年人,寫起文章來,仍然會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呢?相反,有些閱歷并不廣、讀書不算多的中小學生,如獲國際少年書信寫作比賽第一名的趙爽、小詩人田曉菲等動起筆來,卻往往出手不凡、成績斐然呢?
不妨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幾十年前,美國有一家報社招考工人,一個二十一歲的失業(yè)青年去應考,主考官問他:“你從事寫作有多少年?”青年回答:“只有三個月,不過還是請你先看看我寫的文章吧!”主考官看完后說:“你既無寫作經驗,又缺乏寫作技巧,文句也欠通順,但是內容富有創(chuàng)造性。先試試吧!”失業(yè)青年進入報社后,積極開發(fā)思維能力,在三個月的試用期間,他“一日一創(chuàng)”,在工作上常有突破,后來撰寫出許多科學論文,出版了著名的《思考的方法》一書。這個青年就是現代創(chuàng)造學的奠基人奧斯本。
奧斯本的成功告訴我們,寫作成敗的因素雖然是多方面的,如知識的多寡、閱歷的深淺、智能的高低等,但在諸因素中,思維能力的強弱,則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因為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更是思維的成果。任何文章的誕生都是生活素材積累與思維成果積累,再經過觸發(fā)、思索之后的創(chuàng)造。缺乏寫作材料,不可能寫出言之有物的文章;同樣,缺乏思維訓練,不會思考、聯想,也很難寫出引人注目的佳作。
人們常說:“多讀多寫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基本途徑?!钡?,那種追求故事情節(jié)、摘抄只言片語、忽視思維訓練的讀書,滿足于記錄生活現象、重復陳詞濫調的練筆,即使次數再多,收效是不會大的。
就說趙爽吧,她不僅愛讀愛寫,而且善于思索,注意鍛煉思維能力。每看一本書,她都要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如作者是怎樣安排故事情節(jié)的,如果自己來寫又怎樣著筆,等等。她觀察生活,注意從一個人的言行去分析人物的性格。她的日記本,不只是記事寫人,還寫自己的感觸、體驗等。她那篇獲獎文章巧妙的構思、豐富的內涵,正是她多思、巧思的結果。相反,有些人由于不注意鍛煉思維能力,盡管苦讀苦練,作文的水平卻仍然提高不快。
因此,我們要在多讀、多寫、多觀察、多體驗的同時,注意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這樣,才能找到提高寫作能力的多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