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出現(xiàn)重大轉折。在太平洋戰(zhàn)場,美軍全面轉入反攻。就在盟軍制定“地毯式轟炸日本”計劃前夕,司令部來了一位特殊的中國客人。他就是建筑學家梁思成。
盟軍作戰(zhàn)室的布朗森上校熱情地接待了梁思成,但隨即對客人提出的要求感到納悶:他居然要求盟軍在轟炸之前,在軍用地圖上標注出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一批建筑文物的位置,務必盡全力保護這些古跡。6年前,他的故鄉(xiāng)北京宛平城、團河行宮等歷史名城、名苑慘遭日軍的炮火摧毀,而他也被迫舉家逃亡。在長沙,他一家人又險些在日軍的空襲中喪命。隨后,他的親弟弟,在“淞滬會戰(zhàn)”的硝煙中英年早逝;接著他的內弟在1940年保衛(wèi)成都的空戰(zhàn)中壯烈殉國。布朗森上校怎么也無法理解,就是這樣一位集國恨家仇于一身的中國人,為什么要竭力保護敵國的古建筑呢?梁思成平靜地解釋說:“要是從我個人感情出發(fā),我恨不得將整個日本夷為平地,但優(yōu)秀建筑絕不是某一個民族的私有財產,它屬于全世界、是人類文明和智慧的結晶,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p>
在梁思成的據(jù)理力爭下,日本重要的古建筑在盟軍的猛烈轟炸中奇跡般得以保全。
素材解讀
對于文化來說,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地域性和所屬性,但每一種文化又都有其世界性,屬于全人類所共有。文化的這一特殊屬性,要求人們應該像梁思成那樣,不要計較它是屬于友邦還是敵國,是屬于本族還是他族,只要是人類共享的遺產,都應該全力保護珍愛。誠然,梁思成有國恨家仇,但對于敵國的建筑文物,作為建筑學家的他卻能以理性的態(tài)度來對待。這是一種大愛,更是一種可貴的職業(yè)操守。
運用方向:情感與理智 文化遺產 職業(yè)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