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困境
困境之一:新的評價觀還未完全被教師和學生所接納。
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目前我們評價歷史教學還存在以下陋習:在評價內容上還是以本為本,主要考查課本內容;在評價質量標準上,仍然以分數(shù)高低來評定歷史教師教學的業(yè)績;評價歷史教師教學,往往是輕過程、重結果;不能考慮以“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為原則,全面評價歷史教學。如此種種,都不利于新評價觀念的確立,也不利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困境之二:部分教師對待新評價觀態(tài)度漠然,存在形式主義。
雖然新課改之風已經吹遍課堂,然而許多教師還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裹足不前。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還是依照自己的經驗,落入傳統(tǒng)的灌輸知識的窠臼。對于如何去落實新理念、研究學生、實施新方法,特別是對于新的評價方式如何運用,態(tài)度漠然、無所適從。即使嘗試采取新的措施,也只是流于形式,不能用發(fā)展的眼光去對待學生。例如,有學生雖然歷史考試成績一般,但是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或質疑卻富有挑戰(zhàn)性與創(chuàng)新性,我們就不能去打擊與扼殺學生這樣的閃光點。
困境之三:與社會溝通不夠,歷史教學質量評估標準難以樹立整體觀。
新的教學評價既評教又評學,且把評價的重點放在了學生方面,不僅要了解學生課內知識掌握的情況,還要了解學生課外知識運用的情況。新的歷史教學評價的變化,社會上的人們知之不多,尤其是家長很少能主動了解、參與到新的評價體系中來,這給建立一個綜合全面的、新的歷史教學評價體系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二、對策
1.力求做到歷史教學評價目標與內容的轉變。
新的歷史教學評價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終身發(fā)展為目標,把評價的具體目標與教學過程有機結合起來。評價內容不僅要考查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考查學生能否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更要注意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納入到教學評價之中。
當然,要實現(xiàn)歷史教學評價目標與內容的轉變,主要靠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一方面教師要認真研究與理解課改精神,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法,對新的評價目標、標準、內容、方式等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另一方面要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與思維方法的引導。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積極對學生做好課改宣傳和觀念轉化工作,告訴學生歷史課程新的評價內容和辦法,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思維能力及價值觀等。
2.評價模式從單一向多元化轉變。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評價往往淡化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一般都是以作業(yè)、考試等模式進行量化評價。這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態(tài)的發(fā)展軌跡,也不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甚至會扼殺學生的求知欲與創(chuàng)新能力。
新的教學評價觀強調評價的動態(tài)性、多向性、多元性。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用發(fā)展的眼光評價學生,從整體與細節(jié)上去評價學生。評價方式要靈活多樣,除了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外,還可以采用調查、交流、討論、答辯、建立檔案以及自我評價、學生互評、綜合評定等多種評價方法,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歷史學習量的評價,還要重視對學生歷史學習質的評價。
3.評價的結果與功能要由側重甄別篩選向側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轉變。
(1)對評價內容進行拓展整合。歷史是記錄人類發(fā)展的一個綜合檔案。它包羅萬象,與各種文化知識都是相通的,所以我們評價的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而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國內外大事、影視作品、地方人文史料、社會新事物等內容進行命題。
例如2011年南通市中考的一道題目,要求根據井岡山會師的歷史材料(專家評述、地方革命史中關于紅十四軍的歷史材料)回答問題:“與井岡山根據地建立的有利條件相比較,紅十四軍的武裝斗爭在區(qū)域位置及地勢上有哪些不利因素”、“結合南通籍老一輩革命家劉瑞龍(1910—1988年)的論述,談談你在初步了解紅十四軍斗爭后的感受?!边@樣的歷史題就對相關內容進行了拓展與整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2)變換考試方式與題型。首先,改變答卷方式。建議由閉卷考試改為開卷考試,這樣學生就不至于老是陷在題海中,去死記硬背。例如,根據時政或地理知識,讓學生寫出相對應的歷史人物或事件,并能闡述相關歷史意義或者進行評述。至于題型的變化,應從傳統(tǒng)的命題形式轉向以綜合能力測試為主,兼顧基礎知識考查,盡量體現(xiàn)人文性、趣味性、綜合性、開放性。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