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中國證監(jiān)會發(fā)布了《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管理暫行辦法》,這意味著中國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即將開閘。通覽《暫行辦法》,感覺更多的是一種福利和投資計劃,而不是強化員工參與公司治理的計劃。對于員工持股計劃實施后可能出現的公司治理變化和矛盾,該辦法并無明晰的解決方案。
員工可否請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對抗董事會或高管的決策?
根據《公司法》,“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東請求時”,董事會應該負責召集臨時股東大會。而根據《暫行辦法》,“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員工持股計劃所持有股票總數累計不得超過股本總額的10%”,該比例“不包括員工在公司首發(fā)上市前獲得的股份、通過二級市場自行購買的股份及通過股權激勵獲得的股份”。很顯然,員工持股比例是很容易超過10%的,員工個人甚至也可能持有較多股份。
在員工持股超過10%的情況下,假如董事會或公司高管作出某項決策,而員工認為該項決策違反了自己的意志,侵害了自己的權益,此時員工是否可以召集臨時股東大會推翻該項決策,或者罷免公司高管。當這種情況出現時,高管作為管理者,員工作為被管理者,高管是否會壓制員工的維權行動,比如施以解雇威脅?董事會作為臨時股東大會召集者,是否會響應員工提出的請求?如果員工作為被管理者難以左右公司決策,或者董事會根本不理會員工請求,那么作為股東的員工,其權益又當如何維護,其投資風險如何規(guī)避?
同樣,反過來,如果一些員工,尤其是一些持有較多股份的員工總是以投資者(委托者或資本所有者)自居,那么作為代理人的高管又當如何體現自己的管理權威?
員工持股是否有可能導致更大范圍的內幕交易?
內幕交易可以獲得巨額利益,但相對于發(fā)達國家,目前中國懲治內幕交易的法律環(huán)境比較寬松。比如美國有一系列規(guī)范內幕交易的法律,對內幕交易者的懲罰既有高額的“民事罰款”(3倍于“違法所得”或“避免損失”的罰款),又有嚴厲的“行政罰款”(不管有無“利潤所得”,一概予以罰款)和“刑事處罰”(最高可監(jiān)禁25年),“三罰”齊下,內幕交易的成本之高令人生畏,使得內部人不敢輕舉妄動。
根據《暫行辦法》,員工持股計劃的參加對象為公司員工,包括管理層人員。在法律環(huán)境比較寬松、內幕交易成本比較低的情況下,員工持股,尤其是管理者持股,無疑大大增加了內幕交易的可能性,擴大了內幕交易的范圍。如果沒有相應的配套法律制度,盲目推行員工持股,可能會對資本市場規(guī)范運作造成更大的危害。
員工是否會集體變現?
根據《暫行辦法》,“每次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其所購股票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36個月”。假如3年過后,大量員工同時變現,則可能導致公司股價走低,而更重要的是,可能導致惡意收購者介入,輕者影響公司控制權的穩(wěn)定,重者可能導致公司控制權轉移。當然,公司控制權轉移并非壞事。如果是由于公司經營不善導致大量員工同時變現,進而導致公司控制權變更,則對現任經營者是一種懲罰,會促使公司進入良性發(fā)展軌道。不過,由于中國資本市場、經理人市場和法律制度的缺陷,也可能導致事與愿違的結果,最終對公司發(fā)展和全體員工利益造成負面影響。
另外,由于勞動力市場越來越活躍,員工流動也越來越頻繁。員工持股計劃實施后,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即一些員工盡管持有本公司股票不足3年,但可以通過辭職來實現變現。目前一些實施股票期權或限制性股票的公司,就發(fā)生過很多管理者辭職套現的現象,不能不說是深刻的教訓。員工也不會“脫俗”,如果相應的制度沒有跟上,員工辭職套現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員工收益依賴分紅還是股票溢價?
中國絕大部分上市公司投資者的收益不是來自于分紅,而是股票溢價,這是投資者成為“投機者”而不是“理性投資者”的重要原因。由于依賴于股票溢價不能使投資者獲得長期的和穩(wěn)定的收益,投資風險過大,因此,這也構成股市長期低迷的重要原因。目前出臺員工持股計劃其實有激活股市的意圖,但僅僅滿足于激活股市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通過保證投資者(包括員工)獲得長期的、穩(wěn)定收益的制度安排,激勵投資者能夠長期持有股票,即成為“安定股東”,才能使員工持股計劃成為有效的制度安排。
總之,實施員工持股計劃需要考慮更多的配套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