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以載道”,書法作品作為文字的載體,向世人傳遞著千古警句、人間至理。誠如孫中山揮筆“天下為公”,繼往圣之賢,啟萬世太平;林則徐懸匾“制怒”,文如尺戒,束個人言行。在閔祥德看來,書法藝術因內(nèi)容明確,直指人心,其內(nèi)涵豐盛而經(jīng)久不衰。她不僅展示構圖章法、筆墨韻味之美,更承載著一種人生信念與在世追求。書法是文字的一種表達,也是一種性格,她使藝術形式與內(nèi)容的融合臻于完美。
作為國內(nèi)著名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閔祥德對我國藝術品市場“好字不如爛畫”的成見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主要因為新中國書法事業(yè)起步較晚,書法市場發(fā)展也就相對落后。像美術協(xié)會解放之后就有了,而書法協(xié)會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才成立。但近幾年,大小拍賣會上總少不了書法作品的身影,市場炒作熱度空前。現(xiàn)在國人講究文化傳承,外國人了悟中華奧妙,也往往選擇從書法入手。通常說“書畫同源”,其實在于“筆墨同源”,用筆、用墨的方法是一致的。為什么有人評價黃賓虹等大家的畫是“寫出來的”?無論書寫還是作畫,每根線條的表述,都需要筆墨的韻味來表現(xiàn),而這種功夫都凝聚在書法里了。書法是基本功,又不僅是基本功。習書悅目怡情、修心養(yǎng)性,更是一種文化的充實。久而久之,人格魅力就會提升。
從間架、筆法到神韻,由肌理、風骨入意境,乃是閔祥德品字的不二法門。他覺得,觀賞畫作比較直觀,而鑒賞書法不停留在用筆技巧、間架結構、章法布局這一層面,更有對書寫內(nèi)容、書體內(nèi)涵等的欣賞;而且筆墨同源,最終要判定傳統(tǒng)書法作品的價值,尚需字、畫、人“三品齊觀”。
閔祥德自幼酷愛習書,先由王羲之、顏真卿,爾后轉(zhuǎn)學張旭、懷素及北魏楷書,并上溯石鼓、漢隸等,其行、草書尤為出色。他曾拜入林散之大師門下,并受其教誨,深居簡出,一心習書治學。至今他仍每天早起,堅持上午創(chuàng)作——55年習練磨出了小指頭厚的老繭;下午則鉆研理論,常直至深夜。已故書畫大師錢松 曾評其曰,“滿紙龍飛鳳舞,古氣縱橫。細觀其用筆,點畫分行布白,極盡草書之能事。蓋已深得古人之奧,又能出新意也。”
執(zhí)著于斯、慰心于斯、鐘情于斯。閔祥德將自己限定為專業(yè)書家。盡管手持丹青信手拈來,他卻從來不為繪畫市場的火爆所動,偶成的幾幅畫作僅供自己消遣玩味,絕不允許流于市面。
閔祥德說,在這個科技狂飆、價值多元的時代,書法能令人沉靜自省,回歸本真。以書法為載體的佛學、道學,無不帶給世人無限的智慧;而在藝術的世界里沉浸,又會使人能更加多元地理解外界,理解別人,懂得“人生如戲”,自然會破除生活的壓力與煩惱。同時,書法練習講求心手兩暢,保持愉悅是成功創(chuàng)作的前提。因此藝術創(chuàng)作又會倒逼我們?nèi)フ{(diào)整心態(tài),保持舒暢的情緒。
世人或許困惑于為何只有中國漢字的書寫能成為藝術,也會思考何以漢字成為了目前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但是,歷史的答案永遠難以窮盡,而正是重疊了種種的機緣巧合,才留下了今日的稀世傳奇?!鞍褧ǖ乃囆g形式、技法展現(xiàn)出來還遠遠不夠。將書法藝術發(fā)揚廣大,并通過這種藝術形式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才是我的責任,也應該是這個社會的責任。我希望帶著更多人去領悟書法背后的思想精髓”,閔祥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