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寧波北侖中學(xué) 空間幾何體的直觀圖與三視圖
(★★★★)必做1 一個(gè)幾何體的三視圖如圖1所示,則該幾何體的體積為________.
圖1
精妙解法 該幾何體可由一個(gè)三棱柱沿陰影部分所示平面截去一個(gè)三棱錐后得到,其體積為V=V柱-V錐=·4·2-··4·1=.
圖2
誤點(diǎn)警示 注意對得到的直觀圖,要“壓扁”還原檢驗(yàn),看看其三視圖是否符合要求.
極速突擊 此類試題的突破點(diǎn)在于觀察三視圖,還原幾何體. 如果幾何體為錐體,那么只需將錐體的頂點(diǎn)從俯視圖中拉起還原就行;如果幾何體不是錐體,那么通常先找一個(gè)基本幾何體,然后將它削出來,我們通常稱之為“寄居法”,這個(gè)基本幾何體就是我們所研究幾何體“寄居”的殼.
(★★★)必做2 用單位正方體搭幾何體,使它的主視圖和俯視圖如圖3所示,則符合條件的幾何體體積的最小值與最大值分別是( )
A. 9,13B. 7,16
C. 10,15D. 10,16
主視圖 俯視圖
圖3
精妙解法 由俯視圖知底層有七個(gè)小正方體,結(jié)合主視圖知,最左邊一列,最多都是三層,最少只有一行是三層,故左邊一列最多9個(gè)、最少5個(gè);中間一列最多都是二層有6個(gè),最少只有一行二層,共4個(gè);右邊一列只一層一行,故最多9+6+1=16個(gè),最少5+4+1=10個(gè).
金刊提醒
三視圖的正(主)視圖、側(cè)(左)視圖、俯視圖分別是從幾何體的正前方、正左方、正上方正投影得到的,重疊的線只畫一條,擋住的線要畫成虛線. 基本原則是“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
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和體積
(★★★★)必做3 如圖4所示,正四面體ABCD的外接球的體積為4π,則正四面體的體積是________.
圖4
精妙解法 法1:由已知πR3=4π,所以R=. 設(shè)AE為球的直徑. 故AD⊥DE,AE⊥O1D. 設(shè)AD=a,所以O(shè)1D=·a=a,所以AO1=a,O1E=2R-AO1=2-a. 由射影定理知,O1D2=AO1·O1E,解得a=2. 故V=·a2·AO1=.
法2:正四面體的外接球即為正方體的外接球,正方體的對角線長為球的直徑. 由πR3=4π,所以R=,所以正方體棱長為2,所以AB=2,S△BCD=×2×2·sin60°=2. 點(diǎn)A到平面BCD的距離h=×2R=,所以VA-BCD=S△BCD×h=.
圖5
極速突擊 方法1設(shè)法尋求正四面體的棱長與球的半徑之間的關(guān)系;方法2將正四面體ABCD置于正方體中.
(★★★)必做4 一個(gè)圓錐和一個(gè)圓柱,下底面在同一平面上,它們有公共的內(nèi)切球,記圓錐的體積為V1,圓柱的體積為V2,且V1=kV2,則kmin=________.
精妙解法 記內(nèi)切球的半徑為r,則圓柱的體積V2=πr2·2r=2π·r3. 對于圓錐取軸截面,如圖6,則圓錐的高h(yuǎn)=+r,圓錐的底面半徑為R=h·tanθ=+r·tanθ=·r,所以V1=πR2h=πr3,所以k==·=·=·. 令t=1+sinθ,θ∈0,,則k=·,t∈(1,2),所以=6·-2+3-1,則=,所以kmin=.
極速突擊 對于旋轉(zhuǎn)體與多面體的接、切問題往往通過取軸截面,將三維問題降為二維問題處理.
金刊提醒
同學(xué)們應(yīng)當(dāng)熟練掌握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公式,在高考中解決此類題型時(shí),要用好分割法與補(bǔ)體法,將不規(guī)則問題進(jìn)行合理轉(zhuǎn)化.
空間的平行關(guān)系
(★★★★)必做5 用a,b,c表示三條不同的直線,γ表示平面,給出下列命題:
①若a∥b,b∥c,則a∥c;
②若a⊥b,b⊥c,則a∥c;
③若a∥γ,b∥γ,則a∥b;
④若a⊥γ,b⊥γ,則a∥b.
其中真命題的序號是( )
A. ①②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精妙解法 ①平行關(guān)系的傳遞性. ②舉反例: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AB⊥AD,AB⊥AA1,但AD不平行AA1. ③a與b可能相交. ④垂直于同一平面的兩直線互相平行. 故①④正確,選C.
極速突擊 本題的入手點(diǎn)是借助實(shí)體模型進(jìn)行排除驗(yàn)證,同時(shí)也要求我們必須熟練記住關(guān)于平行的一些常見結(jié)論.
(★★★)必做6 如圖7,在三棱柱ABC-A′B′C′中,點(diǎn)E、F、H、K分別為AC′、CB′、A′B、B′C′的中點(diǎn),G為△ABC的重心. 從K、H、G、B′中取一點(diǎn)作為P,使得該棱柱恰有2條棱與平面PEF平行,則P為( )
A. K
B. H
C. G
D. B′
精妙解法 假如平面PEF與側(cè)棱BB′平行,則和三條側(cè)棱都平行,不滿足題意,而FK∥BB′,排除A;假如P為B′點(diǎn),則平面PEF即平面A′B′C,此平面只與一條側(cè)棱AB平行,排除D. 若P為H點(diǎn),則HF為△BA′C′的中位線,所以HF∥A′C′;EF為△ABC′的中位線,所以EF∥AB;HE為△AB′C′的中位線,所以HE∥B′C′,顯然不合題意,排除B,故選C.
極速突擊 本題主要考查“線面平行”的判定,“線面平行”可由“線線平行”或“面面平行”進(jìn)行轉(zhuǎn)化.一般地,我們習(xí)慣選擇降維處理,即選擇用“線線平行”來推出“線面平行”,所以思維的落腳點(diǎn)應(yīng)該在尋找“線線平行”. 所以在此題中,也可這樣考慮,因?yàn)镋F是△ABC′的中位線,所以EF∥AB∥A′B′,故點(diǎn)P只要使得平面PEF與其他各棱均不平行即可,故選G點(diǎn).
金刊提醒
同學(xué)們應(yīng)熟練掌握“線面平行”“線線平行”“面面平行”三種平行關(guān)系的合理轉(zhuǎn)化,要判定其中的一種關(guān)系應(yīng)考慮從其他兩種平行關(guān)系出發(fā).
空間的垂直關(guān)系
(★★★★)必做7 如圖8,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M,N分別是BC1,CD1的中點(diǎn),則下列判斷錯(cuò)誤的是( )
圖8
A. MN與CC1垂直
B. MN與AC垂直
C. MN與A1C垂直
D. MN與B1D垂直
精妙解法 連結(jié)CB1,B1D1,因?yàn)镸,N分別是BC1,CD1的中點(diǎn),所以MN為△CB1D1的中位線,MN∥B1D1,而CC1⊥B1D1,所以CC1⊥MN;AC⊥B1D1,所以AC⊥MN;因?yàn)锽D∥MN,A1C⊥BD,所以MN⊥A1C,故選D.
極速突擊 本題應(yīng)從垂直、平行關(guān)系入手,尋找垂直、平行成立的充分條件,如欲證“線面垂直”,則應(yīng)尋找一條直線垂直于平面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同時(shí)也要求我們必須熟練記住關(guān)于垂直的一些常見結(jié)論.
(★★★)必做8 如圖9,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DC=90°,且AA1=AD=DC=2,M∈平面ABCD,當(dāng)D1M⊥平面A1C1D時(shí),DM=________.
圖9
精妙解法 因?yàn)镈A=DC=DD1且DA、DC、DD1兩兩垂直,故當(dāng)點(diǎn)M使四邊形ADCM為正方形時(shí),D1M⊥平面A1C1D,所以DM=2.
極速突擊 本題是三種垂直關(guān)系的相互轉(zhuǎn)化,由“線線垂直”得到“線面垂直”,再到“線線垂直”,解題時(shí)要靈活轉(zhuǎn)化,且要注意到線動(dòng)成面.
金刊提醒
證明垂直問題時(shí),要注意所用定理?xiàng)l件的完整性,如欲證“線面垂直”,證明了直線垂直于平面內(nèi)的兩條直線后,一定要注意兩條直線相交這一條件.
空間的角
(★★★)必做9 等邊三角形ABC與正方形ABDE有一公共邊AB,二面角C-AB-D的余弦值為,M、N分別是AC、BC的中點(diǎn),則EM與AN所成角的余弦值等于________.
圖10
精妙解法 如圖10所示,設(shè)正方形的邊長為1,取ED的中點(diǎn)H,連結(jié)AH,HN,由題意知MNEH,所以HN∥EM,則∠HNA就是所求的異面直線的夾角. 過點(diǎn)A作AP∥FN,使AP=FN,連結(jié)EP,由EA⊥AB,AP⊥AB,所以∠EAP就是二面角C-AB-D的平面角.又EA=1,AP=,所以cos∠EAP==,所以EP2=. 又MN∥AB且AB⊥平面EPA,所以MN⊥平面EPA,MN⊥EP,EM===. 因?yàn)锳H=,AN==,所以cos∠HNA==.
誤點(diǎn)警示 注意異面直線所成角的取值范圍為0,,所以其余弦值為正值.
極速突擊 本題采用“幾何法”求解異面直線所成的角,其步驟一般為“找角→求三角形各邊的長→利用余弦定理求解”.
(★★★★)必做10 已知正四棱錐P-ABCD的側(cè)棱與底面所成角為60°,M為PA中點(diǎn),連結(jié)DM,則DM與平面PAC所成角的大小是_______.
圖11
精妙解法 法1:取AC中點(diǎn)O,連結(jié)DO,PO,MO,則DO⊥面PAC,所以∠DMO是DM與平面PAC所成角. 因?yàn)镻B與底面所成角為60°,所以∠PBO=60°,記AB=a,則BO=a,所以cos∠PBO===,所以PB=a. 在△PAC中,MO=PC=a,所以tan∠DMO==1,所以DM與平面PAC所成角為45°.
法2:如圖12建立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則平面PAC的法向量為n=(1,0,0),D-a,0,0,M0,-a,a,=a,-a,a,所以sinφ=cosθ==,所以DM與平面PAC所成角為45°.
圖12
誤點(diǎn)警示 本題易錯(cuò)在采用向量法計(jì)算時(shí),沒有正確理解“斜線與平面法向量所成的角”和“斜線與平面所成的角”的關(guān)系,誤以為它們是相等的,實(shí)則不然.
極速突擊 本題采用兩種方法求解,方法1為“幾何法”,可按照“一找、二證、三算”的步驟進(jìn)行;方法2為“向量法”,先建立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再求解“斜線與平面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最后由“斜線與平面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的絕對值”等于“斜線與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得出答案.
金刊提醒
找異面直線所成的角,一般可以采用平移的方法,把其中一條異面直線平移至與另一條異面直線相交,然后在某個(gè)三角形中解他們的夾角;當(dāng)然,也可以建立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然后利用空間向量的方法求解.
利用平面法向量求直線與平面的夾角時(shí),應(yīng)注意直線與平面的夾角θ和兩向量夾角(銳角)是互為余角的關(guān)系,即sinθ=cosα;利用平面法向量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時(shí),應(yīng)注意法向量的方向,或直接從圖形中觀察出其是鈍(或銳)二面角,再利用向量夾角與平面角的互補(bǔ)關(guān)系求出答案.
空間的
(★★★)必做11 正四棱錐P-ABCD的底面邊長為2,高為3,E、F分別為PC、PD的中點(diǎn),則異面直線AC與EF的距離為( )
圖13
A. B.
C. D.
精妙解法 法1:因?yàn)镋F∥CD,則異面直線AC與EF的距離即為E到平面ABCD的距離,因?yàn)镋為PC中點(diǎn),所以E到平面ABCD的距離為P到平面ABCD的距離的一半,所以d=. 故選B.
法2:以正方形ABCD的中心為原點(diǎn),與邊BC、CD垂直的直線分別為x軸、y軸,OP為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則由條件知:C(1,1,0),D(-1,1,0),P(0,0,3),所以E,,,F(xiàn)-,,,所以=(1,1,0),=(-1,0,0). 設(shè)n=(x,y,z),則n·=0,n·=0,所以x+y=0,-x=0,所以x=y=0,取n=(0,0,1),又=-,-,,所以d==,故選B.
極速突擊 求異面直線間距離時(shí),可以作出兩異面直線的公垂線段,然后再求其長度;也可以采用上述的向量方法;有時(shí)也可以轉(zhuǎn)化為直線與平面的距離,或者點(diǎn)到平面的距離再求解. 運(yùn)用向量法求解點(diǎn)A到平面α的距離時(shí),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建立適當(dāng)?shù)目臻g直角坐標(biāo)系→確定點(diǎn)A的坐標(biāo)→在平面α內(nèi)取一點(diǎn)B→求出向量→求出平面α的一個(gè)法向量n→求出點(diǎn)A到平面α的距離. 運(yùn)用幾何法求點(diǎn)A到平面α的距離時(shí),可以先作平行線或平行平面,將A點(diǎn)到平面α的距離轉(zhuǎn)移到點(diǎn)B到平面α的距離,或者利用中位線及線段長度的比例關(guān)系,將A點(diǎn)到平面α的距離轉(zhuǎn)移到其他點(diǎn)到平面α的距離,再利用等積變換或直接法求之.
金刊提醒
點(diǎn)A(x,y)到平面α距離為d=(B為平面α上任一點(diǎn),n為平面α的法向量),而線面距離、面面距離可以轉(zhuǎn)化成點(diǎn)面距離來求解當(dāng)題目中的距離難以找出來時(shí),應(yīng)采用空間向量法,避免耗時(shí)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