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次地讀到丁立梅的文章,也不止一次地被她淡雅靈秀的文字所打動。手頭的這篇《草地上的月亮》很好地體現(xiàn)了她的寫作風格。
丁立梅的散文往往有一個詩意的由頭,有一幅優(yōu)美的背景,有一兩則輕靈的故事,最后一般都會得出一條令人回味的生活哲理。這篇文章可見一斑。
本文的由頭便是“夏夜尋荷”。淡雅素潔的荷花未曾尋到(其實尋到了精神的荷花),卻欣賞到一幅月下船家行樂圖——嬉戲玩樂的孩子、辛勞持家的主婦、自得其樂的男子組成了一幅和諧生動的圖畫。尤其是男子演奏二胡的那段描寫,是文中最耐琢磨的地方。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快樂,最能體味到的只有他自己,因為這源自心境。
然后,作者通過聯(lián)想,串起第二則故事——鄰家老伯的生活。這位丑陋、貧窮、殘疾、單身的老漢也有著一份自己的快樂。作者通過偷嘗老伯的酒這一細節(jié)的生動描繪,通過“經(jīng)年之后,我才明白,他品嘗的,原是心境”這句議論,進一步強化了文章主旨的表達。
最后,作者再次將讀者帶進那片月光下的草地。細加品味,這月光豈不象征上天均勻賜給人們的那份快樂?這月光下的小草正是蕓蕓眾生的象征,盡管每棵小草都有他的喜怒哀樂悲歡情仇,但只要我們懷揣一份感恩之心、知足之心,自然會有一份快樂溢滿心間。
丁立梅生于鄉(xiāng)村,棲身市鎮(zhèn),對草根階層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和親近感,鄉(xiāng)村市鎮(zhèn)的平民生活在她筆下常常氤氳著幾分詩意和理趣。本文亦如此。丁立梅的語言特點是輕靈蘊藉,善用短句,甚至為了突出某種韻致而有意將長句不合語法地斷開,讀來別有韻味。加之描寫角度的巧妙,情感的細膩,讀她的文章有如品嘗一杯淡雅的清茶,是一種輕松的享受,或是一種疲憊之后的消遣。
夏天正熱烈的時候,我去尋找荷花,意外撞見一塊美麗的草地。草地傍河,旁有小土丘作假山。假山上翠竹環(huán)繞,綠草如茵,花開數(shù)朵,蟲鳴其間,自得其樂。
我便常常在那里流連。有月的夜晚,在家里坐不住,我關(guān)上門,和那人一起,走上二三里的路,奔了那里去。盤腿坐在草地上,聽風吹,聽蟲叫,聽花開,聽草與草的喁喁私語。夜的聲音,豐富得令人驚奇。
月亮掉在河里。河水清幽幽的,河里的月亮,便顯得格外俏皮,像喜歡探險的孩子,偏要往那幽深的地方去,一步一探,一步一驚叫。這是月亮的樂。月亮為什么不樂呢?
一艘駁殼船停泊在不遠處的水上。月色把它的堅硬,泡成柔軟。它看上去,很像一蓬青綠的小島,浮在水面上。我認識那船,外地人的,男人女人,還帶著兩個五六歲的孩子。是兩個男孩,看上去像雙胞胎,一樣黝黑的皮膚,一樣圓溜溜的眼睛,壯壯實實的。他們在岸上捉蚱蜢,追蜻蜓,玩得不亦樂乎。有大船運來貨物的時候,男人女人就忙開了,他們的駁殼船,承載著卸載貨物的重任。那是晴白的天。
一些時候,河岸靜著,男人女人閑著。船上的桅桿上,扯出一根繩索來,女人在晾衣裳。家常的衣裳,一件一件,大大小小,紅紅藍藍,有歲月靜好的意思。男人呢?男人竟在船頭釣起了魚,天熱,他打著赤膊,相當悠閑自得。有天黃昏,我走過那里,竟意外發(fā)現(xiàn)他在船頭拉二胡。女人進進出出,并不專心聽。兩個孩子在打鬧著玩,也不專心聽。男人不在意,他拉了自己聽,拉得專注極了,嗚嗚啞啞,嗚嗚啞啞。那是他的樂。
我想起另一些場景。那個時候還小,鄰家有老伯,相貌奇怪,嘴角歪著,臉上遍布疤痕,手腳亦不靈便,走路抑或遞物,都哆哆嗦嗦著。聽大人們說,他年輕時,遇一場大火,家人悉數(shù)遇難,唯他死里逃生。村人同情他,給他重新搭了兩間茅屋住,分配了兩條牛,讓他養(yǎng)著。日日見他,都是與牛同進同出的。
卻喜歡歌唱。有人無人時,他高興起來,都會扯開嗓子吼幾句。唱的什么歌無人說得清,反正就那樣唱著,頭微微仰向天空,嘴巴大張著,一聲接一聲,樂著他自己的樂。每逢他唱歌,村里人都會笑著說,聽,謝老大又在學牛哞哞叫了。謝老大是村人對他的稱呼??赡芩侵x家最大的孩子——這是我的猜測了。我一直不知道他的名字。
他并不介意村人的取笑,照舊唱他的,頭微微仰向天空,嘴巴半張著。他身旁的牛,溫順地低著頭,吃著草。
也見他在夕陽下喝酒。作下酒菜的,有時是一碟蘿卜,有時是一碟咸菜。他瞇著眼睛,輕呷一口,并不急著把酒咽下去,而是含在嘴里,久久咂摸著,臉上浮現(xiàn)出滿足的笑容。我遠遠站著看,以為那酒定是世上最好的美味。某天趁他不注意,偷喝,麻辣出兩眶淚。經(jīng)年之后,我才明白,他品嘗的,原是心境。
月亮升得越來越高,升到草地的上空。夜露悄悄落,落在草葉上。這個時候的月亮,變得更調(diào)皮了,它鉆進草葉上的每滴露珠里。于是,每滴露珠里,都晃著一個快樂的月亮。我坐在這些大大小小的月亮中間,跟蟲子比賽吟唱,心境澄清,我也像一枚快樂的月亮了。
快樂,原是上帝賦予每個生命的。公平,無一遺漏,如陽光普照,如月光傾灑,無論貴賤,無論貧富。
(原載《時代青年·哲思》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