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首先探討圖書館與機構庫在學術交流體系中的地位,然后指出二者互斥與相互依存的關系,最后從觀念、行動兩方面提出圖書館與機構庫協調發(fā)展的策略。
[關鍵詞]圖書館;機構庫;協調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250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41(2012)01-0001-04
機構庫是20世紀90年代伴隨“開放存取”的興起而產生的一種新型學術交流與資源共享方式,是在圖書館外圍發(fā)展起來的虛擬知識庫。對圖書館而言,機構庫是把“雙刃劍”,不僅給圖書館帶來了挑戰(zhàn),更帶來了機遇。交流是科學的基礎,圖書館與機構庫是當前學術交流與資源共享的兩個主要平臺,二者能否協調發(fā)展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科研發(fā)展水平與創(chuàng)新能力。面對機構庫在短時間內迅速發(fā)展的現狀,圖書館應該認真研究機構庫的建設,主動成為機構庫的領導者、參與者和利用者,借此促進數字圖書館建設,發(fā)揮核心競爭力,重塑并穩(wěn)固其在學術交流體系中的中心地位。
1 圖書館與機構庫在學術交流體系中的地位分析
1.1 圖書館在傳統學術交流體系中的地位
傳統學術交流體系以紙質文獻為主要信息載體,是學者、出版發(fā)行機構、文獻索引機構、文獻檢索機構、圖書館和讀者共同構成的循環(huán)的學術信息傳播鏈。[1]學術資源是一個國家科研和創(chuàng)新的動力源泉,圖書館作為學術資源的集散地與傳播者,以信息的搜集與開發(fā)利用為工作重心。在傳統學術交流體系中,圖書館是最重要的信息服務機構之一,在出版機構和讀者用戶之間扮演著重要的中介角色,不論是在資金流還是在信息流的傳遞過程中,圖書館的中介作用都是無可替代的。[2]此時,圖書館在資金流中的中介作用比較顯著,用于購買文獻資源的資金通過圖書館流向傳統出版機構,而信息從傳統出版機構流向圖書館并最終到達用戶手中。[3]傳統學術交流流程見圖1。
作者出版商發(fā)行商圖書館讀者
圖1 傳統學術交流流程
1.2 圖書館在現代學術交流體系中的地位
現代學術交流體系是基于紙質載體的傳統學術交流體系和基于網絡載體的新型學術交流體系共存的綜合體,是一種混合型學術交流體系。與傳統學術交流體系相比,新型學術交流體系的明顯特征是能直接在網絡平臺上實現學術信息的自由存取與交流,盡可能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縮短流通時間,這一特征極大地弱化了圖書館在現代學術交流體系中的中介作用,特別是圖書館在資金流中的中介作用。隨著網絡資源的迅速發(fā)展以及人們閱讀習慣的逐步轉變,學者將更多地依賴數字資源進行學術研究與交流。用戶可自由利用圖書館館藏之外的以機構庫為代表的數字文獻資源,圖書館不再是唯一向終端用戶提供學術信息的中介,其地位由傳統學術交流體系中的不可替代轉變?yōu)楝F代學術交流體系中的用戶獲取學術資源相對較穩(wěn)定的途徑之一。據OCLC對網絡用戶獲取信息途徑的調查結果顯示,用戶把圖書館作為獲取信息資源第一途徑的僅占3%。[4]可見,在現代學術交流體系中圖書館原有的中介樞紐地位岌岌可危?,F代學術交流流程見圖2。
圖2 現代學術交流流程
1.3 機構庫在現代學術交流體系中的地位
傳統的基于學術出版模式的學術交流體系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學術環(huán)境下科研活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知識的交流與共享,基于開放存取理念的機構庫作為一種新的學術交流和出版模式應運而生。機構庫的特點是以網絡為傳播介質,信息發(fā)布自由、內容開放、傳播速度快、傳遞范圍廣,用戶可以通過網絡免費、永久地獲取和共享各種類型的學術資源。[5]這種無障礙獲取、自由開放的學術交流方式突破了傳統學術交流的界限,加速了科學發(fā)展和知識創(chuàng)新的進程,是一種實現資源共享的有效工具,在現代學術交流體系中具有較強的優(yōu)勢。機構庫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術機構、圖書館和科研人員所青睞,世界不少知名大學、科研機構都建立了自己的機構庫。截至2011年3月12日,OpenDOAR共收錄1 553個機構庫。[6]可見,機構庫在當今的學術環(huán)境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在現代學術交流體系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2 圖書館與機構庫關系剖析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世界萬物之間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圖書館與機構庫也不例外,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圖書館與機構庫是學術資源交流與共享的兩個主要平臺,二者必然有競爭性,相互排斥;機構庫只是傳統學術出版物的補充,并沒有完全替代傳統學術出版物;機構庫與圖書館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梢?,圖書館與機構庫是可以協調發(fā)展的,二者的關系可簡要概括為互斥性與依存性并存。
2.1 互斥關系
筆者這里所說的互斥關系主要指圖書館與機構庫核心職能的交叉性、互斥性。從前部分圖書館與機構庫在學術交流體系中的地位分析可知,機構庫給讀者利用信息資源提供了一個全新途徑,它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減少了讀者對圖書館資源的依賴程度,觸動了圖書館在學術交流體系中的傳統樞紐地位,從而給圖書館的角色地位和存在價值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使以存取為主要職能的圖書館處于一種邊緣化的狀態(tài)。
2.2 依存關系
2.2.1 機構庫給圖書館的發(fā)展帶來了機遇與活力,主要體現在以下4點:1)緩解圖書館資金瓶頸。經費的短缺與圖書、期刊價格年年上漲的矛盾一直困擾著各類圖書館,機構庫這種基于網絡載體發(fā)展起來的新型學術信息出版模式打破了商業(yè)出版者對科學信息的暴利經營和壟斷,使學術信息的市場化特征逐步淡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術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和圖書館相對疲軟的經費支出之間的矛盾。[7]2)開創(chuàng)圖書館資源建設新契機。機構庫的發(fā)展能使圖書館獲得大量豐富的OA資源,豐富的OA資源可成為圖書館電子資源的有益補充,從而拓寬圖書館資源建設的范圍,提升圖書館館藏質量,實現圖書館資源規(guī)模的擴容和訪問的便捷。3)增強圖書館知識管理能力。隨著機構庫等開放存取運動的迅速發(fā)展,圖書館必然會加強對OA資源的揭示、挖掘和組織管理,從而促進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創(chuàng)新,增強圖書館知識管理及提供知識服務的能力。4)提供圖書館資源整合新突破點。機構庫是在各成員機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知識庫,提供了跨越式的無縫檢索功能,這實際上是一站式檢索或聯盟檢索,這種資源整合的方式為圖書館的管理提供了新的突破點。[8]
2.2.2 圖書館的建設為機構庫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主要體現在以下2點:1)從國內外機構庫建設的實踐來看,機構庫大多由高?;蚩蒲袡C構組建,而其建設、管理和維護又都以圖書館為主體,機構庫的大規(guī)模發(fā)展并引起學術界的普遍關注離不開圖書館的引導、參與及支持。例如,由“臺灣”109所大學圖書館參與構建的臺灣學術機構典藏TAIR[9]、2008年美國為包括數百萬圖書在內的大量數字館藏創(chuàng)建的機構庫HathiTrust[10]。2)機構庫與數字圖書館都是把數字化資源作為管理對象,以提供資源服務為目標,都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對資源的知識化、智能化來進行有效的組織、存儲、檢索、傳播以及長期保存。[11]機構庫的開發(fā)者與維護者通常都是數字圖書館的研發(fā)者,數字圖書館的建設與發(fā)展為機構庫的建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加利福尼亞大學數字圖書館的eScholarship項目就是典型的代表,eScholarship的存儲和發(fā)布的學術科研結果和工作論文完全依賴于該校數字圖書館雄厚的技術力量和存儲設備的支持。[12]
3 圖書館與機構庫協調發(fā)展策略
從前部分圖書館與機構庫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圖書館與機構庫存在相互矛盾又相互關聯的關系,把握雙方各自的優(yōu)勢,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實現二者的協調發(fā)展,可以更好地發(fā)揮現代學術交流體系的整體功能,更好地促進學術資源的交流與共享。能否實現圖書館與機構庫的協調發(fā)展,構建以圖書館為中心的學術資源交流與共享體系,圖書館具有主導作用。圖書館只有實現了角色轉換,將自身優(yōu)勢與機構庫的發(fā)展逐步融合,拓展新的生存與發(fā)展空間,才能真正實現圖書館與機構庫的協調發(fā)展,維持圖書館在學術交流特別是在信息流中的中介地位。
3.1 圖書館從觀念上正確認識機構庫發(fā)展
機構庫的發(fā)展固然會對圖書館的傳統業(yè)務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機構庫立足于學術資源的免費開放存取,是實現更大范圍內資源共享的重要一環(huán),與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目標不謀而合。正如在論及機構庫HathiTrust的效果時,John Wilkin說:“在協作之前,每個圖書館的館藏都是孤立的。現在,我們將這些館藏整合到一起,聚合了資源,消除了障礙,也提供了有價值的研究工具,發(fā)揮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保?3]圖書館作為一個信息搜集、整理、保存、利用的機構,作為為用戶提供學術資源的服務機構,作為信息資源共享理念的發(fā)起者和捍衛(wèi)者,宣傳利用機構庫是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責任,尤其是學術圖書館,應加強對機構庫建設意義、功能及實現途徑的正確認識,并大力宣傳推廣開放存取理念。
3.2 圖書館在行動上參與機構庫建設
3.2.1 圖書館成為機構庫建設的領導者。作為學術資源的主要集散地和重要傳播者,眾多圖書館的軟、硬件設施已經成熟,這使得圖書館作為機構庫建設的領導者成為可能。國內外許多著名高校都在圖書館的幫助下建立了自己的機構庫或機構庫聯盟,圖書館尤其是大學圖書館已經成為機構庫的主要創(chuàng)建力量,圖書館應大力宣傳機構庫,鼓勵教育科研機構創(chuàng)建機構庫,并參與到機構庫建設過程中。圖書館在機構庫建設的方案設計、技術實現、運作管理等方面都應承擔起義不容辭的責任。根據國外MIRACLE(Making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項目調查顯示,在機構庫的建設中,圖書館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其中,在實施過程中圖書館責任分擔約85%,在試驗中圖書館責任分擔近60%,在規(guī)劃中圖書館責任分擔約50%。[14]CNI2005年關于機構庫在美國的發(fā)展現狀的調查也指出:大學圖書館成為研究型大學創(chuàng)建機構庫的領軍人。[15]
3.2.2 圖書館成為機構庫資源的利用者。圖書館不僅要成為機構庫建設的參與者、領導者,更要成為機構庫資源的利用者。1)圖書館利用機構庫豐富的學術資源。傳統圖書館為用戶提供的信息服務是以館藏資源為依托的,而OA資源是在館藏資源范圍之外的。機構庫中包含大量傳統期刊沒有的學術資源,例如大量非正式出版的灰色信息,將機構庫資源納入數字資源建設中,讓其成為圖書館已有館藏的補充,有利于擴大館藏的覆蓋范圍,提高其文獻信息保障能力,促進圖書館信息服務水平的提升。2)在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中,可以借鑒機構庫先進的技術和理念。現在眾多機構庫系統軟件的源代碼都在網絡上開放,并且遵循OpenURL、OAI-PMH等一系列開放標準,這都為圖書館利用機構庫系統軟件進行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創(chuàng)造了條件。
3.2.3 圖書館成為機構庫資源長期保存的承擔者。圖書館要在網絡條件下繼續(xù)發(fā)揮其在學術交流體系中的作用,首先要構建一個信息資源的保存體系,確保開放存取資源能得到有效的長期保存。圖書館對機構庫資源進行長期保存,需要增加專門的人員研究資源的選取、長期保存的技術方案(包括技術框架、技術方法等)、知識產權、合作機制等相關問題。[16]哈佛、斯坦福等大學的圖書館在開展數字資源的長期保存項目方面頗有經驗,如斯坦福大學圖書館建立了一個長期保存資產和外購數字資源的數字知識庫,還開發(fā)了LOCKSS系統,聯合多家大學圖書館共同對數字資源的保存和利用的相關技術問題進行嘗試。[17]
4結 語
機構庫的發(fā)展迎合了網絡時代信息交流的特點,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高效的學術交流模式。對圖書館而言,機構庫在給圖書館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圖書館應從觀念上正確認識機構庫的發(fā)展,在行動上積極參與機構庫的發(fā)展,變挑戰(zhàn)為動力,實現圖書館與機構庫的協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魏宇清.圖書館如何在現代學術交流體系中發(fā)揮作用[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7(2):23.
[2]馬 紅.OA環(huán)境下學術圖書館的變革及發(fā)展策略[J].圖書館,2008(2):51.
[3]李欣榮.基于“機構典藏”平臺的學術交流與傳統學術交流的區(qū)別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0(7):5.
[4]李春明.圖書館與開放存取資源之長期保存[J].圖書館建設,2007(4):52.
[5]蔡迎春.機構知識庫:基于開放存取的學術交流機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5):681.
[6]Open Access Repository Types[EB/OL].[2011-03-12].http://www.opendoar.org/find.php?format=charts.
[7]馬銘錦.大學圖書館在OA環(huán)境中的發(fā)展策略[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10):31.
[8]董文鴛.機構庫影響下的圖書館[J].情報資料工作,2006(5):74.
[9]TAIR[EB/OL].[2011-03-12].http://tair.org.tw/.
[10]HathiTrust Types[EB/OL].[2011-03-12].http://www.hathitrust.org/home.
[11]王淑華,史 維.數字圖書館時代的機構庫[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0(1):35.
[12]趙研科.開放存取與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J].圖書館,2009(5):84.
[13]李書寧.美國主要圖書館聯盟啟動HathiTrust項目共享數字機構庫資源[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8(12):104.
[14]Karen Markey,Soo Young Rieh.Census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MIRACLE Project Research Findings[EB/OL].[2011-03-12].http://www.clir.org/pubs/reports/pub140/body.htm.
[15]吳常青,葛曉凡.機構知識庫建設與大學圖書館服務體系新拓展[J].情報探索,2008(7):11.
[16]李春明.圖書館與開放存取資源之長期保存[J].圖書館建設,2007(4):53.
[17]唐乘秀.數字圖書館環(huán)境下的學術信息交流模式探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5(5):27.
[收稿日期]2011-04-10
[作者簡介]萬文娟(1981—),女,館員,碩士,廣西師范大學圖書館。
[說 明]本文系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8年度項目“基于機構知識庫的學術交流和資源共享新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08FTQ00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