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虹
于陽春三月的臺北觀看來自廣東省話劇院演出的《與妻書》,是在一個并不十分專業(yè)卻很有專業(yè)水準的“新舞臺”劇場呈。
竊以為,臺灣觀眾的良好稟賦和素養(yǎng)絕對是世間首屈一指的。雖然離話劇開演前還有一些時間,但大家即已悄然落座,廠己乎沒人遲到,中途也沒人貿(mào)然離場,演出間歇更鮮有人交頭接耳、聒噪不休。我注意到,許多女觀眾都是精心打扮而來的,她們仿佛是在赴一個華美絕倫的盛宴,但又裝扮得體,絕不艷俗,更不喧賓奪主,而是不約而同地與周遭的環(huán)境氛圍渾然一體相得益彰;那些年長些的婦女還會化個恰到好處的精致談妝。這一切都顯示著,臺灣民眾對文化藝術(shù)是何其推崇和尊重。
當(dāng)六幕悄然開啟時,100年前那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便開始藝術(shù)地呈現(xiàn)。舞臺背景上,立有一本抽象的六“書”,它隨著劇情的游走而一頁頁輕輕翻動,隨之變幻跳躍的場景更讓人如臨其境——從福建閩侯呈的漸瀝雨巷,到日本富士山下的爛漫櫻花,再到廣州起義時的烽火硝煙……由此,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25年短暫而豐富的人生,被濃縮提煉后漸次展開。
100年來,林覺民用血淚揮就的絕筆信《與喜書》在海峽兩岸廣為傳誦,并已成為中小學(xué)生的必讀課文之一。盡管對《與喜書》早已耳熟能詳,但臺灣觀眾還是被深深帶到了劇情中。
戲如人生
時光倒流,清晰如咋。1900年的某日,從福州三坊七巷中的場橋路86號,走出一對行色匆匆的父子,這是養(yǎng)父林孝穎在送兒子林覺民去參加科舉的第一次童生考試。父親滿臉洋溢的都是對這個聰慧少年的殷殷希望
學(xué)而優(yōu)則仕。但他萬沒料到的是,這個年僅13歲的乳臭未干稚氣未脫的孩子,競敢在考卷上大筆一揮妄自寫道“少年不望萬戶侯”7個大字,然后拂袖絕塵而去。
之后,林孝穎這個赫赫有名的全閩大學(xué)堂國文教師又絞盡腦汁,讓林覺民去新式學(xué)堂受教育,仍期冀他日后飛黃騰達光宗耀祖。但這里鋪天蓋地的新思潮頓令林覺民耳目一新。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他簡直是如沐春風(fēng)。終于,林覺民離那些腐朽沒落的科舉桎梏越來越遠,二者最終成水火不容之勢。
1905年,18歲的林覺民返鄉(xiāng),和出身名門的17歲的陳意映結(jié)為秦晉之好。雖然他們局促的臥室僅可旋身,但卻留下了許多歡愉的記憶,這些日后都在林覺民的《與妻書》中有所提及“吾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藍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余淚痕!”
然而,新婚的喜悅也沒有沖淡林覺民越來越濃的革命意識。同年,林覺民又心血來潮在家中創(chuàng)辦小型女子學(xué)堂。
1907年,為了讓這個離經(jīng)叛道漸行漸遠的兒子懸崖勒馬早日回歸“正軌”,林孝穎力促林覺民東渡日本留學(xué),這樣一來,林覺民也有幸成為中國第一代留學(xué)生但依然出乎林父預(yù)料的是,在櫻花燦爛貌似祥和的東瀛日本,儼然聚集了大批思想激進的中國有志之士。不消說,林覺民更是如魚得水,他在這里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并正式開啟自己的革命生涯。
兒女情長
1911年春,林覺民得知黃興等人在秘密籌劃廣州起義時,便急急趕赴香港與之回合,后又輾轉(zhuǎn)回到福建聚集志同道合之士。當(dāng)林覺民從天而降般地突然出現(xiàn)在楊橋巷時,忍受著久別煎熬的妻子陳意映自然喜不自勝,她幾乎快被這不期而至的幸福擊暈了。而此后一別竟是永訣。
1911年4月24日,廣州起義的前三天,林覺民在江邊一幢小樓上,與趕至香港準備參加廣州起義的同志會合。此時,萬籟俱寂,而于無聲處,卻孕育著滔天的驚雷。東方既白時,林覺民一行就要搭船前往廣州,置身于炮火連天兇猛異常的浴血起義中了。
夜更深了,也更靜了,在暗淡的黃色燈光下,林覺民沉淀了一下自己激動難平的思緒,提筆寫下兩封信,一封是寫給自己年邁的老父,另一封則是寫給自己摯愛的發(fā)妻。這就是已流傳百年的令人肝腸寸斷的《與妻書》。天色熹微時,林覺民果斷地將兩封信交給一位摯友,讓他代為轉(zhuǎn)達。
林覺民寫給父親的信,只有區(qū)區(qū)41個字,絕不拖泥帶水。字里行間,大丈夫忠孝不能兩全的無奈與歉疚,以及盡忠報國的萬丈豪情,盡顯其間。
但相形之下,林覺民寫給柔弱愛妻的絕筆信,卻是停停走走、難舍難分。終于,他把對愛妻幼子的所有愛念、不舍,凝結(jié)為千余字,然后,重重地落在一個權(quán)作信札的白色手帕上。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為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書言,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薄掷镄虚g,血淚交融,直令人不忍卒讀!
在林覺民看來,愛國與愛自己心愛的女人,實不可兼得。但其實,如果林覺民不為了那4億同胞而活,那他一定只會為妻子陳意映一個人而存。
1911年4月27日凌晨,為推翻清朝政府,林覺民帶領(lǐng)敢死隊員坐船從香港抵達廣州,下午5時多,廣州起義開始。這些敢死隊員們臂纏白布,腳蹬黑鞋,奮力猛攻總督衙門。但是,他們終寡不敵眾,起義隨之流產(chǎn)失敗。林覺民也不幸受傷被俘。
在提督衙門受審時,林覺民用流暢的英語回答審判官的提問;面對種種勸誘,林覺民更是慷慨激昂高聲反駁,同時還不忘傳播布道革命之真理。之后,林覺民凜然就義。
在得知林覺民在廣州被殺的消息后,時在廣州任職的林覺民岳父陳元凱忙托人帶口信讓女兒陳意映,火速逃離。
一日夜,不知何人偷偷將一小包裹塞到意映藏身的破敗老屋門內(nèi)。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司馬青衫,吾不能學(xué)太上之忘情也……盡者尚有萬千,汝可摹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尋我乎!一慟!遙聞汝哭,當(dāng)哭相和也。”
當(dāng)看到丈夫這封血淚交織的絕筆信時,陳意映幾近痛不欲生,但念及幼小的孩子不能沒有母親照料,她才沒有兀自輕生。
同年5月19日,在林覺民死去不足一月時,悲痛欲絕的陳意映早產(chǎn)生下遺腹子林仲新。兩年以后,抑郁寡歡的意映終因思念亡夫過度而逝。
亦真亦幻
話劇《與妻書》中,還夾雜有表現(xiàn)力豐富的現(xiàn)代舞元素,諸如探戈、踢踏、拍手舞等等。載歌載舞時,路人、同學(xué)及獨白者等角色已悄然轉(zhuǎn)換期間。
當(dāng)林覺民與意映永別時,滴滴由數(shù)碼技術(shù)制作的“鮮血”滾落在被無限放大的“與妻書”上,之后又幻化成片片紅云……
最終,在百年后的現(xiàn)世里,林覺民和妻子的靈魂在漫天飄舞的紙片中偎依重逢,長相廝守,不離不棄。
至此,一氣呵成的《與妻書》演出戛然結(jié)束,幾乎同時,劇場內(nèi)華燈初放,沉浸其間的觀眾從規(guī)定的戲劇情境里驀地驚醒,似乎,他們的情緒還久久沒從過往的悲愴氣氛中拔出。
但畢競,那已是遙遠的百年前的愛情故事了,這樣凄美的故事在當(dāng)今已很難再現(xiàn),所以,它堪稱是曠世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