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洲 黃亞飛
在《教師博覽》上看到了這么一則故事:一位大師幾十年練就一身“移山大法”。人們問他秘訣時,他回答令人回味:“世上本無什么移山之術(shù),唯一能動山的辦法就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p>
讀完這則故事,深有感觸。
教育也是這樣。當我們碰到那些不是那么“聽話”的孩子時,或者面對孩子們那些不令人滿意的行為時,我們何不像大師一樣“山不過來,我就過去”呢?從另一個角度出發(fā),因材、因人、因事恰當處理,也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去年秋季,我擔任一年級118班的班主任。全班51人,15個來自村莊。由于小朋友初來全日制學(xué)校學(xué)習,他們尚未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下課了,他們的果皮、紙屑亂扔亂丟 ,校長和老師們紛紛向我提出意見。對此,我沒有直接地批評小朋友,更沒有歧視小朋友,而是默默地當著面將扔下的果皮、紙屑一點點地撿起來放入垃圾桶里。起初一兩次學(xué)生沒有什么反應(yīng),長時間的身教,再頑固的小朋友也有了觸動和醒悟,他們由看著教師撿到變成了跟老師一起撿,后來主動地撿——只不過在教室里、公共區(qū)里撿的機會愈來愈少了,因為地上也愈來愈干凈了。
學(xué)生朱苗苗常常遲到、曠課、衣衫不整且嘴巴上掛鼻涕。面對這樣“難看”的女孩,我實行“零距離”的接觸。開學(xué)的頭幾周,我早早到校,等到朱苗苗入了校門,我便先拿出衛(wèi)生紙,彎下腰把她的鼻涕擦干凈,再把她的衣服整理好,讓她高高興興地走進教室讀書。在我與其父母雙方的配合下,朱苗苗變得愛整潔、愛干凈了。
由此,要想讓事情改變,首先得改變自己;只有改變自己,才能最終改變孩子,成長孩子;只有改變自己,才可以最終改變屬于自己的世界,贏得未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