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毅
啟蒙向來是中國知識分子社會責任之傳承。在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無論是自由主義者,還是傳統(tǒng)守舊之“腐朽”,或是自稱持客觀立場的學者,實際上都是啟蒙主義的踐行者:郎咸平教授是這樣,吳敬璉教授也是這樣。
鴉片戰(zhàn)爭171年以來,中國知識分子血管里流淌的就是“不屈不饒”的“啟蒙之血”,盡管有不同的“流派”或者“做派”,講究的都是“致用之學”。西方的科學技術(shù),只能算作“術(shù)”;西方人講的人文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復(fù)雜得一塌糊涂,但國人大白話就可以說清楚,又算哪門子學問?在我看來,清末洋務(wù)派們的“中學為體、洋學為用”,大概是最能符合中國國情的“啟蒙之道”。
有此光榮傳統(tǒng),營銷的啟蒙在中國的“成就”,可以想象有多“輝煌”。
首先,按照“知識要有用”的標準來衡量,對于從計劃經(jīng)濟“牢籠”走出的眾多欲望之族來說,實在是一門太有用的學問。誰說中國人不懂得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的真諦:品牌=身價。君不見,在香榭麗舍大街LV店門排隊的都是中國人,50后到90后都有。
其次,按照“有用還要能忽悠”的原則來考察,營銷在中國真是大有用武之地。本來中國人還不知道如何來形容漫天漫地的“廣告”,就覺得還沒想好如何去“品”這個味兒。大叔出山,現(xiàn)身《賣拐》,立馬教會全國人民,“忽悠”二字將營銷精髓傳遞得貼切到位。你瞧瞧周圍,會忽悠的怎樣,不會忽悠的怎樣?
再次,輪到我們營銷學的老師,近水樓臺先得月者立山頭,然后報出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堆堆課題、論文和獎項,“杰出”的學術(shù)帶頭人就此練就。此架勢,估計作為營銷學鼻祖的美國佬看來都要被嚇到。
最后,營銷學的核心層—顧客看到了什么呢?營銷“好像”帶來了好多個不安全:食品不安全—買東西的時候多看看,“有機蔬菜”都能用上了增長劑;藥品不安全—看醫(yī)生時,要想想坐在對面的“狗娘養(yǎng)”的嘮嘮叨叨是咋回事,是不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交通不安全—連帶著走路坐車都不安全……諸如此類,算是為營銷研究和服務(wù)的對象—顧客在中國所得到的“待遇”。
總之,營銷在中國,亂象頗多。要做好營銷,我們?nèi)沃囟肋h。
責任編輯: 閆敏 yanmin@guanlixuejia.com
(歡迎對《管理學家》雜志社的文章提出建議或投稿,聯(lián)系郵箱:guanlixueji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