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喆 胡俊峰
老北京有一句話講做:“有實力無須講道理?!贝嗽捚H與否尚且不論,但從中也可看出北京人對實力的看重。只有有了硬實力,腰桿兒才能硬,說話才能大聲,別人才能信服,這對于講究技術的汽車業(yè)來說也不例外。當然,這種“得理不讓人”的勢利,還是有些小家子氣,畢竟是國際化大都市就應該有些肚量。時下,北京汽車就干了件有實力、又講道理的事。
3月的北京城,正是百花待放的知春時節(jié)。798藝術區(qū)內,一款來自北京汽車的新品正在發(fā)布。一款新車的上市其實也沒什么可說,但是如果是時隔幾十年發(fā)布的一款新興之作,那么相信很多人都愿意去看一看。北京的造車業(yè)光彩過,也沒落過。對于好面子的北京人來說,以前會吹噓BJ212的皮實,那么明天用什么來吹噓?北京汽車給出了答案——E系列。
“價格”:不可指摘
5.38萬元,當這個數(shù)字閃爍在大屏幕上的時候,確實讓在場的很多記者瞠目結舌,向來以“腹黑”特性打擊車企的“價格必死”言論,第一次莫名的消失了,沒有一個人談論價格高,私下的議論更多是:“北汽,要干嘛?“
確實,5萬元的價格已經(jīng)逼近了同級車的價格底線,這比起一些先定高價再圖緩降,或者定價之后言之鑿鑿幾年不降的策略簡單明了得多,也讓人信服得多。想比別人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不得不說,北汽的做法既實際也吸引眼球。但是,如此放低身段對于一個坐擁北京現(xiàn)代和北京奔馳等多家企業(yè)的北汽集團來說,是不是有些妄自菲薄了?顯然,北汽不是這么想的。擁有薩博的流程團隊、歐系車一流的沖壓工藝,這其中哪一項也不只這個價。既然有實力,為什么把價格下探的這種地步?原因有二。
一方面,客觀上中國汽車制造業(yè)的水平雖然不斷提高,但與合資品牌還存在差距,“賠本賺吆喝”、“低價換市場”的策略現(xiàn)在看來還是可行之法。另一方面,憑借北汽的硬實力,已經(jīng)具備了低價入市的條件,作為新生,擺個低姿態(tài),也是百利而無一害。當然,對于其他車企,這種看似“以本傷人”的做法有些“蠻橫”,但是對于中國汽車市場的發(fā)展,尤其是消費者,北汽的做法算得上有實力,講道理。
“服務”:開三包第一例
價格公道,服務也要厚道。在服務上,北汽這次也拔了頭籌。北京汽車在上市現(xiàn)場正式宣布,E系列上市之后將正式成為全國汽車“三包”第一車,有效期為2年或5萬公里(以先到者為準),范圍包括整車嚴重安全性能故障和動力總成主要零部件質量問題。發(fā)動機、變速器等主要零部件出現(xiàn)問題的整車,只要是開具購車發(fā)票60日或行駛里程3000公里以內(以先到者為準),消費者就可以要求廠家免費更換。
這樣的做法,除了在會場上博得媒體長久的掌聲之外,相信無論效果如何,最起碼在勇氣上,北汽E系列已經(jīng)得到了認可。還記得去年汽車“三包”再次熱起來的時候,很多同事認為這完全是不可能的,就是實行,沒有幾年功夫也難以推廣。但是北汽就把這要“幾年時間推廣”才能完成的事給完成了。
北汽敢于這樣做,正是來源于老北汽的開拓精神,從第一輛井岡山,到皮實耐用的BJ212,北京汽車確實就沒有什么不可能的。此外,近年來實力的穩(wěn)步提升也為北汽加重了砝碼。過去幾年間,北汽完成了一系列國際并購與國際合作,并消化了相關技術,包括2億美元完購薩博核心技術和Know-How體系、3億歐元全資收購全球第二大汽車天窗供應商荷蘭英納法集團、3100萬歐元收購瑞典威格爾變速器廠、與德國著名博世合作開發(fā)CVT無極變速器。并且在2011年,北汽集團所有產(chǎn)品銷量突破150萬輛,實現(xiàn)利潤158億元。這些數(shù)據(jù)都為“三包”做了最好的保障。當然,最后還要說一句,比起虛講一些社會責任,倒不如這樣做更為實際,
“定位”:從年輕人抓起
價格和服務都下了本,但如果找不對消費者,恐怕北汽的算盤還要落空。一些行業(yè)內的專家紛紛出謀劃策,有的甚至認為北汽應該攜合資之力直取中高級車市場,與上汽分庭抗禮。但是穩(wěn)重的北汽顯然看得更遠,比起一口氣吃個胖子,不如先把第一步走好。第一步走在哪?年輕人。
在素有“亞洲第一天團”之稱的五月天的歌聲里,E系列重裝登場。這樣的代言人,其意不言自明。比起梁朝偉的老少咸宜,五月天的粉絲們可謂憎惡分明。Live、青春、理想、奮斗,當這些標簽貼在他們的身上時,剛剛走出校園的年輕人會心動嗎?答案是肯定的。北京汽車雖然品牌歷史悠久,但已是陳年往事,初一亮相最實際的定位還是肯于嘗試的年輕人,畢竟一款車的實力如何,一個品牌的實力如何,最終還得看口碑。
當然,在記者看來北汽找五月天代言,還有另外一層目的,那就是昭示老北汽的時代已經(jīng)徹底過去了,一個年輕的新北汽剛剛出發(fā),但依然吃苦耐勞、勇于創(chuàng)新,同樣有實力、講道理。相信不久的將來,北京汽車的成功不但會成為北京人心里一件驕傲的事,更會成為中國汽車制造業(yè)的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