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掃平
10年前,我從城中鬧市區(qū)搬到了當時稻田菜地連片、蛙聲如歌的城郊。現(xiàn)在這里已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在原生態(tài)和新發(fā)展這對矛盾中,如何做到完美和諧的統(tǒng)一,對每一個人都是考驗。
我的家庭沒有美麗的庭院,有的只是水泥樓板的多層樓房,但是我有我的“空中巴比倫花園”,這就是我選擇的“低碳生活”。
低碳,不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行動;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一種節(jié)約身邊各種資源的習慣,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低碳生活方式,也是個人社會責任的體現(xiàn)。低碳,應從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著手。
滴水不浪費。將節(jié)約用水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里洗過米、菜的水用來澆花;不用洗臉池洗手,用盆接水洗手,洗過手的水用于沖廁所;洗衣機的水用來拖地;平時洗菜時將水龍頭的閥門開小一點;如果將抽水馬桶的水箱中的浮球調(diào)低2厘米,一年可以省下4立方米水。
“三物”隨身帶。這“三物”是指三件物品:一是環(huán)保袋,購物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個塑料袋2—5毛錢不算貴,雖然方便,但污染環(huán)境,而環(huán)保袋既節(jié)省錢,還能重復使用;二是水杯,出門將它帶在身上,隨時可喝水,不用購買其他飲料。有時一杯茶、一盤棋就是生活的樂趣所在;三是手帕,洗完手用手帕擦手,用紙?zhí)速M,用完就扔掉不能二次使用。
氣電巧節(jié)約。平時做飯使用大火的頻率較高,大火可減少熱量的散失,但不宜讓火超出鍋底避免浪費燃氣;夏天氣溫較高時,燒開水前先打開茶壺蓋,讓冷水與空氣進行熱交換,等冷水自然升溫至空氣溫度時再加蓋燒水,可以節(jié)省燃氣;能夠煮的食物盡量不用蒸的方法烹飪;不易煮爛的食物用高壓鍋燒煮;加熱熟食用微波爐,也有助于節(jié)省燃氣。將家用照明燈換成節(jié)能燈;冰箱內(nèi)放的食物量占容積80%最省電,熟食進冰箱前待冷透才放入冰箱,要經(jīng)常清潔冰箱,取食物時有計劃、減少開啟冰箱的次數(shù)。以免耗電;電器不使用時,及時拔掉插頭,這樣既安全又省電;夏天晚上睡覺打開窗子,不開空調(diào),熱了扇扇子當運動、出點細汗當排毒,既環(huán)保又保健。少用一度電,就是節(jié)約2斤煤。
綠色環(huán)境助低碳。制造綠色環(huán)境,利用陽臺栽些花草,以及黃瓜、茄子、辣椒、韭菜等蔬菜。既鍛煉了身體,增加了活動量,又美化了家庭環(huán)境。濃濃花香,豐盛果實,使人心情愉悅,有利健康。綠色植物是可以減碳的,但又同時增加了家里的“排氧量”,真是一舉多得,好處多多。
低碳生活可能一時不習慣,但是只要努力,慢慢地就會成為良好的習慣。世博會臺北體驗館展示臺北人分類垃圾,從被動到主動,一年減少垃圾50%,這巨大的減碳,說明了一個道理——人是低碳的主人!低碳生活,從我做起,只要我們都重視低碳,倡導低碳,踐行低碳,也可以時空倒轉(zhuǎn),在霓虹燈閃爍中感受清風朗月,在餐館鱗次中聞到稻花芬香。
王陽明說:“譬之植焉,心其根也?!比f木蔥籠的美麗庭院就在我心中,在我的行動中!
(編輯 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