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青春》素有“為無名者鋪路,甘當文學青年人梯”的傳統(tǒng),我們希望通過新設(shè)《小說課》欄目,推動青年的小說創(chuàng)作。
我們特邀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小說家郭平擔綱該欄目主持,以“小說課”的形式陸續(xù)刊出一些新人新作,拋磚引玉,引起同行的共振,使得更多熱愛寫作的青年有交流的機會,開墾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主持人簡介:
郭平,江蘇鎮(zhèn)江人,1962年生于山東濟南,1980年考入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1984年留校任教至今。著有《后來呢》、《投降》、《古琴叢談》、《魏晉風度與音樂》、《巴厘巴厘》、《印尼敘事》、《鴻泥閣藏瓷》、《沒有臉的詩集》等。
并不是所有的言語都能成為有效的表達,文章無論寫什么怎么寫,最終只有完成有效的表達才有意義。也就是說,小說之“意”是極端重要的。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往往導致許多作者著意于通過作品完成對主題的構(gòu)建,使得作品的主題最終能夠被清晰地歸納出來,所有的內(nèi)容都圍繞這一主題進行。解決也好,懸置也好,都不免于此。固然,這樣的策略有可能寫出不錯的小說來,但是,僅僅是這樣的理解是狹隘的,它將小說的“意”等同于主題,丟失了小說特有的豐富。人們習慣于說小說是生活的反映或表現(xiàn),事實上卻常常將生活的豐富粗魯?shù)貟仐墸约阂庵W(wǎng)去捕獲信息,這樣的捕獲,至少是片面的、多有遺漏的。長此以往,作者的敏感便會麻痹遲鈍,小說的生機也就難以呈現(xiàn)了。
因此,要有意識地阻止主題先行,將意識的觸須自由、敏感地伸展,將關(guān)注點集中于那些有生命力的形象上。所謂有生命力的形象,往往出現(xiàn)在那些與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不同的對象上,因為表現(xiàn)不同、內(nèi)涵迥異,才容易引起震動和思考,情緒反應、社會思考的精神空間才有可能得到幅度和深度上的開掘,而不僅僅是既有價值觀的一次共鳴和重復,才不會是一次對價值的簡單肯定。自然地跟蹤形象,讓形象自身所有的信息自由地展現(xiàn),就有可能避免主題先行,避免意義的單一,作品的“意”就不僅局限于“意義”,就會得到更豐富的“意思”。小說表達的有效,在于形象的飽滿與豐富,在于語言展開過程中的氣息所隱含及透露出來的內(nèi)心信息。小說之“意”,是活動著的精神,是不可以簡單歸納、抽取出來的。因此,對形象的尊重,是小說立意的核心??圩×诵蜗螅≌f就能得到有力的抓手,意識就有了敏感的觸須,“意”就會隨之豐富地建立。好的小說,有形象,有意象,有想象,沒有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