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建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有著自身顯著的特點,要上好高職院校的《概論》課,從課程所要闡述的理論本身出發(fā)展開課堂教學是不可行的,從學生的特點出發(fā)展開課堂教學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生特點教學效果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高校思政課體系中理論性最強的核心課程。上好《概論》對于提高大學生的理論思維水平,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深刻地認識到現(xiàn)在的高職院校學生有著自身顯著的特點,要在高職院校上好《概論》必須從這些學生的特點出發(fā)。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有哪些顯著特點?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大特點:首先,他們具有當代大學生的共性,基本上都是90后獨生子女,嬌生慣養(yǎng),個性張揚,思維跳躍,對于思政課,他們普遍認為此類課程太過說教,不重視,不感興趣,有些同學甚至有逆反抵觸情緒。第二,高職院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每年大學招生最后批次錄取的,他們入學分數相對較低,知識水平有限,對于《概論》課程所要學習的理論內容,中學時期所有接觸,但知之不多,理論基礎較差。
從理論本身出發(fā)展開的課堂教學模式注重的是教師闡述理論時邏輯的嚴密、論證的充分、遣詞用語的考究,其所展示的是理論本身的廣度和深度,這要求聽眾既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又要有較高的理論基礎,否則就難以聽懂。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對思政課不感興趣而且理論基礎較差,所以這種教學模式既吸引不了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又讓部分愿意聽講的同學聽不大明白,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毫無疑問,這種教學模式脫離高職院校學生實際,是一種形而上的模式,在這一模式下,教師即便是把理論闡述的很好,在學生看來仍然是枯燥乏味的,教學效果無從談起。
為了讓高職院校學生喜歡聽,聽得懂《概論》,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從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出發(fā)展開課堂教學,因材施教,對癥下藥。那么如何從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出發(fā)展開課堂教學?筆者認為應該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兩大特點提出各自相應的對策。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對思政課不感興趣這一特點,我們在講授《概論》時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方面采取相應措施。首先,在教學內容上為吸引學生興趣要結合歷史故事講,結合時政新聞講,結合同學們身邊發(fā)生的小事講,就是說要利用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闡析他們原本不感興趣的理論內容。如果我們能夠結合中國共產黨革命過程中例如“四渡赤水用奇兵”、 “百萬雄師過大江”這樣的歷史故事講解新民主主義革命論,能夠結合每年的“兩會”新聞講解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能夠結合同學們平時所聽的音樂、所閱讀的書刊、所觀看的電視節(jié)目講解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等等,就一定能夠激起同學們聽課的興致。
其次,在教學形式上務必豐富多樣。一堂課光口頭講解未免太單調,所以播視頻、放音樂、看圖片等手段都要使用。一堂課光老師講授還不夠的,學生也要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所以小組討論、觀點辯論、主題演講等方式都可嘗試。相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一定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理論基礎差這一特點,我們在講授《概論》時應采取三種講課方法。首先,在講授一個理論內容前務必多講該理論的提出背景?!陡耪摗分泻枚嗬碚搶τ诟呗毶鷣碚f要理解它們理論門檻過高,所以教師就要通過多講理論提出背景的方式在理論的高門檻下再鋪幾個臺階,幫助我們的學生跨過理論門檻,進入理論殿堂。比如講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理論時,如果我們不做鋪墊,直接講理論內容,學生勢必理解困難,如果我們在進入理論內容前多講講改革開放前我們體制僵化、對外交流閉塞、老百姓迫切要求變革等等背景知識,然后再展開理論內容闡述,同學們就會很容易理解為什么要改革開放,為什么要這樣改革開放而不那樣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意義在哪里等理論要點。
第二,要結合案例講理論。理論是抽象的,高職生抽象思維能力不是很強,必須要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結合案例講理論就是一種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的好方法。比如講到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這一理論內容時,對于為什么要改造,怎么改造這些問題教材里的理論表述已經很清晰和完整,但是“社會主義改造”畢竟離同學們的現(xiàn)實生活很遠,教材里的表述內容雖然清晰和完整,但對他們來說仍是抽象的,看過之后仍不能好好理解,這時教師如果能講講像百年老字號“同仁堂”藥店以公私合營的方式接受改造后效益大增這類典型案例,同學們就會很容易明白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好處,從而加深他們對改造理論的理解和認同。
第三,要提取基本的理論邏輯的框架,使復雜的理論簡單化?!陡耪摗分械脑S多理論闡述,作者為了理論本身的論證的完備性,論證極為充分,可謂面面俱到。但是這種“充分”,這種“面面俱到”在理論水平不高的高職生看來實在是太過復雜繁瑣,甚至是“不知所云”。這時,教師就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理解、歸納、整合,刪繁就簡,提取出最基本的理論邏輯框架,以便于學生理解。比如《概論》為了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這一命題就有五六千字的內容。這等長篇大論學生沒有耐心去看,即便是硬著頭皮去看了,但很可能因為自身理論基礎所限抓不住論證重點,理不清邏輯脈絡。其實這么多文字就說了三個問題,“旗幟問題至關重要”、“道路問題事關興衰”、“理論創(chuàng)新沒有止境”,這三個問題構成了此段論述的基本邏輯框架,教師若能把這一邏輯框架提取出來,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學生定會豁然開朗。
總而言之,要在高職院校上好《概論》從理論本身出發(fā)展開課堂教學是不可行的,從學生的特點出發(fā)展開課堂教學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