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遠
家住大連老虎灘街道38號樓的李增普和肖秀云夫婦這些天可忙乎壞了,很多新老朋友都去他家,門檻快被踏破了。原因出在李增普家的陽臺上。別人家的陽臺頂多放幾盆花草,風姿妖嬈的吸引一下過路人的眼球而已。而肖秀云家竟然在陽臺搭建了一個豐富的田園世界。絲瓜水嫩嫩地攀爬在一根竹架子上,西紅柿像一盞盞小燈籠抿嘴笑,紫皮茄子更是神氣得像個掐腰的將軍,黑小麥、豌豆苗齊刷刷綠油油的,香椿、苜蓿競相比高低。不足10平米的小陽臺錯落有致地栽種著各種蔬菜,不但看著養(yǎng)眼,更叫人稱奇的是綠油油的蔬菜根部竟然沒有一點土,全部是老兩口采用無土栽培技術培育而成。
2011年春天,李增普興致勃勃地告訴老伴,中山區(qū)科協(xié)在老虎灘街道推廣“告別陋習,推動綠色農(nóng)業(yè)進家庭”的大型科普益民活動。李增普拉著老伴就報了名,老兩口像個小學生,認真地跟著科協(xié)辦老師學習、記筆記。接受培訓后,老兩口還得到了科協(xié)提供的種子。就這樣,懷著喜悅和好奇的心情,他們開始了實施陽臺田園夢的第一步。
李曾普負責技術指導,老伴負責具體步驟。就這樣老兩口不亦樂乎地在小小陽臺上鋪開了他們的夢想。他們做得很細致,陽臺上的塑料架依次整潔地放著托盤,嚴格按照培訓時的方法,先用60℃的熱水浸泡種子消毒5分鐘,然后換涼水浸泡24小時,再撈出種子蓋上消毒紗布,3天后,托盤里的豌豆苗和黑小麥苗開始發(fā)芽,不幾天就變得綠油油一小片。四五天以后,老兩口已經(jīng)吃到了第一茬豌豆苗和黑小麥。第一頓吃上親手培育的蔬菜,老兩口開心得像個孩子,不但叫來了兒子兒媳,還特意給沒時間回家的孫子留了一盤。有了第一次經(jīng)驗,老兩口更加努力地鉆研上了無土栽培技術。
以前,老李脾氣倔強,遇事火爆脾氣,子女和老友們沒少受他的窩囊氣。自從弄上了陽臺種菜,老李每天都笑呵呵的,一顆心都用在了陽臺種菜上。蔬菜豐收,左右鄰居各送一把兒,大家開心地品嘗,彼此間的感情變得融洽了,老李也喜滋滋地接受對方的稱贊與感謝。
自從老兩口成功地打造了晚年的田園生活后,社區(qū)邀請老兩口做社區(qū)環(huán)保帶頭人,去有興趣種菜的老人家里指導無水栽培蔬菜的技術。有很多老年朋友嘗試了這項新技術帶來的樂趣。閑暇時間,李增普和肖秀云老兩口還研究上了營養(yǎng)學。哪一種菜對于老年病有防治保健的功效、哪一種菜能讓上高三的孫子健腦、讓快進入更年期的兒媳婦延緩衰老,這些,都是老兩口要不斷研究試驗的“課題”。李增普說:活了一把年紀,終于不花力氣又過上田園生活了,其實老年人追求田園生活,無非就是求個最簡單的樂呵,只要勤動腦、勤動手,過上想過的日子一點都不難!
小小陽臺,滿室田園春色。老伴肖秀云從冰箱里拿出收獲的半盆豆苗和一瓶榨好的黑小麥苗汁,邊給記者看邊說:“在家無土種菜,不但能體驗播種、收獲的樂趣,還能吃上新鮮的蔬菜。每天早上割點豌豆苗,根據(jù)個人口味加點糖、醋,或者蘸醬蘸辣根吃。除了涼拌,也可以炒著吃,或者香椿炒雞蛋,西紅柿炒培根腸,口感都不錯,我們還榨蔬菜汁兌蜂蜜喝。自從學習陽臺無土栽培蔬菜,每天享受田園生活帶來的快樂,日子變得舒心充實。鄰里們相互取經(jīng),老友們加深了友情,子女們變得更孝順 ,生活真的比蜜還甜。”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