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查清河南省禹州市大鴻寨山野生黃櫨種群的生態(tài)學特征,解決其種質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可持續(xù)利用問題,采用植物群落野外調查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研究了大鴻寨山野生黃櫨的種群類型、生態(tài)特性。結果表明,大鴻寨山野生黃櫨有3個變種;有5種植被型,其中1種為純林,4種為混生灌叢,經種群數(shù)量特征量化分析,屬于大鴻寨山山地旱生生境的優(yōu)勢生態(tài)類群大多分布于山頂、緩坡上,具有耐土壤干旱、耐寒、種子萌發(fā)力強等特點,既可以做山地次生林改造時的保留樹種,又可以當園林綠化觀賞、藥用、化工原料等資源型植物,具有較大的綜合開發(fā)應用價值,應加快其野生引種技術的研究,兼顧保護與合理利用。
關鍵詞:黃櫨;種群;生態(tài)學特性;應用;大鴻寨山
中圖分類號:Q949.754.4;Q948.15;X173(614YZ)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4-3031-05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tinus coggygria Resources in Dahongzhai Mountain and Its Application
DONG Dong-ping,JIANG Gang-cheng
(School of City and Environment,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ecology characteristic of wild Cotinus coggygria Scop. population in Dahongzhai Mountain in Yu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he germplasm resources, field survey method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y was adopted to study the population types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3 variations of wild C. coggygria in Dahongzhai Mountain; and 5 vegetation types, including 1 pure forest, 4 mixed shrub were find out. According to popula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 coggygria population belonging to the dominate population in mountainous drought environment in Dahongzhai Mountain mostly distributing in top hill and gentle slope. The population was resistant to drought and cold, and with strong seed germination activity, thus could be the retention species for secondary forest, as well as resources plant for ornamental, medicinal, chemical raw materials, which was with great development value. The wild technology research, balanced protection and reasonable use of this plant should be pay attention to.
Key words: Cotinus coggygria Scop.; species;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pplication; Dahongzhai Mountain
黃櫨(Cotinus coggygria Scop.)屬于漆樹科(Anacardiaceae)黃櫨屬[Cotinus(Tourn)Mill.]落葉灌木植物[1]。春花后,久留不落的不孕花花梗如粉紅色的羽毛搖曳在枝頭似云似霧;秋季紅葉似火、鮮艷奪目,是重要的觀賞紅葉樹種[2];其花、果以及木材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也是良好的綠化造林樹種[3]。作者在2007~2009年的野外考察中發(fā)現(xiàn),河南省禹州市大鴻寨山的野生黃櫨種群類型多樣、自然分布面積大、耐寒耐旱,具有較大的開發(fā)利用潛力。在野外樣方調查和查閱前人研究資料[4-12]的基礎上,作者嘗試對大鴻寨山的野生黃櫨種群特征、生態(tài)分布及資源屬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研究,以期為野生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園林綠化應用和綜合開發(fā)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qū)自然概況
大鴻寨山地處伏牛山余脈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北部鳩山鄉(xiāng)西10 km,西北接登封市,西南毗鄰汝州市;地理坐標為北緯34°13′-34°16′, 東經113°05′-113°08′,其主峰海拔1 156 m,有禹州市屋脊之稱,被稱為禹州市第一山。大鴻寨山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為14.6 ℃,極端最高氣溫41.9 ℃,極端最低氣溫-19.6 ℃,年活動積溫5 284.7 ℃,年無霜期218 d;年平均降水量685 mm,多集中于夏季;在土壤類型上,海拔300 m以上為山地棕壤,山下緩坡和平地分別為褐土和砂姜黑土及少量的潮土;土壤質地為壤質或沙壤質[13],自然肥力較高。自然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山地落葉闊葉林;主要有栓皮櫟(Quercus variabilis Bl.)林、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 Zucc.)林、黃櫨灌叢、荊條[Vitex negundo L. var. heterophylla(Franch.)Rehd.]灌叢;林下優(yōu)勢草本類群主要有風毛菊[Saussurea japonica(Thunb.)DC.]、紫花堇菜(Viola grypoceras A. Gray)、綿棗兒[Scilla scilloides(Lindl.)Druce]等植物。
1.2研究方法
2008年4~10月,采用植物群落野外樣方調查法和全球衛(wèi)星定位(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法[14,15],經過春季花期和秋季紅葉期2次實地調查和3次線路勘查,把調查地點選在大鴻寨、摘星樓陰坡落葉林下和圪垃垛北坡灌叢;共取喬灌木樣方30個,每個樣方面積10 m×10 m。樣方調查記錄喬灌木和草本的物種名、多度(Abundance,對物種個體數(shù)目在樣方中出現(xiàn)多少的一種估測指標,多用于野外群落調查)、蓋度(Coverage,指植物群落總體或各個體的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積與樣方面積之比的百分率)、頻度(Frequency,指群落中某種植物出現(xiàn)的樣方數(shù)占整個樣方數(shù)的百分率)、高度(Hight,從植物立地的地表至植物主干最上面伸直的干尖的物理測量長度),并記錄樣方內出現(xiàn)的各物種的個體數(shù)[16-18];經過實地調查和訪問當?shù)厝罕姟⒉殚啒吮緢D鑒和前人研究資料[4-11],基本查清了大鴻寨山野生黃櫨種群的植物學特征、生態(tài)分布及自然繁殖特性。在此基礎上,對野生黃櫨資源的引種技術進行了初步研究。
2結果與分析
2.1種群區(qū)系特征
黃櫨屬植物全球約有5種,主要分布于南歐、東亞和北美溫帶東區(qū)。中國有3種,河南省有3個變種[10],分別是紫葉黃櫨(C. coggygria Scop. var. purpurens Rehd.)、毛黃櫨(C. coggygria Scop. var. pubescens Engl.)和紅葉(C. coggygria Scop. var. cinerea Engl.),均在大鴻寨山有分布。依據吳征鎰[19]關于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劃分方法,黃櫨屬應為北溫帶分布類型,屬于廣泛分布于歐洲、亞洲和北美洲溫帶地區(qū)的植物;在大鴻寨山發(fā)現(xiàn)的3個變種中,紫葉黃櫨和紅葉為中國特有種,產于河南省境內的大別山和伏牛山山區(qū),在中國的西南、華北和山東省也有分布;毛黃櫨為東亞種,廣布于河南省內各大山區(qū),并在河北、山東、陜西、湖北、四川以及浙江等省均有分布,還可以分布至喜馬拉雅山地區(qū)、歐洲東南部和俄羅斯的東亞地區(qū)(表1)。
2.2植株鑒別特征
黃櫨屬植物在大鴻寨山均為落葉小喬木或灌木,樹冠圓形,高可達3~5 m,木質部黃色,樹汁有異味;單葉互生,葉片全緣或具齒,葉柄細,無托葉,葉倒卵形或卵圓形。圓錐花序疏松、頂生,花小、雜性,僅少數(shù)發(fā)育;不育花的花?;ê笊扉L,被羽狀長柔毛,宿存;苞片披針形,早落;花萼5裂,宿存,裂片披針形;花瓣5枚,長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度為花萼大小的2倍;雄蕊5枚,著生于環(huán)狀花盤的下部,花藥卵形,與花絲等長,花盤5裂,紫褐色;子房近球型,偏斜,1室1胚珠;花柱3枚,分離,側生而短,柱頭小而退化。核果小,干燥,腎形扁平,綠色,側面中部具殘存花柱;外果皮薄,具脈紋,不開裂;內果皮角質;種子腎形,無胚乳?;ㄆ冢怠对?,果期7~8月[20-23]。
2.3種群植被型
野外樣方統(tǒng)計了黃櫨屬種群在群落中的物種多度、蓋度、頻度、高度等數(shù)量特征,國內多采用Drude多度制的七級制多度進行劃分,分別是Soc(Socials),植株極多密閉,形成背景;Cop3(Copiosae 3),植株數(shù)量很多;Cop2(Copiosae2),植株數(shù)量多;Cop1(Copiosae 1),植株數(shù)量尚多;Sp(Sparsal),植株數(shù)量不多而分散;Sol(Solitariae),植株數(shù)量很少而稀疏;Un(Unicurn),個別或單株[16-18]。黃櫨屬3變種植物在群落中大多以優(yōu)勢種或亞優(yōu)勢種出現(xiàn)(表2)。據此,大鴻寨山野生黃櫨種群確定有5種植被類型[15]。
2.3.1黃櫨灌叢該群落分布在大鴻寨山南坡海拔800 m以上的坡頂或峰谷處,呈優(yōu)勢分布。林下植物有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 Cav.)、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西伯利亞遠志(Polygala sibirica L.)、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 Liou ex S. B. Ho)等。
2.3.2黃櫨-紅柄白鵑梅林 該群落在海拔600~800 m之間出現(xiàn),由于當?shù)厝罕娫诩t柄白鵑梅(Exochorda giraldii Hesse)展葉期大量采食,使該植被型發(fā)育有減少的趨勢。林下野青茅[Deyeuxia arundinacea(L.)Beauv.]、寶蓋草(Lamium amplexicaule L.)生長發(fā)育優(yōu)勢大而成背景,北細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Maxim)Kitag]偶見。
2.3.3黃櫨-牡荊群叢 黃櫨-牡荊[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Siebold & Zucc.)Hand.-Mazz.]群叢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人類干擾(砍柴、采藥、農耕)等活動比較頻繁的陽坡,常見伴生草本植物有瓜子金(Polygala japonica Houtt.)、何首烏[Fallopia multiflora(Thunb.)Harald.]、白頭翁[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el]等。
2.3.4黃櫨-歐李灌叢黃櫨-歐李[Cerasus humilis(Bunge)Sokoloff]群落廣泛分布在大鴻寨山陽坡海拔800~1 000 m范圍內,為優(yōu)勢群落?;?、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 Miq.)、白蠟樹(Fraxinus chinensis Roxb.)、流蘇樹(Chionanthus retusus Lindl. et Paxt.)等資源樹種在林中偶見。林下有華北烏頭(Aconitum soongaricum Stapf var. angustius W.T.Wang)、藍翠雀花(Delphinium caeruleum Jacquem.)、杏葉沙參(Adenophora humanensis Nannf.)、東風菜[Doellingeria scaber(Thunb.)Nees]、兔兒傘[Syneilesis aconitifolia(Bunge)Maxim.]等草本植物。
2.3.5黃櫨-野山楂灌叢黃櫨-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old & Zucc.)群落在大鴻寨山南坡海拔600 m以下范圍呈優(yōu)勢分布,與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 Bl.)、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山胡椒[Lindera glauca(Sieb.et Zucc.)Bl.]、柿樹(Diospyros kaki Thunb)、君遷子(D. lotus L.)、烏桕[Sapium sebiferum(L.)Roxb.]、酸棗[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spinosa(Bunge)Hu ex H.F.Chow]等組成雜木林。
2.4種群生態(tài)特性及自然繁殖特點
經野外調查,大鴻寨山野生黃櫨多生長于光照充足、地勢較高、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上,耐干旱耐寒耐瘠薄,可做山地次生林改造時保留的樹種。黃櫨在大鴻寨山廣布于海拔600~
1 000 m之間的山坡、峰谷,常與紅柄白鵑梅、千金榆、化香、栓皮櫟等組成雜木林群落(表3)。林下伴生的草本植物有澤蘭(Eupatorium L.)、烏蘞莓(Cayratia Juss.)、翠雀花(Delphinium L.)、白頭翁(Pulsatilla Adans.)、蒼術(Atractylodes DC.)等屬植物,黃櫨屬內3個變種同在一個地段出現(xiàn)的情況很常見。
在自然環(huán)境下,野生黃櫨通常以種子或分蘗苗進行繁殖。由于種子結實率較高,并且大多萌發(fā)力強,所以生長迅速。當年成熟的種子落到母樹周圍后,經過短暫休眠,在次年春經過春化作用就開始萌發(fā),一個生長季即可發(fā)育長成實生苗。
3黃櫨的應用
調查結果得知,野生黃櫨種群在大鴻寨山分布范圍廣,野外居群數(shù)量大,居群更新能力強,適應山區(qū)干旱寒冷的氣候和瘠薄的土壤環(huán)境。對山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具有積極作用,是大鴻寨山主要的生態(tài)護山林,也是當?shù)刂娘L景林。但黃櫨林大多分布在山頂和緩坡等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地帶,由于黃櫨枝干易于燃燒,當?shù)鼐用穹Q其“黃櫨柴”,會在秋季對其進行大肆砍伐,致使黃櫨種群更新速度參差不齊,破壞了黃櫨林良好的林相,長此下去,容易引起黃櫨種群退化為灌叢,失去觀賞價值。建議在積極加強對野生黃櫨進行保護的同時,也要加強引種培育,以恢復黃櫨良好的種群特性。
3.1引種技術
3.1.1種子繁殖可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黃櫨果實成熟變?yōu)辄S褐色時,選擇結果早、品質優(yōu)良的健壯母樹及時采收種子。種子采下后及時風干、精選,存放到干燥陰涼處備用。由于黃櫨的果皮有堅實的柵欄細胞層,能阻礙水分的滲透,因此必須在春播前40~50 d對種子進行處理。一般于1月上旬放入清水中浸泡,反復洗去種皮上的黏著物,3 d后撈出,摻入2倍的細沙混勻,貯藏于背陰處,待其自然結冰后進行低溫處理[24,25]。至2月中旬選背風向陽、地勢高且干燥處挖深約40 cm、長和寬約60~80 cm的催芽坑,然后將種沙混合物移入坑內,上覆10 cm左右的細沙,中間插草束通氣,坑的四周挖排水溝,以防積水。在催芽過程中應注意經常翻倒,并保持一定的濕度,使種子接受的外界條件均勻一致,促使發(fā)芽整齊,同時防止種子腐爛。3月下旬種子吸水膨脹、開始萌芽時即可播種。3月底出苗后,根據幼苗生長的不同時期對水分的需求確定合理的澆水量和澆水時間[26]。一般在苗木生長的前期澆水要足,但在幼苗出土后20 d以內嚴格控制澆水,在不致產生旱害的情況下,盡量減少澆水,間隔時間視天氣狀況而定,一般10~15 d澆水1次;后期應適當控制澆水,以利蹲苗,便于越冬;在雨水較多的秋季,應注意排水,以防積水導致根系腐爛[27]。由于黃櫨幼苗主莖常向一側傾斜,故應適當密植;間苗一般分2次進行:首次間苗在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進行;第二次間苗在葉片相互重疊時進行,留優(yōu)去劣,除去發(fā)育不良、有病蟲害、有機械損傷和過密的苗,同時使苗間保持一定距離,株距以7~8 cm為宜;可結合間苗進行補苗,最好在陰天或傍晚進行;在當年的4~5月可移栽1次。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在野生種子進行人工育種過程中,由于野生黃櫨種子的萌發(fā)需要春化作用,如果對不經過自然休眠的種子進行人工繁育,則要采用低溫沙藏法處理種子才能成功完成種子的萌發(fā)繁育[28]。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育苗期間,要加強對白粉病、枯萎病的防治[29-32]。
3.1.2萌蘗移栽野生黃櫨實生苗能產生許多萌蘗,可將母株四周萌發(fā)的萌蘗苗連根挖出來,作為引種材料,挖掘時注意根部適當帶些土團,并對植株地上部分進行修剪,只留下少量葉片,移栽到造林地定植,成活率可達95%以上,而且能大大減少種植成本[33];如果在秋季或冬初移栽,要注意保暖,以提高成活率[34]。
3.2園林綠化
黃櫨在園林綠化中屬于秋色葉樹,秋色葉樹景觀在園林里是最重要的季相性特征景觀[35]。黃櫨樹冠渾圓,樹姿優(yōu)美,莖、葉、果都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特別是深秋葉片經霜變紅時,色彩鮮艷、美麗壯觀;其果形別致,成熟果實顏色鮮紅,艷麗奪目。另外在夏初,不育花的花梗伸長呈粉紅色羽毛狀,簇生于枝梢,留存很久,遠望宛如萬縷羅紗繚繞樹間,故又有“煙樹”之稱。因此野生黃櫨作為極具觀賞價值的園林樹種,近年來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36-38]。黃櫨葉片在秋天之所以會變色,是因為黃櫨葉片里除含有葉綠素外,還含有黃色的葉黃素和能顯出紅色的花青素[37-40];在春季、夏季由于天氣暖和,葉綠素大量生成,其他色素相對較少,所以黃櫨葉片為綠色;入秋后隨著氣溫逐漸下降,葉綠素生成不斷減少,到天冷時基本不再生成,并在陽光下發(fā)生分解;這時葉片內其他色素就顯露出來,于是含有葉黃素的葉片就變黃了,含有花青素的葉片就變紅了(花青素在溫度低時反而容易生成[41]),所以深秋時含有花青素的黃櫨葉會變得一片火紅。
根據黃櫨的生態(tài)習性,黃櫨在園林造景中最適合在城市大型公園、森林公園、半山坡上、山地風景區(qū)內群植成林,可以單種成林,也可與其他紅葉或黃葉樹種混交成林,群體景觀特征非常明顯,可為大面積園林增添秋色美景[14]。還可以在城市街頭綠地、單位專用綠地、居住區(qū)綠地以及庭園中孤植或叢植于草坪一隅、山石之側、常綠樹樹叢前或單株混植于其他樹叢間以及常綠樹群邊緣,從而體現(xiàn)其獨特的個體美和色彩美。黃櫨在夏季可賞花霧,秋季能觀紅葉,這完全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情趣,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園林景觀的色彩,形成令人賞心悅目的畫面。在北方由于氣候等原因,園林樹種相對單調,色彩比較缺乏,黃櫨可謂是北方園林綠化或山區(qū)綠化的首選樹種[40]。園林引種有實生苗移栽、種子繁育、枝條扦插等方法,從應用兼保護的角度出發(fā),枝條扦插具有較大的應用前景。另外,根據黃櫨耐寒、耐土壤干旱、種子萌發(fā)力強等生活習性,可作為荒山造林的后期選擇樹種和山地次生林改造時的保留樹種[41,42]。也可原地設置保護區(qū),在秋季有計劃地對游人開放。著名的北京“西山紅葉”就是以黃櫨為主的植物群落形成的自然景觀[33]。
3.3綜合經濟開發(fā)
野生黃櫨是利用價值較大的資源型植物。其木材黃色,可提取黃色的工業(yè)染料,樹皮和葉片還可提栲膠,在化工方面已有將其作為鞣化劑的研究報道[43],木材還是制作家具或用于雕刻的原料;葉片含有芳香油,可做調香原料,并且黃櫨葉片中豐富的花青素含量正在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開始進行黃櫨色素方面的研究[44,45],有望開發(fā)為新的天然食用色素。野生黃櫨的枝葉可入藥[46,47],能清濕熱、鎮(zhèn)痛疼、活血化瘀[48],可抗凝血、溶血栓、抗疲勞[49-53],具有抗菌消炎、退熱消腫等功效[54],可治療感冒、齒齦炎、高血壓[55]等病癥,對黃疸型肝炎具有不錯的療效[56,57]。
4小結
研究結果表明,禹州市大鴻寨山野生黃櫨種群有紫葉黃櫨、毛黃櫨和紅葉3個變種;存在黃櫨灌叢、黃櫨-紅柄白鵑梅林、黃櫨-牡荊群叢、黃櫨-歐李灌叢、黃櫨-野山楂灌叢5種植被類型;多分布在山頂、緩坡,它們耐干旱、耐寒,萌發(fā)力強;是珍貴的山地生態(tài)林和野外風景林造林樹種;既可以在園林綠化中進行引種栽培,也可對其木材、枝葉、樹皮進行藥用、化工等綜合開發(fā)。但在對野生黃櫨林進行應用開發(fā)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生態(tài)保護;進行人工引種技術的研究是恢復和保護野生黃櫨種群的關鍵,應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 盧炯林,余學友,張俊樸. 河南木本植物圖鑒[M]. 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98.
[2] 李彧.紫葉黃櫨觀賞特性及快繁技術研究[J].陜西林業(yè)科技,2006(3):1-4.
[3] 張慧玲,李春奇,葉永忠,等.河南省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地理分布特征[J].河南科學,2006,24(1):52-55.
[4] 丁寶章,王遂義,高增義,等.河南植物志(第一冊)[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5] 丁寶章,王遂義.河南植物志(第二冊)[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6] 丁寶章,王遂義.河南植物志(第三冊)[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7] 丁寶章,王遂義,葉永忠,等.河南植物志(第四冊)[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8] 王遂義.河南樹木志[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522-614.
[9] 葉永忠,吳順卿. 嵩山植物志[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49-600.
[10]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四十五卷(第一分冊)[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96-99.
[11] 盧炯林,王磐基. 河南省珍稀瀕危植物[M].河南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
[12] 董東平,姜罡丞,袁志良,等.大鴻寨植物資源及其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的初步研究[J]. 河南科學,2007,25(1):66-69.
[13] 魏克循.河南土壤地理[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127-307.
[14] 王威,鄭小賢,梁雨,等. 北京八達嶺林場黃櫨風景林空間結構分析[J]. 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8,36(2):25-26,39.
[15] 趙鳴. 山東青州山區(qū)黃櫨灌叢空間格局和種群與環(huán)境的關系[J]. 生態(tài)學雜志,1990,9(2):18-23.
[16] 盧炯林. 河南省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調查研究[J].河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987,21(4):439-457.
[17] 閆雙喜,張志翔. 河南野生國家保護植物區(qū)系[J].浙江林學院學報,2010,27(5):725-733.
[18] 黃金國. 河南伏牛山植物多樣性特點及其保護[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2(4):82-83.
[19] 吳征鎰. 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1-139.
[20] 閆雙喜,楊秋生,史淑蘭,等.河南木本植物的多樣性及其在園林中應用的前景[J]. 植物學通報,2004,21(2):247-253.
[21] 葉永忠,朱學文,王婷,等.河南大別山珍稀瀕危植物與保護[J]. 武漢植物學研究,2000,19(1):21-24.
[22] 朱長山,楊好偉.河南種子植物檢索表[M].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4.
[23] 戴天澍,敬根才,張清華,等. 雞公山木本植物圖鑒[M]. 北京:林業(yè)出版社,1991.
[24] 李海龍,王賢榮,潘青華. 黃櫨種子生物學特性研究[J]. 北方園藝,2010(12):39-41.
[25] 原民龍. 紅葉黃櫨的播種繁殖技術[J]. 河北林業(yè)科技,2005(4):117-121.
[26] 吳建民,田俊華. 紅葉黃櫨種子育苗技術[J]. 農業(yè)科技通訊,2007(3):54.
[27] 高其富,劉波,孫兆祥,等. 黃櫨營養(yǎng)袋育苗及造林技術[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6,22(3):83-84.
[28] 尚小泉,傅松玲,李宏開. 紅櫨與黃櫨苗期生理生態(tài)特性研究[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36(17):7203-7204,7213.
[29] 王庚申.黃櫨白粉病的致因與防治技術初報[J].河南林業(yè)科技,2007(2):15-16.
[30] 葛瑾,顏蓉,宋立洲,等. 黃櫨枯萎病的綜合防治策略[J]. 中國城市林業(yè),2007,5(3):43-44.
[31] 王建美,田呈明,過頌新,等. 黃櫨根內生真菌分離鑒定及拮抗真菌篩選[J]. 菌物研究,2008,6(1):35-39.
[32] 鮑紹文,陶萬強,田呈明. 黃櫨與大麗輪枝菌互作的組織病理學變化[J]. 林業(yè)科學,2011,47(2):58-65.
[33] 張峰,彭祚登,安永興,等. 北京西山地區(qū)黃櫨人工林健康經營效果研究[J]. 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10,46(3):46-49.
[34] 李芳蘭,包維楷,劉俊華.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四川黃櫨葉片特征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J]. 西北植物學報,2005,25(11):2277-2284.
[35] 葛雨萱,趙陽,甘長青,等. 不同光環(huán)境對黃櫨光合特性及生長勢和葉色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9):19-22.
[36] 周肖紅,葛雨萱,王亮生,等. 黃櫨葉片變色期生理變化及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葉色的影響[J]. 林業(yè)科學,2009,45(7):59-62.
[37] 陳磊,潘青華,金洪. 溫濕度對紫葉黃櫨光合特性變化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08,24(6):124-128.
[38] 姚硯武,周連第,李淑英,等. 美國紅櫨光合作用季節(jié)性變化的研究[J]. 北京農業(yè)科學,2000,18(5):32-34.
[39] 齊艷玲. 五種彩葉植物在高溫高濕條件下葉片色素及光合特性研究[D]. 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08.
[40] 姚永剛,王玲,張立,等. 北京市八達嶺風景區(qū)樹木物候研究[J]. 林業(yè)實用技術,2006(1):7-8.
[41] 劉鴻雁, 張金海. 旅游干擾對香山黃櫨林的影響研究[J]. 植物生態(tài)學報,1997,21(2):191-193.
[42] 惠興學,柳中棣. 油松黃櫨混交林的研究[J]. 林業(yè)科技,1994(1):8-9.
[43] 陳武勇,楊兵,田金平,等. 氧化還原法處理黃櫨葉廢液制取鞣劑的研究[J]. 皮革科學與工程,2002,12(2):32-35,40.
[44] 李建華,申慶亮,王洪道,等.影響黃櫨中漆黃素提取量的因素[J]. 中國中藥雜志,1991,16(10):614-615.
[45] 龐?;郏瑥垵?,肖建忠,等. 紅葉黃櫨紅色素的提取方法及穩(wěn)定性研究[J]. 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7,30(3):94-96.
[46] 張?zhí)忑?,高昂,鞏江,等?黃櫨藥學研究概況[J].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13(4):75-76.
[47] 吳征鎰,周太炎,肖培根,等. 新華本草綱要[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1. 1112-1113.
[48] 崔恩賢,龍麗輝,張公奇. 黃櫨復方膠囊鎮(zhèn)痛及活血化瘀作用研究[J]. 中藥材,2009,32(4):591-594.
[49] 崔恩賢,龍麗輝,劉靜,等. 黃櫨的抗凝血作用[J]. 中藥材,2007,30(2):202-205.
[50] 李惠成,田瑄. 毛黃櫨枝葉揮發(fā)性化學成分研究[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4(4):113-117.
[51] 崔恩賢,龍麗輝,張連強,等. 黃櫨復方的體外抗凝血和溶血栓活性研究[J]. 中藥材,2009,32(5):764-767.
[52] 崔恩賢,龍麗輝,張宏偉,等. 黃櫨體內抗凝血活性部位及黃櫨復方的篩選研究[J]. 中藥材,2009,32(6):965-968.
[53] 崔恩賢,龍麗輝,馬麗霞,等. 黃櫨各部位提取物體外抗凝血及抗血栓作用[J]. 中藥材, 2009,32(9):1438-1441.
[54] SIMIC M, VUCICEVIC D, MILENKOVIC M. Antioxidant and anti- 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Cotinus coggygria extracts [J]. Planta Medica,2008,74(9):954.
[55] 龍麗輝,馬卓,崔恩賢,等. 黃櫨降壓作用研究[J]. 中國實驗診斷學,2009,13(3):330-331.
[56] 張正臣,陳能權,申慶亮,等.黃櫨中抗肝炎有效成分的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1988,13(3):3-4.
[57] 申慶亮,商道熙,馬峰,等.黃櫨糖漿抗肝炎作用的藥理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1991,16(12):746-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