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青
摘要: 《死火》是魯迅先生在“五四”之后所寫的文章,充滿了對現(xiàn)實的沉思,也可以說是他在思考過程中對于現(xiàn)實的某些掙扎的真實寫照。魯迅先生帶著一貫的毀滅意識描寫了一場壯美的悲劇。文章從《死火》展現(xiàn)出來的悲劇色彩出發(fā),探討其毀滅、死亡所折射出的悲劇美感。
關(guān)鍵詞: 魯迅《死火》悲劇悲劇美感
魯迅的《野草》寫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包括“題辭”在內(nèi)共24篇。魯迅在《〈自選集〉自序》中描述了他出版《野草》前的背景與心境:“后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我又經(jīng)歷了一回同一戰(zhàn)陣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并且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不過已經(jīng)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隨便談談。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夸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①這一時期的魯迅,正處于搖擺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猶豫著前進或后退的矛盾時期,而內(nèi)心對新青年的希望卻又屢被現(xiàn)實的無奈直接打入絕望。魯迅通過《野草》,真實地記錄了當時內(nèi)心的苦悶和對未來的希冀,但又不可避免地帶有一種悲劇色彩,我們選取《死火》這一篇,嘗試短淺地分析其中的悲劇性。
一、地獄般冰冷的氣息
在夢中,我“在冰山間奔馳”,周圍如是:
“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凍云彌漫,片片如魚鱗模樣。山麓有冰樹林,枝葉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p>
即便是“墜在冰谷中”,仍然“上下四旁無不冰冷,青白”。
這個冰冷的世界,讓人聯(lián)想到西方文學里的地獄,但丁在《神曲:地獄》中描寫的地獄形似漏斗,下端直達地心,地獄第三部分是一個分成四層的深井,其底部是一個冰湖。②這般冰冷的世界,與《死火》里面的冰谷地獄有著相同的凜冽感。但不同的是,《神曲》里面的地獄陰森、恐怖、黑暗,讓人毛骨悚然,而魯迅所營造的地獄不是幽森黑暗的,而是“青白”的、慘淡的,卻又逃脫不了那種來自地獄的冰冷氣息。
英國作家艾略特在評論《神曲》時說道:“作品(《神曲》)提醒我們注意地獄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狀態(tài);……(地獄)只存在于感覺形象之中,人們可以想象它,經(jīng)歷它?!雹埏@然,魯迅在《死火》里營造的地獄式氛圍,是將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透過自己的想象,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然而這般冷酷的環(huán)境,究竟要多大的失望才能營造出來?魯迅認為,最苦惱的事情,乃是人世間的無聲無息的寂寞,也就是沒有反應的反應。④可想而知,當時的社會的冷淡已使魯迅全然心淡。那時的愚民,體格健壯,但感情冷凍,個人情感完全泯滅,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都缺乏一種出自內(nèi)心的關(guān)懷,就好像人聲鼎沸背后卻沒有靈魂。這樣的社會怎能不像地獄?地獄便是來自現(xiàn)實的反映,來自作者內(nèi)心的灰暗。
熊熊的火焰到了冰谷的“地獄”也變成死火,這般地獄的冰冷氣息,奠定了文章的基調(diào),這注定是一場悲劇。
二、“我”與死火的必然結(jié)局
不同于莎士比亞在其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中所說的那樣:“活下去還是不活,這是個問題。(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⑤也不同于“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⑥的留有余地,死火是完全的、絕對的、毫無余地地毀滅:“那我就不如燒完!”
在“我”與死火的對話中,“我”愿意帶死火走出冰谷,使它“永不冰結(jié),永得燃燒”,但死火在“永得燃燒”中又產(chǎn)生了一絲怯懦:“唉唉!那么,我將燒完?!薄拔摇敝荒堋巴锵А保銓⑺粝?,可死火又不愿意“凍滅”在冰谷中。當“我”重申“我要出這冰谷”,死火情愿“燒完”。不管是“凍滅”還是“燒完”,死火仿佛都存在著一絲猶豫,兩條都是走向毀滅的道路,注定死火的未來是一場悲劇,只不過死火可以選擇的是坐以待斃的死亡和熾熱轟烈的隕滅。
“他忽而躍起,如紅彗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車突然馳來,我終于碾死在車輪底下,但我還來得及看見那車就墜入冰谷中。”
死火選擇了“燒完”,在與“我”躍出冰谷口的那一刻,卻突然有大石車馳來,“我”最終還是死在車輪底下。“我”的死亡仿佛是突如其來的,卻是必然的。在看到“那車墜入冰谷”后,我得意地笑了,“仿佛就愿意這樣似的”。這里明顯可以看見魯迅對現(xiàn)實的不妥協(xié),誓死要抗爭到底的決心,正如魯迅寫道:“人生現(xiàn)實實在苦痛,但我們總要戰(zhàn)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給后來的?!雹?/p>
死火與“我”的死亡,是必然的結(jié)局。死火最終選擇燃燒殆盡,而我在預見我的死亡后也心甘情愿地躍出冰谷,這是一種英雄式的悲劇,有著一種昂首赴死的悲壯色彩,用魯迅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雹?/p>
魯迅帶著一種毀滅的意識,執(zhí)著地描寫,或者說是“逼迫”死火作出“燒完”的死亡,也“殘忍”地令我碾死在車輪底下,這種不顧一切的毀滅,就是魯迅自己給悲劇所下的定義:“悲劇將人生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雹?/p>
《死火》是一出悲劇,這出悲劇折射出一種屬于“死火”的悲劇美。所謂的悲劇美,是悲劇給人一種特殊的審美感情,即在審美愉悅中產(chǎn)生一種痛苦之感,并是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或者可以說是悲劇的崇高感。在《死火》里,生命的火焰空留色彩,在青白中更只是一具具空殼,在冰冷中等待死亡,但生命的蘇醒燃燒卻換來另一種更壯烈的死亡,正如錢理群教授所說的:“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垂死掙扎,因為垂死掙扎有一種掙扎之美?!保ㄕ藻X理群教授在東南大學人文大講座的演講稿)同樣是死亡,但后者顯然更能凸顯出英雄的那般不顧一切,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讓讀者感受到犧牲的崇高。當美被摧毀時,更顯示出美的光輝,即“死火”與“我”的死亡,是這出悲劇的美感所在。
《死火》所表達的,不是魯迅先生對現(xiàn)實的鞭笞,更多的是對自己和新青年內(nèi)心的剖析?!拔逅摹边^后,魯迅先生作為一名先驅(qū),更是一名啟蒙者,在沙漠中獨自彷徨、思考,這種孤獨、寂寞衍生出無數(shù)的思緒,以及內(nèi)心產(chǎn)生的種種矛盾,在《死火》中表露無遺。其實魯迅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但他的悲觀又透出一點小樂觀,就像在《死火》中,先生描寫了一場悲劇的誕生,卻在悲劇中表露的情感不完全是悲傷,而是帶有一種慷慨就義、直面人生的大氣凜然之感,用最壯烈的死亡結(jié)束一場悲劇,那死亡時毀滅的瞬間是《死火》最美的場面。
注釋:
①⑥⑧魯迅.魯迅散文全編[M].廣西:漓江出版社,2005.
②但丁著.朱維基譯.神曲(地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1.
③汪培基,英國作家論文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5,10.
④楊景春.魯迅悲劇作品的美學意義[J].西藏大學學報,2000,(1).
⑤[英]莎士比亞著.卞之琳譯.哈姆雷特[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⑦⑨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散文全編[M].廣西:漓江出版社,2005.
[2]汪培基.英國作家論文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5,(10).
[3]楊景春.魯迅悲劇作品的美學意義[J].西藏大學學報,2000,(1).
[4]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