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耿嘉
21世紀的中國,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欣欣向榮,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面對新的形勢,如何才能適應電視觀眾不斷提高的欣賞水平,為他們提供更快、更新、更好的新聞節(jié)目成為了我們大多數(shù)電視人思索的問題,作為新聞宣傳工作中的分支學科----電視播音也不例外。
一、個性化播音是電視新聞節(jié)目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說到播音,每個人都會想到羅京、李瑞英、邢質斌這些播音員。他們那種字
正腔圓、端莊大方、態(tài)度鮮明的播音方式更是被后學者奉為圭臬,多年的實踐證明,這種正氣、大方、規(guī)范的播音方式是與《新聞聯(lián)播》這一宣傳黨和政府方針政策,弘揚主旋律欄目相符合的最佳方式,但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fā)展,電視節(jié)目的制作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不同的節(jié)目形態(tài)一時間也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單一的播音方式早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和新的收視需求,此時,民生新聞的出現(xiàn)和壯大也就為新聞播音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在這里,如果我們將傳統(tǒng)的播音方式比喻成美麗的牡丹,那么“說新聞”就是蘭花一朵,牡丹雖好,但一眼望去,滿園皆為國色天香,其中還多為開得并不是很好的劣質牡丹花,則不免給人以單調和乏味的感覺,于是展現(xiàn)個性的播音方式,也就成為了電視新聞節(jié)目內容與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傳統(tǒng)的播音方式特別強調播讀的標準性和規(guī)范性,個性的表現(xiàn)幾乎為零,這就必然導致全國上下播音員千人一面,眾口同聲的局面,觀眾在收看節(jié)目的時候,往往忽略了播音員同樣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存在,而將其視為是一個毫無生氣可言的傳聲筒,抑或是肉喇叭。傳統(tǒng)的播音方式是好的,我們決不能否定它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正確性,但同時不能認為它是唯一正確的,要知道播音是一門語言藝術,藝術的大敵之一就是雷同和效仿,藝術的繁榮絕不是一枝獨秀,而應是滿園春色。
二、個性,個性化播音的概念
彰顯個性,大多數(shù)播音員是不敢提及的,因為多年的教育早已使我們對播音
產生了一種敬畏,認為只有與央視的播音一模一樣才是最為正確的,最為值得驕傲的,哪敢追求什么個性化播音,甚至不愿有什么新的改變。其實不然,形勢已經發(fā)生變化,如果抱著以不變應萬變的觀點,則最終如刻舟求劍一樣,每個播音員可能談不上有什么風格,因為那是名家的專利,但我們卻擁有展示個性的條件和權利,追求個性化播音不僅有利于自我的發(fā)展,同時也有利于節(jié)目質量的提高,最終使我們與節(jié)目融為一體,真正為觀眾朋友所認可和喜愛。
為了更好地闡述個性化播音,在這里,我們需要對幾個名詞做進一步的界定。
個性:《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比較固定的特性”,這個概念有些寬泛,本文中的個性的含義即是“一個人在思維方式和性格愛好等方面區(qū)別于其他人最明顯的特性”。當我們了解了我這里所說的個性含義時,個性化播音就不難理解了?!盎痹谠~典中的解釋之一為放在形容詞或名詞之間,使原詞變?yōu)閯釉~,表示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tài),例如:“綠化祖國”,就是將祖國變成植物繁茂的綠色祖國。這樣我們也就明白個性化播音的概念了,個性化播音就是指能夠顯現(xiàn)播音員個性魅力的播音方式。
當然一切好的藝術都要遵循藝術的客觀規(guī)律,都要符合美的原則,故而本文提及的個性化播音絕不是放棄美的原則,而一味求怪、求異、媚俗的播音方式。
三、個性化播音的原則和方法
第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我們這個行當中就是要樹立正確的播音觀,這絕不是老生常談。簡而言之,正確的播音觀就是:播音員是新聞工作者而非演藝人士,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受眾的知心朋友。擺對自己的位置是建立個性化播音的首要條件。
第二,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和文學修養(yǎng),愛崗敬業(yè)。受篇幅所限在此不再贅述其重要性了。記得以前上語文課時,一位學生由于不理解語義,錯將“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念成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樣念就必然使聽者無法正確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了??傊?,很難想像一個政治覺悟低,文學修養(yǎng)差,對自己的工作漠不關心的播音員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播音員。
第三,建立個性化播音的方法。
(一)定位準確
定位也就是指每一個播音員首先要根據(jù)自身具有的特點揚長避短,尋找一條最適合自己的播音風格,是干練如《中國新聞》的徐莉,還是儒雅如《新聞三十分》的郎永淳,抑或楊晨的清新、海霞的輕盈等等,然后將他們的播音風格與自己的氣質相比較,找到最適合自己個性的方式,學習他們的播報方法,然后為我所用,最終走出他們的影子,樹立自己的播音風格。在此過程中切忌朝秦暮楚,在我多年的播音工作中,我曾看見許多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由于定位失誤,性格明明是開朗活潑,自己卻非要追求那種沉穩(wěn)老練的風格,明明是沉穩(wěn)老練的個性卻非要尋求那種幽默風趣的感覺,最終都是無功而返。
在這里我們以音色為例。
音色是與聲俱來的,或渾厚低沉,或明亮高亢,或溫潤,或喑啞,總之是千差萬別,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種音色都有美麗的一面,又都有著不足的一面,只要發(fā)聲方法自然,不刻意壓喉或嗲聲嗲氣就可以了,做出的聲音往往給人以虛假和不自然的感受(在特定的語境下除外)。音色不同,正是個性化播音能夠存在的重要條件。
(二)個性化的停連與重音
停連與重音是播音基礎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章,顧名思義,停連就是指播音過程中,停頓與連接,重音則往往是中心詞、邏輯對應詞和關鍵詞,停連和重音對于每一位播音員在播音時來說都非常重要,它直接關系到我們能否正確表達稿件內容和氣息的運用,停連和重音的選擇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但絕不是同一的、標準的,這就是個性化播音的另一個重要構成因素,例如:同樣一篇稿子,如果讓中央電視臺的徐莉和邢質斌來念,其停連和重音往往不盡相同,甚至相去甚遠。但我們的受眾一樣都可以聽的清,聽的明。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受眾在接受和分辨語言時并非像語言專家那樣挑剔和苛刻。由此,可以看出,停連和重音的規(guī)范固然重要,但卻不能過分強調它的同一性。每個人在平時說話時,其停連和重音各不相同,但語言基本上還是流暢的。播讀稿件的重點不在于找停連和重音,關鍵在于對稿件內容的理解,真正的將稿件內容變成自己的話說出來,就會擁有自己的個性,這也就與個性化播音相去不遠了。
(三)節(jié)奏的個性化
節(jié)奏不能四平八穩(wěn),千篇一律,毫無生氣。
“文似看山不喜平”,節(jié)奏的不同可以使稿件產生新的語言效果,其作用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音樂是豐富多彩的、千變萬化的,其實,樂曲無非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是節(jié)奏,一是旋律。在樂器中,音符最多的是鋼琴,共有88個鍵,而一首歌曲的旋律也就是十幾個音符,假設沒有節(jié)奏的變化音樂就會變得單調乏味,甚至可以說,沒有節(jié)奏就沒有音樂。如果將新聞稿件比喻成一首樂曲的話,那么,稿件中的每一個字就是樂曲中的音符,每一個播音員就是演奏樂曲的音樂家。
一篇稿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其音高、音調、節(jié)奏卻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語言特點,將這種特點融入到稿件中強化它,并通過節(jié)奏的變化,或舒或急,或張或弛,使語言更加富有張力,才能具有自己的個性。當然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正確的播音方式是不能丟的,而是要在此基礎上有所發(fā)揮,并盡量多的將自己的個性賦予其中,因為播音畢竟不是說評書、唱大鼓,大驚小怪,過分的表演或做作都會有損稿件內容的表達和播音員形象的塑造。
(四)形象的個性化
播音員的形象在以前的播音教材中,涉及甚少,可能是受廣播的影響所致,但電視播音畢竟不等同于電臺廣播,它是一門綜合藝術,涉及美學的方方面面,因為電視節(jié)目畢竟是視覺和聽覺藝術的統(tǒng)一體。
俗話說得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播音員的形象雖不是塑造個性化播音的決定因素,但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可輕估的
形象不同于面貌,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形象好壞應該是一個人的氣質和審美追求的綜合體現(xiàn)。
世人的面貌有美丑之分,氣質也有高下之別,但面貌卻是與生俱來的,氣質則不然,是一個人后天所得,是可以提高和改變的。氣質往往是通過播音員的衣著和化妝所體現(xiàn)的,因此建立個性化播音的方法之一是將自己的衣著和化妝定位,與自己的播音風格相協(xié)調、相適應,只有這樣聲音與形象在播音中才能相得益彰,取得最佳的播音效果。
四、小結
在這個張揚個性的時代,播音也應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但規(guī)范的播音方式卻是它的基礎,個性化播音是在新的形勢下逐漸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而來的,多為探索性質,尚需要實踐的檢驗和時間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