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先生在《談文學》中有這么一段話:“我所要求的是語文的精彩妥貼,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適應(yīng)的位置。那一句話只有那一個說法,稍加增減更動,便不是那么一回事……這樣精確妥貼的語文頗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銳的敏感,極端的謹嚴和極艱苦的掙扎?!睗h語作為我們的母語,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設(shè)置了語文課,但是多年學習下來,很多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把握是極為模糊的,至于像朱光潛先生所說的那樣精彩妥貼,更是少之又少,語言課堂缺少一些“味”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一、增強語文味,強調(diào)學科姓“語”
小學語文教材選用了許多經(jīng)典名篇,這些課文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好例子,足以承載語文教學所需,但處理不當,把握不準,學生在課堂上所受語文的浸潤就很有限。那么,怎樣的教學設(shè)計才能讓學生盡可能獲得最大的受益呢?
要抓住語文的核心要素,挖掘課文的人文內(nèi)涵及工具價值,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語言素養(yǎng)。
例如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的《看菊花》,不少老師把觀看菊花的圖片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花了不少時間,短的兩三分鐘,長的五六分鐘,而課文中的文字表達卻沒有以足夠的時間進行關(guān)注。例如:“它們正迎著深秋的寒風開放呢?!边@句話中的“迎”,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只淺淺一問:“課文中哪個字最能說明菊花不怕冷?”學生回答:迎。到此就告一段落。
事實上,“迎”在這里的意思是面向著,正對著。這是一個形聲字,從辵(chuò)。它的本義是遇,相逢。明朝的袁宏道在《再和散木韻》中有這樣一句詩:迎風收栗子,過雨剪花頭。明白了這些,我們就會在課堂上充分關(guān)注到這個詞。我們不妨這樣設(shè)計:
師:深秋的寒風多冷呀,你感受到了嗎?
生:我感受到了,早上坐在媽媽的電動車上,我的臉被風吹得很疼。
生:我感受到了,寒風把梧桐樹上的黃葉全都刮下來了。
師:可是菊花面對寒風的時候,是怎樣的?
生:它會面對面朝著寒風開放。
師:對呀,菊花不僅沒有躲開,還面對面地朝著寒風,這就叫“迎著”。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景也是面對面的?
生:早晨上學時,我跟盧老師面對面地走過來。
師:這就叫“迎面走來”。
通過這樣的對話,學生會明白“迎”的意思,學到它的用法,日積月累,語言自然就準確生動起來。
一堂好的語文課,必須得有“語文味兒”。雖說現(xiàn)在的語文承載了很多使命: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傳承民族文化、豐富精神體驗……但還是應(yīng)該回到學科的原點上來,通過語言實踐,讓學生體驗、感悟、內(nèi)化和運用。語文味兒濃,課才會精彩。
在羅才軍老師《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一課上,他引導(dǎo)學生對小說情節(jié)設(shè)置的感悟,非常巧妙,值得一提。
師:你說這吳敬梓壞不壞呀?非要寫三個人猜,而且還都沒猜中,直接寫趙氏猜出是兩莖燈草,不是更好嗎?
生:寫了三個人猜都沒猜中,可以激起讀者的興趣,繼續(xù)猜下去。
生:這樣寫讓故事有了一波三折。
師:那么,接下去寫趙氏也猜不著,行嗎?
生:讓趙氏也猜不著,整篇文章就沒有峰回路轉(zhuǎn)了。
師: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像《三打白骨精》《三顧茅廬》《三打祝家莊》等,都是一波三折,還有句俗話叫“事不過三”。你看,我們的文字多么精妙啊。
羅老師簡簡單單的兩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與思考,一句總結(jié)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了作品謀篇布局的精妙,省時高效。
二、加強學生味,牢記對象為“小”
我們的不少課堂,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唾沫橫飛,學生聽得面無表情、無動于衷。不少老師氣得直罵學生不投入或者認為他們不在思考,其實更應(yīng)該反思的是教師自己:面對一群最有朝氣、最為靈動的孩子,為什么你的講解沒有觸發(fā)學生的興奮點,沒有引起學生共鳴?你有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內(nèi)容的設(shè)計?
孫雙金老師在許多場合常說一句話:我夢中的課堂,學生小臉通紅、雙眼發(fā)光,炯炯有神;學生小手高舉,小嘴常開;學生興趣盎然、興致勃勃;學生思接千載、浮想聯(lián)翩;學生如沐春風、如癡如醉。學生沉浸在美的畫面、詩的境界、愛的懷抱中。這樣的課堂,學生在享受學習,沉浸在學習帶來的快樂中,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收獲,這才是真正的課堂。
增強生本意識,要求老師精心鉆研教材,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有位著名的特級教師曾提出“三不教”:學生已經(jīng)懂了的不教,學生能讀懂的不教,教了學生還不會的不教。細細想來,非常有道理。我們在語文課堂中經(jīng)常擔心學生這個不會、那個不行,想著辦法要幫助他們學得更多更牢,因此,不辭辛苦地掰碎了、嚼爛了喂給孩子,生怕遺漏了知識點、考點。于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chǔ)和學習能力被忽略了,原本一讀就懂的文章,我們也要反反復(fù)復(fù)地教一教、問一問,時間長了,學生的積極性就淡了下來,對學習的興趣也沒有開始那么濃了。有的文章被老師挖得過深,不是小學階段學習的,不是小學生能夠理解的,也拼命地灌輸下去。學生聽得云里霧里,始終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后只能找來正確答案一抄了之,再翻來覆去地背上半天。語文的豐富性、靈活性、趣味性漸漸地磨滅殆盡。
三、強調(diào)課程味,把握教材之“文”
王尚文教授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認為其它學科重在教材“說什么”,語文學科則重在教材“怎么說”,以使學生從中學習如何具體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本領(lǐng),培養(yǎng)讀寫聽說等語言能力。同樣是表達一個意思,在不同的學科里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
理解這段話,我們可以結(jié)合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學期《霧凇》這篇文章來談。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jié)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jié)而成。每當夜幕降臨,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時,這霧氣便隨風飄蕩,涌向兩岸,籠罩著十里長堤。樹木被霧氣淹沒了,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
在這一小節(jié)里,作者的表達非常特別。開篇,先用一句科學術(shù)語簡略地告訴學生霧凇的成因。但是學生年齡小,對其中的關(guān)鍵字詞無法想象理解,所以接下來文章就用大量筆墨,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過于飽和”。字里行間,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許多詞語來說明霧氣的“多”和“濃”:彌漫、隨風飄蕩、涌、籠罩、淹沒等等。這些詞語充分說明了水汽充足、飽和。而說明“遇冷凝結(jié)”時,作者用上了“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最初……逐漸……最后……”讓學生明白了遇冷凝結(ji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描寫,學生對“過于飽和”“遇冷凝結(jié)”這兩個詞的理解,就扎實透徹,真正地讀懂了霧凇形成的原因與過程。
選擇學習內(nèi)容,發(fā)揮教材的語文教學價值,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只有對教材、教學內(nèi)容深入地研讀,優(yōu)化精選,才能設(shè)計出學生終身受用的從文本理解到言語運用的“核心知識”。
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于語言,語言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根,是語文教學的原點。作為一個長期工作在一線的老師,要有這樣的意識:語文教學要扎根語言,著意精神,緊緊抓住課文這個“例子”,充分挖掘文本的“語言”因素,多角度地為兒童搭建語言實踐的平臺,引導(dǎo)兒童在實踐中內(nèi)化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語言和精神的成長。
(李新蓉,無錫市育英實驗小學,214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