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敏軒
〔關鍵詞〕 美術教學;美術欣賞;審美直覺;審美經驗
〔中圖分類號〕 G642.42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8—0061—01
所謂審美直覺,是指在審美活動或藝術鑒賞活動中,對于審美對象或藝術形象具有一種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與領悟的能力。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及知識儲備與社會閱歷不夠豐富,往往很難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和美術欣賞課程設置的預期效果。而如果讓學生借助審美直覺,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那么,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直覺呢?
在審美過程中,審美經驗對審美主體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選擇及對審美對象的理解等方面。審美中的理解因素對審美直覺的產生具有重要影響。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理解是通過揭示事物間的聯系而認識新事物的過程。按照理解深淺程度的不同,其可分為對事物外部聯系的理解和對事物內部聯系的理解。但這兩種理解形式在審美活動中并非單純依靠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邏輯思維進行,而是與感知、聯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密切聯系在一起,而理解中的領悟(實際上是直覺)和欣賞者的審美經驗更是密不可分。這種領悟能力的形成,需要欣賞者長期進行審美實踐活動,其使欣賞者和審美對象之間建立了暫時的聯系。在這個暫時聯系系統中,某一現象的出現,可以作為另一現象的引導信號,引起審美主體的條件反射,使審美主體能快速地對對象的美作出判斷。美術欣賞說到底就是審美主體視覺作用于一幅作品的同時引起的心理變化。審美心理過程盡管沒有一個單獨的理解階段,但理解在審美心理過程中卻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廣泛地滲透于感知、聯想、想象、情感等活動中。從知覺與理解的關系來看,知覺必須依賴人所具有的知識和經驗,而這種知識和經驗中就包含著理解的因素,其必然作用于欣賞者的感知活動。沒有理解活動的參與,感知的整體性、選擇性和情感性則無法得到有效體現。在審美聯想和想象活動中,理解的作用更為明顯。各種形式的聯想,都是建立在對事物之間關系理解的基礎之上的。缺乏對事物之間關系的理解,任何形式的聯想都不可能產生。至于想象,則具有著更為深刻的理性內容。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做好學生審美經驗的調動和積累工作,強化學生對美術的認知;引導學生進行縱橫聯系,使其學會運用已有的審美經驗和知識欣賞美術作品;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誘導學生分析作品,感受作品。
審美直覺是藝術活動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其既可以表現為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突然發(fā)現了對象的“美”,并在瞬間找到了表現的突破口,也指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對審美客體的直觀把握。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家,很早就有思想家、哲學家和藝術家從不同的角度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分析。如,法國著名畫家德拉克洛瓦在他的日記中曾記錄了某次在觀看法國畫壇浪漫主義繪畫先驅席里柯所作著名油畫《梅杜薩之筏》的感受:“席里柯允許我去看他工作,他的油畫給我一種強烈的印象。當我走出他的畫室后,我就像瘋人一樣跑回家,一步不停,一直跑回家?!比绻皇堑吕寺逋咦约河H自去看,《梅杜薩之筏》會給他一種強烈的印象嗎?而這種“強烈的印象”就是審美直覺的直接體現。如果今天讓學生來看一看《梅杜薩之筏》,第一直覺則是《梅杜薩之筏》的悲劇色彩:作品取材于法國遠航艦“梅杜薩號”觸礁沉沒事件,表現的是船長及高層管理者棄船逃跑后筏上的幸存者在望見遠處船影時高聲呼救的情景。畫家以金字塔形的構圖,把事件展開在筏上的幸存者發(fā)現天邊船影的剎那景象,木筏邊緣盡是漂浮的尸體,可還有人對生還抱有一絲希望。他們有的振臂高呼;有的在掙扎;而扶著兒子尸體的老人則露出絕望的神情。所有這些都指向了學生的第一直覺感受,即《梅杜薩之筏》的悲劇色彩。
總之,審美直覺是人在欣賞藝術作品時獲得的內在感受,它對理解和把握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創(chuàng)作思維有著極大的作用。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