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普通話地域變體的分析認為語言系統(tǒng)中的成分存在強勢和弱勢,并對強勢成分和弱勢成分的特點、表現形式和產生原因進行了探討。認為強勢成分和弱勢成分表現出穩(wěn)定性和可變性的統(tǒng)一,在表現形式上是一個線性連續(xù)統(tǒng),在產生原因上有語言內部和語言外部原因。
關鍵詞:普通話地域變體強勢成分弱勢成分
一、普通話的地域變體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方言紛雜的國度。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我們在現實的語言交際中不難發(fā)現,普通話的運用呈現出的是一種層級變化的狀況。從普通話運用的具體實踐來看,并非所有的漢語使用者都能說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絕大部分人最后形成的是一種介于標準普通話和方言之間的語言體系。這一體系帶有漢語方言特點或說話者母語特點。以往研究中所提到的“中介普通話”“地方普通話”“準普通話”“蘭青官話”“亞普通話”等,指的就是這樣一種帶有方言特點的普通話。我們認為這些帶有方言特點的普通話可以看作是普通話的地域變體,因為這些普通話都帶有明顯的地域方言特點,例如:江浙地區(qū)的人說的普通話和湖南境內的人所說的普通話就有明顯的差異。
應該說各種不同的普通話地域變體目前是標準普通話的主要存在形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現象都將長期存在。目前,對于這種普通話地域變體的關注也越來越多。
二、普通話地域變體的特點
普通話的地域變體非常豐富,從大的方面來看,吳語區(qū)、湘語區(qū)、西南官話區(qū)的普通話都是不一樣的,從小的方面來看,湘語區(qū)的長沙和湘潭,兩地雖然相隔不遠,但是所使用的普通話也是有差異的。也就是說因為地域的不同,普通話就會存在差異。盡管各地的普通話都不盡相同,但是這些地域變體還是顯示出一定的共同特點。
(一)過渡性
普通話的地域變體的基本特點在于它的過渡性,它兼有普通話和方言兩種成分,既不是方言又和標準普通話存在一定的距離。
(二)層級性
各個方言區(qū)都會有普通話的地域變體,它們之間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構成方式。但是不論從歷時還是從共時的角度來看,普通話的地域變體都呈現出層級性。從歷時的角度來看,不同歷史時期,大眾的普通話水平是不一樣的,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大眾的普通話水平越來越高。從共時的角度來看,在同一時期,大眾的普通話水平也不是完全一致的,由于各種原因,普通話的水平會存在差異。
(三)可變性
正是由于普通話地域變體的這種層級性使得其內部的語言成分表現出可變性。普通話地域變體內部的語言成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層級性的變化呈現出可變性。隨著普通話水平的提高,普通話地域變體語音系統(tǒng)中的方言成分會逐漸減少,普通話成分會逐漸增多。
(四)穩(wěn)固性
普通話的地域變體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會出現停滯,不再變化或者很難再發(fā)生變化,語音系統(tǒng)內部的要素趨向穩(wěn)定。例如:普通話受到長沙方言的影響產生的變體,普通話程度中等的和普通話程度較好的在對普通話翹舌音的吸收上就基本是一樣的,兩者都沒有習得普通話的這類音,在語音系統(tǒng)的變化上處于停滯。
三、語言成分的強勢與弱勢
普通話的地域變體并不是一個穩(wěn)定的、一成不變的系統(tǒng),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的系統(tǒng)。在由母語方言向普通話運動變化的過程中,人們逐漸放棄自己母語中的成分,從而獲得普通話中的成分。但這個放棄與獲得過程并不是所有語言成分都是同時進行的,而是會有先后差別,甚至有的母語成分永遠也無法放棄,有的普通話成分永遠也無法獲得。這種語言成分獲得的不平衡性可以表現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
由此我們認為,不僅僅是語言有強勢和弱勢之分,語言系統(tǒng)的內部成分之間也會有弱勢和強勢之分,也就是說,在語言系統(tǒng)中存在強勢成分和弱勢成分。每種語言中都會存在這樣的強勢成分和弱勢成分;在同一語言中,這種強勢成分和弱勢成分會表現在語言系統(tǒng)的各個方面。
具體到普通話的地域變體來看,我們認為,對于普通話來說,那些普通話說得比較好的人都無法掌握的成分,就是普通話中的強勢成分;而那些普通話水平很差的人都已經習得的成分,就是普通話中的弱勢成分。例如雙唇音,即使是普通話水平很差的人在雙唇音這個系統(tǒng)上習得效果都是很明顯的。長沙人說普通話,到中等水平時雙唇音的錯誤已經全部消失,這說明普通話中的雙唇音這類成分是一個弱勢成分,因為人們很容易掌握。但是舌尖后音這類語音成分卻恰恰相反,即使是普通話水平較好的長沙人也無法完全掌握,這說明舌尖后音是普通話中的強勢成分。對于方言來說,那些普通話水平很差的人都已經放棄的語言成分,是方言中的弱勢成分;那些普通話較好的人都保留的語言成分,是方言中的強勢成分。例如普通話在上海地區(qū)的變體,濁音成分是很容易消失的,這說明濁音在上海話中是一個弱勢成分;入聲卻是很難消失的,我們發(fā)現,即使是喉塞韻尾沒有了,普通話水平較高的人依然會把聲調讀得非常短促,也就是說入聲是上海話中的強勢成分。
在對同一地域變體普通話好、中、差三個層次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語言成分的強勢與弱勢是以線性連續(xù)統(tǒng)的形式存在的。水平層次的普通話地域變體,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實際上是從方言到普通話之間逐漸過渡的動態(tài)過程,對這個過程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其表現出的語言成分間的強弱對比也應是一個動態(tài)、連續(xù)的集合,而非靜態(tài)、離散的簡單個體。例如在對普通話在長沙地區(qū)變體的研究中,我們發(fā)現對于長沙人來說,普通話聲母的強弱勢線性連續(xù)統(tǒng)基本如下:雙唇濁鼻音—雙唇清塞音、舌尖中清塞音、舌根清塞音—舌面前清塞擦音、舌面前清擦音—舌尖后濁擦音—唇齒清擦音、舌面前清擦音—舌尖后清塞擦音、舌尖后清擦音、舌尖前清塞擦音、舌尖前清擦音—舌尖中濁鼻音、舌尖中濁邊音。
在對普通話不同地域變體的對比中,我們發(fā)現,由于母語方言背景的不同,不同地域變體的強勢語言成分和弱勢語言成分會有所不同,但是在某一部分不同的地域變體又體現出驚人的一致性。由此,我們認為語言中的強勢成分和弱勢成分是穩(wěn)定性和可變性相統(tǒng)一的。上文說過普通話地域變體的強勢語言成分和弱勢語言成分是以線性連續(xù)統(tǒng)的形式存在的。穩(wěn)定性表現在線性連續(xù)統(tǒng)的主體是基本一致的,可變性表現在這個線性連續(xù)統(tǒng)的具體要素能夠發(fā)生變化。例如:吳方言區(qū)的上海市、湘方言區(qū)的長沙市和西南官話區(qū)的武漢市,在普通話語音聲母的線性連續(xù)統(tǒng)上都是基本一致的。三個地區(qū)的普通話聲母的線性連續(xù)統(tǒng)順序大致如下:雙唇濁鼻音—雙唇清塞音、舌尖中清塞音、舌根清塞音—舌面前清塞擦音、舌面前清擦音—舌尖后濁擦音—唇齒清擦音、舌面前清擦音—舌尖后清塞擦音、舌尖后清擦音、舌尖前清塞擦音、舌尖前清擦音—舌尖中濁鼻音、舌尖中濁邊音。
四、產生語言強勢成分與弱勢成分的原因
從前文對普通話地域變體的描述與分析中可以看出,普通話地域變體的形成過程實質上是各地方言與普通話長期自然融合的過程。所謂“融合”,并非方言和普通話之間所有語言成分的簡單混合,而是各自語言成分之間對抗式或侵入式地自然選擇。其結果雖然是一部分方言成分被保留,一部分受到了普通話的強烈影響而由普通話的成分所取代,還有一些發(fā)生了更為特殊的變異,但其過程卻是異常復雜的。每種語言成分都在不同因素影響下有互不相同的變異方式。我們認為影響到語言成分變化進而產生強勢語言成分和弱勢語言成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語言內部原因
普通話地域變體的語言系統(tǒng)其實是一個兩種語言碰撞而不斷自我調整的系統(tǒng),從語言內部來看,方言的自然融合是語言結構的互協(xié)過程。在這個互相協(xié)調的過程中,有的語言成分會首先達到一致,而有的語言成分會很難達到一致。每種語言都有一個自給自足的語言系統(tǒng),系統(tǒng)中的各個要素相互協(xié)調,共同起作用,使用者很難感受到哪種成分更強勢或哪種成分更弱勢。但是在方言與普通話兩個語言系統(tǒng)相互碰撞形成普通話地域變體的過程中,這種語言系統(tǒng)中不同成分的強勢和弱勢之分就顯現出來了。
應該說這種語言成分的強勢和弱勢首先是由語言系統(tǒng)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這種語言系統(tǒng)的內部原因總的來說和這個成分的困難程度、常用程度等多方面都有關系。例如普通話中的音變現象,“一”“不”的變調、上聲的變調屬于弱勢成分;輕聲、兒化、“啊”音變屬于強勢成分?!耙弧薄安弧钡淖冋{、上聲的變調比較簡單,從困難程度上來看是比較小的,不同的地域變體在這幾個音變上出錯較少,很容易掌握,因此,這幾個音變是普通話中的弱勢成分;輕聲、兒化、“啊”音變從音變本身來看比“一”“不”的變調、上聲的變調要復雜,困難度比較大,不同的地域變體在這幾個音變上錯誤都很多,甚至普通話水平比較好的人也會有錯誤,這說明輕聲、兒化、“啊”音變比較難于掌握,因此,在普通話中屬于強勢成分。
(二)語言外部原因
語言是與社會息息相關的,所以在語言的發(fā)展過程中,只考慮到內部的原因往往是不全面的。語言的強勢成分與弱勢成分也是一樣,它會受到經濟、文化等很多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普通話的語調特征,這是普通話中的強勢成分,我們日常生活中能聽到的絕大多數是一種用本地方言語調說出的普通話,普通話帶有方言語調,一是受“鄉(xiāng)土情結”影響,二是受個人普通話水平的制約。雖然“鄉(xiāng)音”最容易喚起“鄉(xiāng)親”意識和“鄉(xiāng)情”縈懷,但由于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和交際的需要,人們又不得不使用統(tǒng)一的語言。這就使得人們采取一種折中的方式,將自己方言的語調特點帶到普通話中,這樣,既便于交際,又能獲得社會認同。
參考文獻:
[1]徐大明.當代社會語言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汪平.上??谝羝胀ㄔ挸跆絒J].語言研究,1990,(1).
[3]勁松.中介語“僵化”的語言學意義[J].民族語文,2004,(2).
(傅靈長沙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文史系4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