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愿笑口常開,但有多少人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一個幽默的笑話,一件讓人好笑的事,被人撓癢癢……即使是在緊張氣氛之下,都有可能引發(fā)一陣大笑。那么,哈哈大笑,嘿嘿冷笑,開懷地笑,尷尬地笑……笑聲究竟能向我們傳達哪些信息呢?笑是人類所擁有的一種獨特心理狀態(tài)嗎?如果聽到別人笑,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加入其中嗎?最后,還有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我們能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笑嗎?
“你笑什么呢?”
“你笑什么呢?”如果忽略掉其中的質詢口氣,那么答案將是:“我之所以笑,是因為你剛才說的話讓我覺得太好笑了?!?/p>
真是這樣嗎?錯!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羅伯特·普魯文斯和他的同事的一項堪稱經典的關于“笑”的研究認為,“笑”不僅僅是因為“好笑”,“笑”其實是一種值得認真研究的行為現(xiàn)象。為了觀察人類的“笑”現(xiàn)象,他們選擇一個大型商場作為觀察現(xiàn)場,記錄并分析了1200個“笑”的實例,結果發(fā)現(xiàn),其中只有10%~20%是對好笑之事做出的反應。實際上,大多數(shù)人的笑,要么只是因為一些并不好笑的尋常之事,要么是在日常談話中起到某種“潤滑劑”作用。普羅文斯在其所著《論笑》一書中寫道:“根據(jù)一項科學調查,人們在說話過程中笑的可能性,比傾聽別人說話時多50%;在社交環(huán)境下笑的可能性,比獨自一人時多30%。”普羅文斯的結論是,作為一種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人類的笑不僅僅是對可笑之事的反應,還是一種可以把人們凝聚在一起的“社會黏合劑”。
笑以多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出生2個月的嬰兒就有了人生之初的笑,即便是聾啞兒也會笑。嬰兒的笑不僅僅出自于與父母間的親密關系,他們也會因讓他們感到驚訝的事情發(fā)笑(比如大人突然藏起來看不見了)。研究證明,笑的行為與大腦多巴胺反饋機制有關。在嬰兒好奇探索世界的過程中,笑聲不僅讓他們感到快樂,還給他們帶來安全感。當嬰幼兒開始打鬧玩樂時,笑聲表明這只是游戲,鬧著玩而已,可讓他們在感到安全的情況下舒展活動自己的身體,體驗與外部世界的交往。
普羅文斯觀察到,人們在交談中的歡聲笑語,實際上起到了社交活動的“潤滑劑”作用,笑聲讓聽者更專注于傾聽,笑聲可消除對話中緊張、敵意和競爭的氣氛,笑聲還具有感染他人的特性,讓一個集體在情緒和行為上更趨向于一致,促進相互間的合作。
正因為我們能夠了解笑的精妙之處,所以我們能夠利用笑來掌控周圍環(huán)境中的氣氛,比如一個“圈內”的笑話可以把一個“圈外人”擠出“圈內”,不懷好意的笑可以成為恐嚇對方的有力武器。
動物也會笑嗎?
1912年,英國著名散文家約瑟夫·艾迪生寫道:“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在于人類會笑?!痹谶@一點上,現(xiàn)代科學另有說法。
普羅文斯認為,沒有任何其他動物能夠像我們人類那樣擁有豐富多樣的笑,這是因為我們人類是唯一能用兩腿直立行走的動物。四肢行走的動物邁步時必須與呼吸同步,而直立行走的人類的胸腔則能夠從這種壓力中解放出來,在說話或哈哈大笑的同時不影響對氣息的控制。
如果說笑聲是一種“社交潤滑劑”,那么同樣過著群居生活的人類近親猿類動物也能發(fā)出類似人類的笑聲嗎?事實上,大猿在嬉戲中也會發(fā)出聲音,但那是一種類似吸氣呼氣的聲音,與人類的笑聲并不一樣。普羅文斯將黑猩猩的笑聲錄制下來,然后回放給他的學生們聽,結果多數(shù)學生認為那是狗的喘息聲,還有學生認為他們聽到的是鋸木聲或砂紙打磨聲。
2010年,英國樸次茅斯大學的瑪麗娜·達維拉·羅斯及其同事做了—個“撓癢癢”的實驗,實驗對象包括人類嬰兒、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他們記錄下各種笑聲并進行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雖然人類與猿類動物的發(fā)聲系統(tǒng)有所不同,但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發(fā)聲系統(tǒng)卻與人類最為接近,較之于其他種類的猩猩,它們發(fā)出的“笑聲”與人類的笑聲更為接近。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界定“笑聲”呢?在嬉戲時發(fā)出的聲音都可以認為是笑聲嗎?科學家對此也有分歧。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杰克·潘克塞普認為,對動物的“笑”的定義可以放寬,不必拘泥于與人類相似的模式。他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老鼠在被“撓癢癢”時會發(fā)出50千赫的超聲波“吱喳”聲,他認為這就是老鼠的“笑聲”。
男女之笑有區(qū)別嗎?
眾所周知,不同文化群體或不同個體的幽默感往往有著天壤之別。那么,男女之間的幽默感是否也不同呢?這一點目前并沒有明確的論斷。不過,在某種情況下,男女之笑的確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差異。普羅文斯發(fā)現(xiàn),在男女交往過程中,男性往往扮演著逗笑者的角色,比如在少年男女的交往中,男孩們往往以小丑的形象引逗女孩們咯咯發(fā)笑。普羅文斯還發(fā)現(xiàn),這種模式在單身男女的交往中也很普遍,男性竭力表現(xiàn)自己幽默風趣的一面,女性也往往更青睞言談風趣的男性。普羅文斯認為,“笑”文化的男女差異源自于進化過程中的性選擇,即動物的求偶行為。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男女幽默感的不同并非生物學上的原因,而更多地出自于文化因素的影響。許多研究表明,居于支配地位的男子,從部落長老到職場老板,通常都比他們的屬下更擅長于調動氣氛、引發(fā)笑聲,他們善于利用笑聲作為一種凝聚力量,以更好地團結和管理手下。
女性在聚會場合經常笑聲不斷,這也簡單地反映了一個事實,即男性在社交場合中更擅長于引他人發(fā)笑,能很好地操控現(xiàn)場氣氛。不過,也有人認為女性在這方面比男性更擅長于掌控局面。
美國佐治亞大學心理學家邁克爾·奧倫和他的同事發(fā)現(xiàn),笑聲從兩個方面影響對方。一方面,突然的大笑聲往往刺激他人產生警惕心;另一方面,人們往往會將笑聲與善意、歡欣等正面情緒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人們從小到大的一種體驗。奧倫指出,男女對笑聲產生的反應各不相同,女性在面對不熟悉男子的笑聲時往往會產生警覺性,而女性略顯緊張的笑聲則往往令男性產生誤解,因而心情大好。
笑是人生的良藥嗎?
人們常說,笑是人生的良藥。那么,那些讓人哄笑不斷的喜劇笑話真的能給人們帶來身體上的益處嗎?美國加州洛瑪連達大學的李·貝克認為:確實如此。
為了評估笑聲對健康的益處,貝克讓14名自愿者觀看了20分鐘幽默搞笑的電視節(jié)目片斷,并在觀看節(jié)目之前和之后測量這些自愿者的血壓和膽固醇水平。結果發(fā)現(xiàn),在“笑聲鍛煉”中,這些自愿者的膽固醇水平和收縮壓都有所下降。據(jù)貝克估計,“笑聲鍛煉”對生理上的好處相當于20分鐘中等強度的普通鍛煉,而觀看其他一些氣氛比較沉悶,讓人感覺無聊的電視節(jié)目則不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笑聲帶來的益處不止這些。笑聲可能還有助于增強免疫系統(tǒng),提高抗感染能力。一些研究表明,笑可產生更多抗體和天然殺傷細胞,可促進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活力。母親的笑聲甚至可以提高母乳質量,更有效地提高新生兒的皮膚抗過敏能力。
這些研究表明,“笑一笑,十年少”的說法確有科學道理,笑得越多,活得越長。
笑聲為什么會“傳染”?
某些疾病會傳染,悲傷的心情也會影響周圍的人,但這些都比不上笑聲所擁有的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笑聲的“傳染性”為什么如此強烈?
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蘇菲亞·斯科特在實驗中,設法讓20名自愿者發(fā)出笑聲、得意的尖叫聲、害怕或厭惡時的呻吟聲,還給他們播放一些沒有什么特別含義的中性聲音,與此同時,運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結果發(fā)現(xiàn),所有能引起情緒變化的聲音都激起了大腦皮層中樞某個控制面部肌肉部位的反應,而受試者對笑的反應明顯比其他負面情緒的反應更為強烈。斯科特認為,這表明我們天生就會辨別和模仿他人的心情,所以當我們聽到其他人的笑聲時,更容易受到“傳染”并隨之發(fā)出笑聲。
這也許可以解釋笑聲是如何“傳染”的,但笑聲為什么會“傳染”呢?目前科學家還沒有定論。一種解釋認為,這種現(xiàn)象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它所要傳達的是一種明顯的信息,即嬉鬧打斗不是來真的,只是鬧著玩而已。有心理學家認為,笑聲對于整個群體來說,是一種安全信號,不致讓一場嬉戲變成為一場惡斗。但斯科特對此另有解釋。她認為,模仿他人的情緒狀態(tài)有利于在社交活動中更好地溝通和互動,因某個笑話和對方一起大笑,有助于表達我們對他人的善意態(tài)度和親密程度,這也許能解釋笑聲為什么更容易“傳染”的原因。她說:“笑聲是一種增進凝聚力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