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本》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笨梢姡x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讀為本,把朗讀貫穿在教學全過程,讓語文課堂書聲瑯瑯。那么,如何將“以讀為本”的基本理念付諸于閱讀教學實際呢?
一、指導朗讀訓練要做到有的放矢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要循序漸進。否則欲速不達。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還應認真?zhèn)浜妹恳徽n的朗讀要求,也就是為什么要讀,讀后要達到什么目的。在訓練中,教師要明確訓練目標,在朗讀的不同階段,應對學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一般而言,新教一篇課文時,讓學生自由朗讀,可高聲,可低聲,不加限制,要求學生把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接下來再讀時,就要求學生讀流利,不加字,不減字。最后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帶著感情去讀,讀書的感情是悲傷、高興,還是輕松、愉快,學生此時已心中有數(shù)。這樣有的放矢地指導朗讀訓練,學生朗讀水平提高就快。
二、指導朗讀訓練要做到方法得當
朗讀是學習語言文字,駕馭語言文字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表達思想、發(fā)表見解的重要途徑。出聲的讀,方能讀準字音,大聲朗讀,方能有抑揚頓挫。讀出語感,體會詞語的妙用,悟出篇章結構的章法與技巧,鍛煉當眾發(fā)言的膽量,都會在朗讀中得以解決,而且還會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和熏陶,在不經(jīng)意中提高了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寫文章都會受益匪淺。這方面的益處,很多教師和學生都會有切身的體會。在《林?!返慕虒W中,我充分發(fā)揮朗讀的作用,自己范讀,并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通過訓練,學生的朗讀有氣勢有感情,可謂聲情并茂,極具感染力。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朗讀中體味到了語言的魅力,領會了文章的寫作意圖和藝術特色,而且能夠將自己的看法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述出來,課堂效果非常好。
三、指導朗讀訓練要做到具體細致
加強朗讀訓練,并不是機械地多讀幾次,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也就是一邊讀一邊在腦海里產(chǎn)生一幅幅圖畫,讀出形,讀出意,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在反復吟誦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讀有所悟,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朗讀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多指點,引導學生對精彩課文、精彩片段進行細細品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熟讀成誦,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達方法,用恰當?shù)睦首x技巧表達自己的見解和領悟,表達思想感情。
如《林?!芬徽n,語言生動,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反問等多種手法加強了文章的藝術性和感染力。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祖國林區(qū)的贊美和熱愛之情。教學時,讓學生多讀這些句子,從中體會這些句子的表現(xiàn)手法,進一步領悟這篇文章的語言藝術之美。教師可采用引讀,或學生的自讀,邊讀邊想,邊讀邊議,以讀代講,以讀促說等方法。例如寫“嶺”“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橫著的,順著的”運用了排比的句式。通過讓學生多次地讀,不但要體會這里的“點”字的作用,而且還要體會此處六個“的”字的句子結構,它們不是任意排列的,其邏輯體現(xiàn)在:兩個相對構成一組,這樣的排比,結構嚴謹,富于條理性。寫“林”時,作者“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币龑W生讀中體會比喻之意,然后說說句子妙在哪里?讓學生從中悟出作者把廣闊無邊的森林比作浩瀚無邊的大海。接著又把連綿起伏的群嶺比作大海翻騰不息的波浪,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深化了“林?!钡闹黝},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風吹林海所出現(xiàn)的壯麗、迷人的景色。
四、指導朗讀訓練要做到形式多樣
興趣是兒童的天賦資源。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學生讀得有趣,方能全情投入,如果只是一個式樣去朗讀,學生容易覺得乏味,產(chǎn)生厭倦,朗讀效果必然大降。要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朗讀情緒,一定要注意形式多樣。如自由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開火車讀、配樂讀、表演讀、比賽讀,吟讀、輕聲讀、高聲讀等等。而讀的形式選擇也要視教學內(nèi)容而定。如;對話多的課文可分角色朗讀;感情洋溢的詩歌可配樂朗讀;古詩可配樂、配畫朗讀;寓言、童話可表演朗讀等等。
總之,朗讀不僅是一項活動,更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范讀以及對學生朗讀的指導與訓練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一定要認真對待,努力提高朗讀的藝術水平,使語文課的特點真正得以體現(xiàn),使學生在朗讀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感,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我們真正重視朗讀,提高朗讀水平,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這一主體在朗讀中充分體現(xiàn)出來,讓朗讀的作用完完全全地發(fā)揮出來。
(責任編輯賀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