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實小,有這樣一道風景:每天,上完課走進辦公室,大家放下教材開口的第一句話總是:“今天,這課上得咋樣?”“哎,這課我發(fā)現(xiàn)這樣處理更好?!薄贤暾n,聊聊課堂上的得與失已經(jīng)成了我們每個實小人的生活方式。你看,倪校長端著茶杯顧不上喝口茶,卻激動得手舞足蹈發(fā)表高論;教研組長黃一丹沉穩(wěn)冷靜,卻總是高屋建瓴,對語文教學有著獨到的見地;許老師長我們幾歲,依然保持著難得的教育熱情;剛加入團隊的小袁,雖教齡不長,卻總為我們注入新鮮的源頭活水……這樣的一群女教師,只要湊在一起,總在辦公室里唱著一臺臺關(guān)于語文教學的戲。后來倪校長給它冠名——“天天教研”。
剛進校時我對語文教學一竅不通,每次面對學生,心中誠惶誠恐,就怕因自己的稚嫩而耽誤了孩子。看著3個拼音字母,難以想象這些簡單的知識要花整整四十分鐘的時間來講解。所以清晰地記得,當時我一下課就往辦公室趕,因為她們的“閑聊”對我可是金玉良言。聽著她們的真切感受,我心中的疑團一個個解開,常常有醍醐灌頂般的收獲。漸漸地,我才明白,原來語文教學是一件如此嚴謹如此細致的工作。小到生字卡片出示的方式,喊哪些同學來回答問題,板書書寫的位置,圖片播放的時機……都會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效果。從剛踏上講臺的一個不知語文為何物的毛丫頭,到現(xiàn)在,能把自己對語文教學的理解與思考體現(xiàn)在課堂上,我想,很大程度上都應(yīng)該歸功于同組老師一次次毫無保留,看似隨意的“閑談”。
還記得執(zhí)教五年級上冊《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時,第二小節(jié)中我抓住“撫摸”“念叨”“分出”“悄悄”等詞帶領(lǐng)學生體會彭德懷對大黑騾子深切的愛意??墒?,上下來,總感覺隔靴搔癢,浮于表面。學生能找到這些詞語,也能說出自己淺顯的感受,但談得不夠深入。課堂并沒有隨著我的引領(lǐng)而走向深入。我和大家談起了這份困惑,同組老師似乎都有同感。倪校長聽了,若有所悟,她想了想說:“這么多詞語中,哪個詞語最有挖掘的價值?”隨即,她翻開詞典查閱起來,“你們看,念叨這個詞詞典上這樣解釋:因惦記或想念而在談話中提到。我們可以抓住這個詞深究下去?!庇谑?,大家七嘴八舌起來:對,我們把解釋出示在黑板上;我們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感受說說對念叨的理解;再回到課文去體會彭德懷這份念叨中飽含的情感……于是,我連忙記下這些思維的火花,修改了教學設(shè)計:生活中什么人在什么情況下會念叨?他念叨些什么呢?(心里一直記掛著孩子,父母親常會情不自禁地這樣喃喃自語。)文中彭德懷記掛的是誰?記掛他什么?從這個詞上,我們可以看出,彭德懷對大黑騾子懷有什么樣的情感?(同情、不舍、愧疚……)誰來學著他念叨一回?(這是一種喃喃自語,聲音要輕。)再走近課堂去理解這個詞語的時候,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們的思維果真異常地活躍。這一次交談,我發(fā)現(xiàn)解讀教材時不光想著問題怎么問,還要想著學生的答案。要了解學生,并根據(jù)思維的深度設(shè)計進一步深入探索的思路。這樣靈光一閃的時刻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實屬常見。當我在教學中感到困惑時,它會為我劈開眼前的迷霧;當我無助時,它會為我指明前進的方向。
六年級上冊有篇巴金的文章《給家長孩子的信》。我一直很喜歡巴金的文字,備課前,我閱讀了大量巴金的文字,也充分學習解讀了這篇文本材料。我一遍遍地讀著教材,從字里行間我深切地感受著老作家的真誠情懷,親切勸勉,以及他對生命的禮贊。信中還有許多的句子富含哲理意趣,就像孩子們的精神坐標,為我們當代孩子的人生航程指路,老人謙遜的姿態(tài)躍然紙上。于是,第二課時我按照“明白一番道理,感悟一份情感,走進一個人物”這三大板塊組織教學。思路清晰,富有層次,整堂課下來學生在我的引領(lǐng)下逐漸走進巴金老人的內(nèi)心,體會著這份質(zhì)樸醇厚的情感,自我感覺不錯。辦公室里,大家正談?wù)撝绾紊钊霚\出地引領(lǐng)學生體會“開花結(jié)果”的深刻含義,我也亮出了我的觀點:“這節(jié)課,沒有按部就班地講讀課文。而是先讓學生說說,讀完課文明白了哪些道理。通過小組間的合作交流,再以聯(lián)系實際,相互補充的方式,讓學生明白‘寫作是因為有感情‘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要珍惜時間等句子的深刻含義。接著,通過品析詞語,抓住‘無論如何‘終于‘多么想等詞語讓孩子感受巴金對家鄉(xiāng)孩子深切的牽掛和濃濃的愛意。最后,結(jié)合‘只是普通人,補充巴金的相關(guān)資料,孩子們自然而然了解了巴金謙遜的人格魅力。對巴金的敬仰油然而生,都紛紛搶著讀巴金的文字呢。”聽著我的一席話,大家似乎都為我的想法稱好,倪校長也忍不住點頭:“你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了!”似乎真是這樣,因為這份輕松的環(huán)境,在人前膽怯的我早已忘了什么是羞澀,有想法就可以暢所欲言。這日日的探討、思辨,也提升著我對課堂的反思能力,評價能力。它像一個舞臺,給我們每個老師一個表達的機會,讓我們整理著每天的教學思路,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讓我們的教學朝著一個更加明朗、準確的方向前行。它不僅讓我懂得怎么教孩子,更讓我明白為什么這么教孩子。
現(xiàn)在,再面對孩子,我越來越自信坦然,因為我深知語文教師的領(lǐng)地在于每一節(jié)普普通通的隨堂課,而“天天教研”就是我最好的智力支持。
(陳惠惠,海門市實驗小學,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