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敏
景物描寫,又稱自然環(huán)境描寫,是對人物活動和事件發(fā)生的自然空間的景物所進行的描寫。記敘文是初中階段一種常用的文體,主要是用以記人敘事。一篇好的記敘文要有恰當?shù)木拔锩鑼?,因為人物必須在一定的背景下才能活動,而事情的發(fā)生也只有在一定的背景下去寫才更為生動,才能更好地表達出作者的感情。寫文章中如果能夠恰當?shù)剡\用景物描寫,就會使文章更為生動、形象,猶如白開水中沖了咖啡,令人興趣盎然,同時也渲染了氣氛,烘托了心情,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從而表現(xiàn)出人物的品格,突出文章的主題。雖然景物描寫有這么多重要的作用,有些教師雖然也對景物描寫教學作了探討,可有很多學生對景物描寫并不重視,用得也不熟練,所寫文章干澀乏味,形容枯槁。如何讓記敘文景物描寫教學更有效,就成了很有必要研究的話題。
一、走進天地大課堂,讓景物描寫的語言生根發(fā)芽
大自然是豐富美好的,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育取之不盡的資源寶庫。湛藍的天空,逶迤的山巒,澎湃的大海,奔騰的江河,風姿綽約的花草樹木都會激起學生無窮的遐想;瑰麗的色彩,生動的形態(tài),動聽的音響,神奇的變化,都會使學生的內心受到震撼,從而激活語言,讓語言更靈動。
很難設想沒有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沒有對大自然景色細致的觀察和體驗,沒有試著用詞句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教師能夠進行語言教學。脫離大自然的語言教學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河岸邊,在田野里,在夜間的篝火旁,在燦爛的星空下,在淅瀝的秋雨中,在大雪紛飛的冬夜,引導學生怎樣用恰當?shù)脑~語說出他們的觀察和思想;引導學生觀察一棵覆蓋著白雪的松樹,發(fā)現(xiàn)它在晚霞的照耀下魔術般的色彩變幻:時而呈淡淡的粉紅色,時而變成橘紅色,一會又變成絳紅色,然后又變成紫藍色……
當學生們感到有一滴圣潔的露珠滴落在心靈深處的時候,當他們被海闊天空,百草豐茂震撼的時候,當他們?yōu)橄s的薄翼而感動的時候……景物描寫的語言就已經在此時生根發(fā)芽。
二、激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讓景物描寫的語言充滿光芒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心理學家也認為,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總是伴隨著想象,有了創(chuàng)造的想象,才可能有創(chuàng)造的行為?!缎抡n程標準》中也指出,提倡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激發(fā)學生展開想象,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
而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想象,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石、根本。因為語文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是學生想象的天空,它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景物描寫思維的閘門,由花草樹木想到飛禽走獸;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使狹小單薄的擴大充盈,使互不相連的聚合粘結。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名家名篇給我們展示了高超的寫景狀物的技巧,我們要重視開發(fā)利用這座寶藏,引導學生對聯(lián)想和想象的重視、理解和運用。
另外,在課外閱讀中也有很多景物描寫的范例,利用名著引導學生理解聯(lián)想和想象在寫景狀物中的運用,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從岸上下水,在寫作實踐中,讓景物描寫的語言激情飛揚
讓學生勤下水。只在岸上聽理論,不下水,是練不會游泳的。如果學生只是背誦,接受別人的思想,而不經常到語言的海洋里游一游,不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詞語把這些思想表達出來,那么,他就會對這些詞語缺乏領會。正確的做法是在閱讀過程中把握好契機和結合點進行作文訓練,例如在教學《貝殼》時,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前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貝殼;在教學《春》時,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一下自己心中的春天;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可以讓學生描繪一下秋天的景色……這樣有機靈活的訓練,經過日積月累,鍛煉了學生景物描寫的寫作能力。另外,要讓景物描寫教學更有實效,必須引導學生勤寫日記和作文,在創(chuàng)作中激活景物描寫的語言。
在下水中讓學生體驗“浪遏飛舟”的激情。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言:“渴望被人肯定是人的最基本的天性?!苯處熞鄤?chuàng)造時空讓學生展示自己景物描寫的才華,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真正實現(xiàn)“要我學”為“我要學”。另外,可以通過展示學生作品、開展小組競賽、讓學生介紹寫景狀物的經驗、讓學生當小老師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變成一種自覺學習的動力。
和學生一起下水,點燃學生創(chuàng)作欲望的火把。教師示范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教學方法,意在強調教師的一次示范,其作用勝于多次口頭說教。例如在我的《雪中情》的作文引導下,我的學生韓佳奇寫下了這段精美的文字:“燈畢竟是老了,偶爾也會在下雨的夜里像對面舊樓的頂層住著的那個患有氣管炎的老太太一樣一聲趕一聲地咳嗽,衰老羸弱的燈罩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飄蕩,搖曳著它那獨自走過的歲月,柔和的光線暖暖地暈染成一湖五彩的漣漪,前世今生,似虛似幻,昏黃的光圈也跳躍起來,左左右右地擺動著,忽明忽暗,忽暗忽明……像無聲的老膠片電影,黑白底片一張張地切換過去,沒有一點聲響。”這段文字凸顯了老燈把一生奉獻給了黑夜,卻把溫暖留在了人間,它付出了疲憊卻收獲了無悔的精神。
(作者單位:大連市第六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