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江濤
一、刑法保障侵權行為之債的理論基礎
一提到用刑法保障侵權行為之債,很容易遭到非議,被認為這是歷史的倒退,是財產責任向人身責任的倒退。其實,這里所說的用刑罰措施來加強對損害侵權行為之債行為的處罰力度,針對的是那些客觀上有履行能力但是主觀上不想履行或者拖延履行,因此不按約定的時間、地點或方式履行債務,或者根本不履行的行為,并非由于無履行能力而未按約定履行債務的行為。前者主觀惡意和客觀危害性比較大,實質上已構成犯罪行為;后者雖然也是一種侵害債權的行為,但其沒有主觀惡意,客觀危害性也比較輕,屬于民事責任的范疇。
之所以提出用刑法保障債權,是因為刑法作為最后的法律防線,為彌補民法對債權保障的不足,其仍應當為民法的債權保護提供最有效的補充。民法對債權保障是有限的,它僅能對正常交易活動中由于商業(yè)風險或追求交易價值最大化而導致的一般債務不履行行為進行規(guī)制,對于具有隱蔽性、嚴重損害社會公共成本、破壞交易秩序的惡意逃避債務行為卻調整得不到位。
二、中外刑法中有關保障債權的法律規(guī)定
從一些外國的刑法和我國香港、澳門地區(qū)刑法來看,20世紀末出現(xiàn)了重視債權保護的發(fā)展趨勢。從國外的一些刑法來看,20世紀80年代以前,是著重于保護財產所有權,規(guī)定搶劫、盜竊、詐騙、敲詐勒索、毀壞財物等侵害所有權的犯罪是普遍現(xiàn)象,而對于債權保護的規(guī)定為數(shù)很少。但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刑法中增加關于侵害債權的犯罪的規(guī)定,加大對于債權的保護力度,從而全面保護財產權利,成為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刑法發(fā)展的一種趨勢。這在1994年1月1日起生效的法國刑法典、1996年1月1日起生效的澳門刑法典、1997年1月1日起生效的俄羅斯聯(lián)邦刑法典和1996年修訂的瑞士聯(lián)邦刑法典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另外,英美法系的刑法對于債權的保護較早就有了相應的規(guī)定。
三、完善我國刑法處罰的思考
綜觀我國刑法,只有162條規(guī)定的“妨害清算罪”直接體現(xiàn)了刑法對債權保護的宗旨。妨害清算罪是指公司、企業(yè)進行清算時,隱匿財產,對資產負債表或財產清單作虛偽記載,或在未清償債務前分配公司、企業(yè)財產,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首先,就清算程序本身來講,妨害清算罪的行為只發(fā)生在破產清算程序中,只是損害債權人利益行為的一部分而已;其次,由于非法人企業(yè)或團體承擔無限責任,不存在破產清算問題,因此該法條只適用于法人單位債務人的刑事責任追究,對大量存在的非法人實體惡意逃避債務的現(xiàn)象卻是無所作為。我國刑法即1997年刑法典中沒有損害債權罪的法律條文,為了懲治侵害債權的犯罪,保護債權,維護正常的市場經(jīng)濟秩序,很有必要在刑法分則的第五章侵犯財產罪中增加規(guī)定損害債權罪的罪名、罪狀和法定刑。
四、損害債權罪的罪名及其構成要件
損害債權罪是澳門刑法典中使用的罪名,其他刑法中的罪名,有的是突出表現(xiàn)本罪的客觀方面,有的是突出表現(xiàn)本罪的危害結果等。相比之下,損害債權罪這一罪名,既抓住了本罪的本質,揭示了其危害性所在,又言簡意賅,易讀易記,是最適合于本罪的罪名。當然,這一罪名須要注意和作為類罪名的侵害債權的犯罪加以區(qū)別。侵害債權的犯罪是指一類犯罪,包括損害債權罪和故意破產罪、過失破產罪、偏袒部分債權人罪、損害擔保物權罪等幾個具體罪名,是一個類罪名,而損害債權罪只是其中的一種具體犯罪的罪名。
損害債權罪的犯罪構成要件包括如下4個方面:第一,損害債權罪的犯罪客體。犯罪客體是為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或者所指向的社會關系。本罪的犯罪客體是債權。第二,損害債權罪的犯罪主體。本罪的犯罪主體是具有特殊身份或義務的特殊主體,也即負有履行債務的義務的債務人。債權人、債務人之外的第三人,在債的關系中既不承擔義務,又與債務的履行與否沒有利害關系,一般而言不會成為本罪的主體。但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也會是本罪的主體。第三,損害債權罪的主觀方面。損害債權罪的主觀方面是具有犯罪的故意,過失的行為不能構成本罪。本罪是行為人以損害債權為目的的直接故意犯罪,沒有損害債權的目的的,不能構成本罪。第四,損害債權罪的客觀方面??梢苑譃閮蓚€方面,一是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二是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
從犯罪構成的角度來說,本罪屬于結果犯,即行為人不但要實施一定的損害債權的行為,而且還要產生使債權受到損害的結果,才能構成犯罪。但是這種結果,并不一定如同物權被侵犯那樣,表現(xiàn)為明確的財產損失數(shù)額。因為債的不履行,給債權人所造成的損失,有的可以量化,有的則難以量化。如用在討債上的人力、物力就難以準確地量化為一定的財產數(shù)額。
(作者單位:中共三門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