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錦芬
摘要散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占著很大的比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抓住散文的基本特點,充分發(fā)揮其文體的獨特優(yōu)勢,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在散文的閱讀、欣賞和寫作等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散文教學文體特征有效性教學培養(yǎng)能力
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并列的四大文學體裁之一,散文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表現手法靈活多樣,語言優(yōu)美凝練,所以,學習散文,提高學生散文的閱讀、欣賞能力和寫作能力,對于培養(yǎng)學生其他各種體裁作品的閱讀能力是大有幫助的。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散文教學的一些體會。
1 抓住結構線索教學,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
散文取材自由廣泛、表現手法不拘一格、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形式上貌似很“散”,而實際上,每一篇散文都有其內在線索來作為組織材料的中心,散文憑借線索的作用,把看似“零散”的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在教學中若能引導學生找到線索,就能理清文章脈絡,把握作者精美的構思,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一會兒寫在小徑上漫步,一會兒欣賞月下荷塘、塘上月色,一會兒卻突然回憶江南采蓮盛事,材料似乎很“散”,但是,只要抓住篇首“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條感情線索,整篇文章的思路就清晰明朗起來,我們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作品精美的構思:為了排遣內心的“不寧靜”,“我”獨自一人漫步荷塘,欣賞荷塘月色,那曲折幽僻的小路、微微的晚風、隱約的清香、薄薄的青霧、稀疏的垂柳、空朦的遠山……在月下、荷塘畔,作者似乎陶醉于美景之中,感受到“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淡淡喜悅,但是,我們從作者“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的內心獨白,面對“蟬聲”、“蛙鳴”而發(fā)出的“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慨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內心“剪不斷、理還亂”的淡淡哀愁……這一切始終貫穿著文首“心里頗不寧靜”這條感情線索。
因此,在教學中應努力幫助學生把握散文的結構線索,從而理解作者寫作意旨和寫作技巧,以提高學生閱讀、鑒賞散文的能力。
2 挖掘散文意境,培養(yǎng)審美情趣
意境是客觀景物經過藝術家思想感情的熔鑄,憑借藝術家的技巧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能調動讀者豐富的想象力,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因此,在散文教學中要根據意境本身的構成特點,挖掘散文的意境,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
首先,意境中所具有生動的形象是引起人們美感體驗的原因。劉熙載在《藝概》中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過曰春往冬來耳,有何意味?”文中所說的“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表情達意以喚起人的美感。因此,在散文教學時應緊緊抓住那些集中了現實美的精髓,富有詩意的能引起人的美感的生動形象分析散文的意境。
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在“月下荷塘”中,作者抓住“月光籠罩”這一特點,描繪荷塘:朦朧的月光下,葉子如“亭亭的舞女的裙”,白花如“明珠”如“星星”,“裊娜”而“羞澀”地“點綴”其間,微風過處,荷葉顫動如“一道凝碧的波痕”這素雅的荷花以及搖曳多姿的荷葉便構成一幅形象生動的綠葉白花圖。而在“塘上月色”中,作者是這樣描繪的:月光“如水”,塘上薄霧迷蒙,浮云輕淡,樹影斑駁,給人以空靈虛幻的夢境之感。
其次,意境中寄寓了作者的情感。意境中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形象成為作者的情感化身,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賞析作品呈給我們的外在形象,更要引導學生把握作家在形象中寄寓的內在情感。
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一文,作者寄情于景,描繪了一個建于山上,在煙霧迷朦中,猶如聳入天際的空中樓閣。外在的自然山水與作家內在的自然情感相互滲透交融,在一草、一木、一屋、一鳥的描繪中展示在我們眼前的不僅是(下轉第185頁)(上接第139頁)一個真實的存在,透過這空靈超脫,優(yōu)雅恬淡的意境更感受到作家對人生、對宇宙的深刻思考。本文不僅使學生從中得到美感享受,還豐富了學生的審美情感的體驗。
第三,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藝術技巧。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一文,抓住最能表現傷秋情懷的意象:牽?;?、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聲與秋風秋雨,借助這些形象流露出作者深遠的憂思和孤獨的冷落感,渲染了“清靜、悲涼”的意境。充分表現了作家嫻熟的表現技巧。文中的形象都是冷色調的:牽?;ㄊ情L在“破壁腰中”;“槐樹的落蕊”“鋪得滿地”,秋蟬的鳴聲“殘”而且“衰弱”,“秋雨”伴著“涼風”而來……寥寥數筆就將故都的秋景勾勒出來,充滿詩情畫意,將讀者帶進“清、靜、悲涼”的意境中,“物”、“我”之間完美交融統(tǒng)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對于學生,不僅可以陶情悅性,也可學習到作家精妙的藝術表現手法。
第四,意境的含蓄能喚起欣賞者的想象,讓我們在有限的文字里感悟無限的時空,極目億萬里,思緒千百年。
李可染曾說:“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藝術是相通的,我們也可以說:意境是散文的靈魂。我們在教學時應積極引導學生游歷散文的意境,從更高角度剖析作品,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審美能力,集腋成裘,由感性認識逐漸上升為理性認識,最終達到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和寫作水平的目的。
3 揣摩重點詞語,培養(yǎng)鑒賞能力
散文的語言優(yōu)美、凝煉,只有細心體悟、揣摩,才能真正理解作家遣詞造句、錘煉語言的苦心,從而提高語言鑒賞的能力。如《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作者借“瀉”字,準確地寫出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又絕無聲響的幽靜。散文教學中,引導學生仔細品味作品語言,既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和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又能提高學生閱讀、欣賞散文的能力和寫作的能力。
4 加強誦讀訓練,培養(yǎng)表達能力
“誦讀”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反復朗讀文本,這也是文學作品音聲化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從本質上講,它也屬于一種閱讀方法。朗讀需要嘴巴、耳朵、眼睛、大腦等各種器官協(xié)調并用,因而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散文語言優(yōu)美,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是訓練學生誦讀能力的很好的材料。多讀、熟讀文質兼?zhèn)涞淖髌?,可以加深作品內容的理解,受到情感和藝術熏陶,經常朗讀,可以加強記憶、豐富詞匯,學習各種句式的正確運用,從而提高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
筆者在教學中重視用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如: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學生齊讀、指名朗讀等。在訓練中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選擇恰當的形式,使學生做到正確地、流利地、理解地、有表情地朗讀。當然,散文教學的方法還遠不止這些,作為語文教師,應緊抓散文的特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課堂教學手段,實施有效性教學,達到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