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銀山
〔關鍵詞〕 政治教學;提問;方式;步驟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2—0086—01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有效的提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而提問的方式與步驟則直接關系到提問的有效性。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政治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方式與步驟。
一、政治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方式
1.鋪墊式。在政治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提問,引導他們沿著已知去探尋答案。如,在“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一課導入時,首先,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都去過商店購買過商品。請大家說說不同商品價格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學生答道:“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不同商品價格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一樣?!比缓?,我又問:“同一商品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區(qū),價格也是不一樣的,請同學們舉例說明。”學生答道:“冬天的青菜與春天的青菜價格不一樣,中秋節(jié)前后的月餅價格也不一樣。”最后,我在肯定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了總結:這些商品的價格從表面上來看是人為制定的,但實際上,其背后隱藏著一個客觀經濟規(guī)律。那么,這一經濟規(guī)律是什么呢?這就是老師今天要講的“價值規(guī)律”。這種提問方式既鞏固了學生已學知識,又降低了新知學習的難度,同時還使學生的思維有了明確的方向。
2.指向式。所謂指向式的提問方式,是指教師的提問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或者說問題的答案已經很明確,但缺少求證的過程。如,在教學有關“整體和部分”哲學原理及其方法論的內容時,首先,我請一位善于表演的學生講述了“盲人摸象”和“田忌賽馬”的故事。然后,進行提問:這兩個故事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哲理?最后,引導學生思考該如何處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這避免了學生思維的無序性。
3. 對比式。這種方式是指將相互聯(lián)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對比而進行的提問,旨在使學生認識事物的相同點或不同點。如,在講解“我國法律只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所有權,不保護非法財產所有權”這一內容時,首先,我結合教材內容提出了合法財產指什么這一概念性問題。然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又提出了兩個問題:非法財產指什么?合法財產與非法財產的區(qū)別是什么?因教材中未明確提及這些內容,學生回答不出來,我便引導他們閱讀教材中“合法財產”的定義,并模仿其表述方式說明“非法財產”指什么。學生邊讀邊想,很快回答道:“非法財產取得的方式、方法和內容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最后,引導學生對比合法財產與非法財產的區(qū)別。這樣做,學生不僅學到了教材上的知識,而且還掌握了新知。
二、政治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步驟
1.提問。在政治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考慮提什么樣的問題,還要考慮為什么提這樣的問題。問題的設計可以從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比較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幾個方面入手。
2.候答。其一,教師發(fā)問后,要給學生思考和組織答案的時間,候答時間不宜過短。候答時間是指教師發(fā)問后,學生準備回答的時間。若候答時間過于短暫,學生往往會草草作答,難以正確回答問題,這會降低發(fā)問的效果。候答時間一般以3秒~4秒為宜。其二,不重述問題。若教師重述問題,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聽講不認真,總是希望教師再說一遍的不良習慣。
3.叫答。叫答一般可分為普遍叫答和重點叫答。教師應根據(jù)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對象回答問題。通常而言,叫答范圍越廣,絕大多數(shù)學生則會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內容上,這樣教學效果越好。
4.反饋。反饋是指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當學生提出正確答案時,教師要及時進行表揚;當學生回答正確但表現(xiàn)得猶豫不決時,教師要予以肯定和鼓勵;當學生回答部分正確時,教師要先肯定其回答正確的部分,而后再向他們提供完整回答的線索。
5.探問和總結。探問即在學生回答正確后,教師提出另一相關的問題,以誘導學生透過先前的答案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學生回答的內容,既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教師在總結時,可以只歸納正確的、可接受的內容,而錯誤的內容則略去不提。
??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