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嗣興
10月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fā)布新的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和《財政監(jiān)測報告》,將2012年和2013年的全球經濟增長率進一步下調至3.3%和3.6%,比今年7月期的預測分別降低了0.2個和0.3個百分點。同時,IMF也將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從7月預測的8.0%和8.5%分別下調至7.8%和8.2%。報告還警告稱,目前全球增長率降至2%以下的概率已上升至1/6。顯示全球經濟增長疲弱,下行風險加大。
無獨有偶。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和英國《金融時報》近日聯合發(fā)布的“全球經濟復蘇追蹤指標”(TIGER指標)也顯示,盡管全球央行做出了擴大需求的最大努力,但全球經濟“岌岌可?!保媾R又一次陷入全球衰退的威脅。
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在發(fā)達經濟體,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率過低,失業(yè)狀況難以得到有效改善;在新興市場經濟體,則表現為一度強勁的增長開始放緩,盡管目前并未顯露出經濟會“硬著陸”的跡象。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顧問兼研究部主任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10月9日在世界銀行東京秋季年會上對記者所言:“如果歐債危機進一步升級,或者美國未能避免財政懸崖,都可能讓世界經濟陷入衰退?!泵绹洕蜌W元區(qū)經濟是世界經濟中的重要兩極。如果美國經濟復蘇乏力,歐債危機遲遲難以消除甚至升級,則世界經濟的總體態(tài)勢難以向好。
根據IMF的最新預測,發(fā)達經濟體2012年和2013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3%和1.5%,比7月預測低了0.1個和0.3個百分點,產出預計仍將疲弱。其中,美國為2.2%和2.1%,歐元區(qū)為-0.4%和0.2%。從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美國經濟復蘇乏力的情況較為明顯,貨幣的寬松難解諸多結構性的問題,就業(yè)市場的復蘇也難以一帆風順。華爾街預計,在截至9月底的這個季度里,美國企業(yè)的利潤會有下滑。美國聯邦快遞和聯合包裹公司往往被視為世界經濟的晴雨表,而這兩家公司在前些時候發(fā)布的財務報告中,均降低了各自的全年盈利預期,理由是全球貿易增長放緩。而歐元區(qū)之歐債危機為時已久,前景依然不明。一些歐元區(qū)國家長期的高福利政策以及巨額開支,使財政赤字、公共負債難堪重負,這些問題與金融危機交織在一起,使得歐債危機積重難返。歐債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其實質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問題,也和政治困局密切相關。10月8日,歐洲永久性救助機制歐洲穩(wěn)定機制(ESM)正式啟動,這是灰暗中的一個亮光,對于生來就存在缺陷的歐元區(qū)經濟而言,尤其是對于化解歐債危機不無裨益。但是,光靠這個救助機制,無法在根本上消弭危機。歐元區(qū)經濟的脫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很多發(fā)達經濟體,流動性注入在維護金融穩(wěn)定以及提高產出和就業(yè)率方面有著積極影響,但這一影響可能在不斷減弱。很多國家都已開始削減赤字,但減赤往往會伴隨著低增長或衰退。在尋找未來經濟增長的道路上,決策者將扮演空前重要的角色。但與2009年不同的是,如今他們面臨的政策選項和空間都已今非昔比,決策面臨著重大挑戰(zhàn)。顯然,美國經濟如何能夠實現突圍,歐債危機如何走出困局,仍舊充滿了變數。
全球經濟未來的前景讓人憂慮,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全球經濟的不利變化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命運緊密相連,全球經濟不景氣,充滿不確定性,這對中國經濟來說,絕非好消息,至少會給中國經濟所期待的穩(wěn)定外需目標的實現增加難度。同樣的道理,中國經濟不僅關乎自身,而且也關乎世界經濟。中國經濟下行,世界經濟就會面臨壓力,倘若中國經濟強勁,對于全球經濟走出困局就會大有助益。中國經濟需要在全球經濟衰退中尋求突圍,穩(wěn)增長的意義也就更為突顯。
中國經濟此前在兩位數增長時期,經常伴隨著經濟過熱,國內政策主動導向增長放緩,以控制通貨膨脹。由此可見,中國在今年上半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GDP)7.8%的增長,其實并不是一個非常差的數值。在外部經濟形勢不景氣的大環(huán)境下,為了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經濟穩(wěn)增長的措施,目前經濟已逐步趨穩(wěn)。中國海關統(tǒng)計數字顯示,9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9.9%,幾乎是一些機構預測的5%增長率的兩倍,而且遠遠高于8月份2.7%的年增長率。9月份進口同比增長2.4%,9月份的貿易順差達到277億美元,高于此前的預期207億美元和8月份的267億美元。出口數據比預料的要好得多,這顯示海外市場已經開始恢復。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略有好轉,9月份同比增長5.5%,高于8月份3%的增長率,但與2011年11.6%的年增長率相比還不到其1/2。最引人注目的亮點是對東盟新興經濟體的出口,9月份對這些國家的出口同比增長25.5%,達到183億美元,遠遠高于8月份10.3%的增長率。貿易恢復增長,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下行的勢頭已經得到了遏制,這對四季度進一步復蘇并出現良好的業(yè)績前景來說是個好兆頭。10月13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漲1.9%,低于8月份的2.0%,9月份全國工業(yè)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3.6%。通貨膨脹緩解,增加了中國刺激經濟的空間。10月13日公布的央行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中國廣義貨幣供應是M2同比增長14.8%,漲幅高于8月底的13.5%,也高于央行設定的全年漲幅14%的目標。M2數據表明,貨幣政策環(huán)境略有放松,有助于拉動中國經濟的增長。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是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9月的制造業(yè)PMI為49.8%,比上月回升0.6個百分點,這是5月以來首次回升。前三季度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1024萬人,完成了全年目標的114%。糧食生產實現了九年連增。中國經濟增速基本趨于穩(wěn)定,并且會繼續(xù)出現積極變化。綜合分析,可以預見,中國經濟會在四季度有一個溫和的增長,最終實現全年目標應當是有把握的,明年中國經濟出現反彈性的增長也是可能的。
當下的全球經濟由于危機衰退的影響,有一種只看眼前的短視傾向,即只看重如何應對危機,而忽視了更長遠的持續(xù)發(fā)展,忽視了“穩(wěn)增長”與2009年“保增長”的根本區(qū)別。其實,應對眼前危機必須同時兼顧長遠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考慮今后中期甚至遠期的發(fā)展,這一點對于新興經濟體猶為重要,否則新興經濟體這數十年創(chuàng)造的財富會在此輪經濟周期中消耗殆盡。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穩(wěn)增長的要義,是要有短期措施與長期計劃的有機結合。在加大投資力度刺激經濟的同時,更要通過結構性減稅等財政措施,以及啟動一系列改革,為經濟減壓,為轉型助力。
當下的歐美經濟放緩之時,對于中國而言,應說是可供轉型的時機。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失速的原因主要是結構性因素和外部循環(huán)等兩個方面。中國需盡快將經濟政策重點從投資轉向需求,將生產從制造轉向服務,否則,持續(xù)增長將愈發(fā)艱難。然而,要真正完成這一轉型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十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據此可見,穩(wěn)增長絕非權宜之計,絕非短期任務。
關于今后的世界經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在10月11日世行2012秋季年會期間表示,預計復蘇并不會非常強勁,但復蘇還會繼續(xù)。她認為拖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因素是不確定性。歐元區(qū),那里是危機的“震中”,需要緊迫的行動。同時,美國面臨著財政懸崖,越到年底,這一問題就越嚴重。新興市場也需要特別關注脆弱性問題,包括外部和內部的脆弱性。特別是低收入國家則容易受到糧食價格的影響,更多人可能重新陷入貧困?!霸谒羞@些領域,都需要采取行動,結束今天這種不確定性?!庇纱丝梢?,不僅中國需要在衰退風險中穩(wěn)增長,新興市場國家需要,而且發(fā)達國家也需要在衰退風險中穩(wěn)增長,甚至是更為需要。也只有在衰退風險中穩(wěn)增長,才是世界各國應對危機、走出衰退風險的重要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