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可見,作為德育課堂教學主陣地的社會課,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有效提高人文素質意義重大。
一、善于捕捉課堂信息,巧用教學藝術,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課堂的教學,雖然經過教學的預設,但由于學情的差異及課堂思維的發(fā)展,在生成知識過程中教學信息瞬息萬變。及時發(fā)現并捕捉課堂上學生的心理變化,是教師開展德育教育的最佳契機。
1.在糾錯中樹立愛國主義情感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學在學情不斷變化中延伸,而這種變化有些可能在教學設計時不曾預設到的突發(fā)思維,也往往最能反映學生當時真實的想法。由于學生閱歷尚淺,對一些社會現象的認識還不夠透徹,產生困惑是難免的。但如果這種困惑沒有得到及時引導,在他成長的道路上會時刻影響并左右他的言行,進而上升為他們的認識論,這是非常有害的。我們在教學時,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思想和理念的引導者,面對課堂教學中產生的負面思想,此時適時的引導和點撥可起到極好的作用。例如:在講解“抗日戰(zhàn)爭”這一部分知識時,我讓學生思考:當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時,中國軍民為什么要同仇敵愾共同抗日?在全班正對這一史實的教學非常投入之時,后排傳來一個極低但與課堂及不相稱的聲音:我看當亡國奴也挺好。聲音雖小,但影響力卻較大,課堂的安靜、嚴肅的氛圍馬上發(fā)生轉變,后排開始躁動不安起來,很顯然該生的這一舉動產生了作用。當課堂出現這一狀況時,學生一方面看是無知和幼稚,但更多的是一次課堂的挑釁,部分學生就等著看教師如何收拾這一殘局了,而此時的課堂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佳機會:如果問題解決得好,不僅是對該生本人上了一堂記憶深刻的愛國主義課,也是對全班的一次愛國思想教育;同時借助這課堂的教育,也可以提升教師的威望,對以后更好開展課堂教學具有深遠的影響。但作為教育工作者,同時也應該認識到,教育方法得當與否,所起的作用效果也是有很大的差異,它決定了學生能否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觀點。當課堂的教學暫告一段落時,我沒有回避學生的問題,而是主動挑明問題,把這一問題拋回去:你為什么會有這一想法,理由是什么?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為了祖國的獨立,甘愿拋頭顱灑熱血,又是為了什么?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國,遭遇了列強的入侵,國人的結局又是什么?當一個個問題在學生的討論中解決時,教師的思想引領目的也實現了。雖然正常教學受到了短暫的影響,但隨著課堂的進一步深入,學生內心的爭斗加多,對已有觀點的糾錯效果會更好,這樣的一堂課會讓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回憶一輩子。有時可能由于教師的執(zhí)著和認真,會讓個別學生覺得難堪,但只要教師善于注意課堂上的及時引導和技巧,堅守職責當好學生思想的引路人,學生會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
2.在對比中滲透集體主義思想
教師的職責是 “傳道授業(yè)解惑”。課堂上知識通過教與學實現了傳遞,但作為情感主體的學生,在知識的接力賽中,并不意味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隨著課堂發(fā)生轉變。師生思想、情感的互動,只有通過心靈的碰撞才能擦出火花,才能讓美好的情感綻放出異彩。在一次社會月考之后,有一天安靜的課堂變得熱鬧起來:原來是一位同學一忽兒拍打這位同學,一忽兒又在另一位同學背上寫字,一忽兒又把別人的書搶來自己看,惹得周圍同學無法安心聽課,很明顯這位同學是故意搗蛋的。此時的我雖然也很生氣,但教育經驗告訴我,這位同學他就是想讓大家都不要上課,他這樣做無非就是課前遇到挫折想及時發(fā)泄而已。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不能由著學生胡鬧,怎樣調控課堂紀律,其實也體現了教師課堂的主導性。于是我停了下來,并沒有指責這位同學,而是問了同學一個問題:你們知道這次月考你們班級社會成績的情況嗎?我掃視了整個教室,停頓片刻,打住了。此時我發(fā)現同學議論紛紛,連剛剛吵鬧的同學也被我吸引參與到這個話題討論來了。于是我說:“從72分算(80分滿分),我們班名列前矛,從64分算我們也有很大進步。”我發(fā)現很多同學面露驚喜但又略顯疑惑。也難怪:一個月前,當我接手這個班級時,情況非常糟糕。于是我說:“你們感覺很奇怪,是嗎?”(發(fā)現有人點頭?。澳銈冋f為什么?”此時聽到有人說:老師你教得好。我把話鋒一轉:“其實你們才是這一成績的創(chuàng)造者!”聽到表揚,學生顯得很興奮。我繼續(xù)話題:“你們覺得課堂上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安靜下來的課堂馬上又重新活躍起來,議論再次響起。“難道你們沒有發(fā)現現在的課堂安靜許多,你們也能認真聽課了?”很多學生一愣,但緊接著紛紛點頭。我想教育的契機已經來臨。于是從安靜的課堂有利于學生認真思考、接收新知識、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等大道理說了一遍。我發(fā)現學生聽得很認真,也很嚴肅,包括剛才吵鬧的那位同學。此時我話鋒再次一轉:既然安靜的課堂是提高課堂學習的保證,那么,我們的同學又該為班級做點什么呢?我發(fā)現部分同學開始將頭轉視吵鬧的同學,而那位同學也低下了頭,一臉羞愧。事后我個別找他談話時,他說:“老師,我明白我今天的行為很失態(tài),下次我再也不會打攪大家也傷害自己了。”平等地交流,用心地溝通,心靈的疏導,無須激烈的語言指責,只有真誠的鼓勵和幫助,集體的凝聚力才會不斷凸顯,在溫暖中成長的學生才會飛得更高,而我們的教育事業(yè)也將走得更遠。
二、及時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激勵學生自我評價,塑造美好的心靈
1.激發(fā)學生思想的碰撞,讓美好的情感扎根
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需要教師課前的精心設計和課堂情景的創(chuàng)造,需要學生情緒的及時調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才能跟隨課堂知識得以內化。當講解到七下“流行與經典”時,恰好看到一位同學在看一張卡片,我不動聲色地走過去。眼前賀卡引起了我的注意:整個畫面充滿陰森和恐怖,賀詞寫著:“愿你天天見到它?!庇谑俏覄?chuàng)設了一個探究情境:這張卡片讓你聯(lián)想到什么?你有什么感悟?評一評這種“流行”與經典理念是否相符合?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反響也空前,有人結合萬圣節(jié)對“洋文化”進行辯證地剖析,指出當前流行的崇洋媚外與經典不符;有人從道德層面對送卡人的心理進行剖析,指出這并不是祝福,而是一場惡作劇,送卡人用心良苦,希望別人天天做噩夢,這不是經典文化的表現;還有人從美學角度評價這一賀卡,指出美應與時代的主題相扣,而不是展示血腥和恐怖來嘩眾取寵,這沒有生命力。多種觀點和客觀的評價,矛頭直接對準這張賀卡。賀卡文化的“經典”教育,沖擊著學生對流行的正確認識,輿論力量的明確導向成了引領學生心與心對話的指路明燈。
2.巧借學生的評價,讓責任意識在課堂中延伸
任何課堂的教學,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接受、內化才能轉化為學生的自我知識,德育教育也不例外。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在師生間進行心靈的對話。由于教師與學生的身份地位的不平等、成長環(huán)境的差異、生活閱歷不同,往往師生的溝通存在著代溝。但學生之間年齡相近,社會閱歷類似,對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角度基本接近,彼此間的評價和指正,更容易產生心靈的共鳴。課堂教學發(fā)現,許多課堂表現不夠理想的同學,往往更在意自己在其他同學心中的地位評價,而集體的約束和評價,也更能使學生客觀公正地審視自己的缺點。因此,課堂上一定要發(fā)揮學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講近代西方的二次科技革命時,發(fā)現有同學在睡覺。于是我及時創(chuàng)設問題:兩次科技革命與大國崛起有何關系?二戰(zhàn)日本經濟迅速恢復的內在動力是什么?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又依賴什么?結合我們班級的現狀談談中國大國崛起的希望。課堂上的暢所欲言,不僅理解了科技對國家復興的偉大意義,同時還借助課堂,對我班的不愛學習的部分同學進行了評價。有的學生情緒激動,甚至把學生中部分不愛學習的同學行為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行對比,上升到一個時代的高度:不好好學習也是不愛國的表現,因為今天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由于這部分人的不努力,必然拖累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將受到影響,也就間接幫助了發(fā)達國家拉開與中國的差距。評判有理有據,客觀而不留情面,說得有這一表現的同學無地自容。這一堂課的教育,就像一個倡議,在此后的一段時間里,好學之風、競爭之風在全班流行開來。一個良好的班風在這堂課中深入,學生的自我評點教育了每一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