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龍
【摘要】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說,給同樣的人不同的待遇,給不同的人同樣的待遇都是不公平的. 關注學生個性差異和不同學習要求的教學策略體現(xiàn)的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 為了實現(xiàn)教育公平,教師要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技能和教學策略,為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而努力改變自己的課堂. 本文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以期能為進一步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教學質量提供教學參考經(jīng)驗.
【關鍵詞】 個性差異;角色;評價;方法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實現(xiàn)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不同的發(fā)展.在新課程不斷推進的今天,教師要關注學生個性差異和不同學習要求,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和諧發(fā)展.
一、教師做好角色轉變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承認差異、尊重差異,關注差異、正視差異,只有這樣我們在教學中才能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活動,從不同學生學習發(fā)展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滿足他們的學習要求.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轉變自己的角色,以平等的身份面對每一名學生. 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體驗性、探究性都得到提升.
二、教師做好學困生的心里疏導
轉化學困生是每一位小學數(shù)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法使每一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來,尤其是那些學困生. 由于學困生一般是在家長和老師的指責、埋怨,同伴同學的嘲笑、排斥、背著沉重的思想包袱下接受學習的. 由于學困生長期處于被遺忘、被摒棄的角落,自卑心理嚴重. 為增加他們的自信心,教師課內要多關照,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困生參與,讓學困生能“跳一跳摘果子”. 課外的時候多了解學生疑惑,有針對性的輔導,幫助他們順利完成預習和作業(yè). 班內組建“學習咨詢輔導站”(由學習委員任組長,志愿幫助別人的數(shù)學尖子生做組員,以挑戰(zhàn)同學們的疑難問題為目標),幫助學困生排憂解難. 教師的關注,朋友的關心使他們減輕了學習的壓力,自卑感也就消除了,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占據(jù)了主導地位,自然就產(chǎn)生了奮起直追的愿望.
三、教師要改革評價手段
評價的目的是督促學生認真學習,衡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小學生學習行為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評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 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激發(fā)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不能只用分數(shù)的高低定位每名學生學習的好壞. 教師要建立成長記錄袋(成長記錄袋記錄著學生成長足跡,它能真正反映一名學生的成長過程、進步的幅度),采用發(fā)展的眼光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優(yōu)者更優(yōu),差者進步. 因此,在數(shù)學成績評價中,應該淡化考試分數(shù),允許學困生申請多次考核,直到成績自己滿意為止. 這種 “低起點、小步子、多鼓勵”的策略,尤其是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采用這種評價方式能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 真正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四、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
課堂上,保證每名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保證每一名學生都發(fā)揮出學習的主體作用,這是選擇教學方法的前提. 這樣的課堂,才能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1. 和諧教學法
和諧課堂有助于真正實現(xiàn)學生有效的學習,它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為核心理念. 教師對學生疼愛而不嬌慣,尊重而不縱容. 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親切和善的教態(tài)、生動幽默的語言、贊許的目光、神情,哪怕僅僅一個手勢都會給學生以安全感. 讓他們敢說話、敢表現(xiàn). 這樣和諧溫馨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 久而久之便潛移默化地內化成學生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并逐漸內化為自己的品質.
2. 分層次教學法
分層次教學是依據(jù)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承認學生差異,改變傳統(tǒng)一刀切的教學模式,真正落實因材施教. 分層指導、分層評價、分層作業(yè)等做法實現(xiàn)不同的教學目的. 分層次教學,有利于孩子個性的張揚;分層次教學,有利于孩子內在潛能的發(fā)揮;分層次教學,有利于培優(yōu)補差. 在課堂上,優(yōu)秀的學生做的快,所以要加大習題量,困難的學生可以在教師和同伴的點撥下完成學習任務. 根據(jù)平時學生上課的課堂反映和作業(yè)完成情況,將全班同學分為不同層次,分層布置作業(yè). 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的任務. 對學困生只求準確度,不求數(shù)量多,從數(shù)量上照顧. 從難易程度上來看,要求尖子生完成的題,學困生只需作基礎題,對難度大的題目可以不做. 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3. 探究教學法
《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 ”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上,目的是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知識. 讓課堂成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 獨立探究,能使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品質,從而增強學生自主意識;小組合作探究能集思廣益,開拓思路,使得出的結論更清晰、更準確、更具有普遍性. 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做好分組,保證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有問題需要解決,每次探究都有“意外的收獲”. 關注個性差異,改變教師以往“一刀切”的教學思想,是適應新課標、新教材的需要,是實現(xiàn)“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目標的需要. 在教學中我們廣大一線教師應不斷探索并將其形成一定的特色,貫穿自身的教學生涯.
【參考文獻】
[1]冷國榮. 小學數(shù)學差異教學五法.上海教育科研. 2010.8.
[2]姚穎,楊楨貞. 美國中小學“差異教學”發(fā)展狀況研究概述.外國中小學教育. 2010.9.
[3]胡曉勝,賈一竹. 差異教學及其實施策略的思考. 職教探索與研究. 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