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群貴
初聞馬塘小學有個“青研組”是在2008年縣“黃海潮”教研活動中聽曹愛東校長的介紹。
當時,我還在鄉(xiāng)下一所農(nóng)村小學工作,熟知馬塘小學享有“蘇中小教一枝花”美譽,其教育科研已然成為了他們的品牌與特色?,F(xiàn)如今,他們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又有個新的“點子”,即在征得大家意見的基礎上,利用每周三晚上的業(yè)余時間,將一批年輕有為的年輕人召集起來,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敦促大家彼此間相互訴說教育情懷,暢談教育理想,規(guī)劃教育人生。這對于年輕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來說,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耙俏夷軌蛉谌氲竭@樣的集體中去,那該多好啊!”當時的我,渴望并向往著……
2009年9月,一份機緣,我的夢想得以如愿以償。本以為加入青年教師研究小組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可學校另外交給我一項任務,安排我去連云港灌南六塘小學支教。正當為自己今后不能親身參加青研組活動而感到可惜時,劉劍華主任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拍拍我的肩膀說:“小伙子,不錯的。在那邊好好干,我們青研組的每一位成員以你為榮!況且這學期活動內(nèi)容安排有‘網(wǎng)絡沙龍,到時你可要準時并積極參與研討哦!”我記下了領導們的囑托,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作為教育生涯當中的一段經(jīng)歷,我用文字記錄下支教歲月的點點滴滴:“又到相約周三時”,我在異鄉(xiāng)惦記著他們……
2010年8月,我圓滿地完成學校交給我的支教任務,回到學校,融入集體,有種游子歸來的親切與溫馨。怎么也忘不了,第一次參加活動的情形,記得當晚的活動主題是“論文診斷”,將自認為寫得最為出色的文章“奉獻”出來,屏幕投影給大家“鑒賞”,其內(nèi)容包括標題的擬定、結構的統(tǒng)整、主旨的提煉、理論的引述、事例的選擇、語言的修飾等等,一篇篇具有一定質(zhì)量水準的文章就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思辨中悄然誕生。那次,我也大方地將近期完成的課改文章《反思教學:實施有效教學的必經(jīng)路》拿出給大家“會診”,沈校長給予了不錯的評價,曹校長也一直陪我們研討到晚上10點多鐘。就這樣,在大家的悉心幫助和認真指導下,我的那篇文章在2010年的“師陶杯”論文評比中榮獲二等獎,后來又發(fā)表于《名師之路》2011年第七期上。
試想有這么一群愛鉆研、肯吃苦的馬小人作為學校發(fā)展的保障和未來的接班人,去實現(xiàn)3個100%(100%的教師參與教育科研,100%的教師發(fā)表文章,100%的教師有論文獲獎)自然不在話下,其“馬小現(xiàn)象”成因之謎也就不談而知了。是的,我很幸運,幸運地加入以“科研興校,科研興師”著稱的“馬家軍”,幸運地參加了這支充滿朝氣與活力的青年教師研修團隊。每周“相約周三”活動的正常開展,把我們這群年輕人的心凝聚到了一起:諸多的活動形式,給我們帶來了七彩教育的視覺沖擊,讓我們享受到作為教育人的快樂與自豪;活動時的點滴花絮,給我們的寫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寫作思路與靈感也從那彈指敲打鍵盤的瞬間,源源不斷地閃現(xiàn)流瀉出來;主題活動的拉練,讓我們這群年輕人變得更為沉穩(wěn),更為睿智,更彰顯出青春的活力與朝氣。為此,我們的教育生涯變得充實而富有意義,我們彼此之間的情誼也更為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