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鸞鸞
我的幼兒園和小學生活都是在馬塘小學度過的,那時學校給我的感覺就是校園活動多,今天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彈彈唱唱,明天老師又和孩子們一起說說演演。
當時的我在班上混了個一官半職,所以經(jīng)常為老師跑腿,穿梭于各個辦公室和教工宿舍之間。我非常享受這種跑腿的快樂時光,因為每每到辦公室或者老師們的宿舍,都會有不少收獲。有時我會聽到老師們吹拉彈唱,有時看到練書法的老師揮毫潑墨,也有時會聽到老師們圍繞一個問題進行熱烈的討論,那種討論可能因為激烈而面紅耳赤,也可能因為心靈相通而相視一笑。
我覺得當老師原來是一件這么快樂的事情,所以也選擇了做老師。師范畢業(yè)后,我回到了母校,當了一名語文老師。
當了老師之后才知道,當年學校有一個青年教師社團——紅燭社。學生時代看到的很多老師的活動其實都是紅燭社團的活動。當時紅燭社的很多成員如今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了一番成就。
工作后不久學校成立了青研組,把我們一批年輕的教師組織了起來。每周三的晚上,我們在家里吃完了晚飯,便會在學校相聚。
不知不覺,青研組的活動已經(jīng)持續(xù)了好幾年了,這幾年的活動內(nèi)容豐富多彩,粉筆字鋼筆字比賽、串門沙龍、網(wǎng)上博客、佳片有約、作品鑒賞……一次次的活動,一次次的相聚,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成長了。
活動中的我,經(jīng)常在青研組成員的身上看到以前學生時代馬塘小學青年教師的影子,如今的我們也像當年的他們一樣有朝氣有活力。
但,也有不同。不同的是,當年的我看到的只是老師們臺前的風光,卻從未見到他們風光背后的付出。參加了青研組,我漸漸明白,任何一個青年教師的成長,都離不開很多方面的努力。這里面有學校領(lǐng)導(dǎo)對于每次活動的精心策劃,更有自身對參加每次活動之前的精心準備和活動之后的及時反思。
可以想象,當年紅燭社的老師們在沒有電腦,沒有很多硬件設(shè)備的情況下,在一個個漫長的夜晚將自己的反思、學習心得總結(jié)成隨筆、論文,一字一句地修改,一字一句地謄寫,那種艱辛,那種毅力是我們現(xiàn)在無法體會的。
所以,加入青研組以來,我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機會,幾年下來,取得了一些成績。我會寫論文、隨筆了,好幾篇文章在教育教學雜志上發(fā)表了;我的班主任工作漸漸有了起色,班級管理漸漸得心應(yīng)手了,被評為了南通市優(yōu)秀班主任,如東縣十佳輔導(dǎo)員;我的教學水平提高了,課堂越來越有效率,被評為南通市教壇新秀、如東縣骨干教師……
昨天的紅燭社,今天的青研組,明天還會有什么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的是,不管名字叫什么,她都為馬塘小學輸送著一批又一批的優(yōu)秀青年教師,她都會將馬塘小學的這種傳統(tǒng)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盡管幾年下來,我們的年紀早已超過了當時建立青研組時要求的30周歲,但不管年齡是多少,在這樣一個集體中,我們都有一顆永遠進取、永遠奮發(fā)的心,有了這顆心,我們就永遠有活力,有朝氣。
作為馬塘小學的學生,作為馬塘小學培養(yǎng)的青年教師,我覺得我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我還會在這個集體中繼續(xù)走下去,因為努力是永遠沒有盡頭的,我們永遠攜手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