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來,第一次接觸蘇霍姆林斯基,是在讀師范正準備實習的時候。
要上講臺了,可是還沒有從學生的角色中轉換過來,面對三尺講臺,除了激動與憧憬,更多的是忐忑與不安。老師說,讀一讀《給教師的建議》吧,你想知道的,書里都有。
那是一個初夏的午后,漫步在圖書館前的林蔭小道,我迫不及待地打開書本。如何學習新教材,怎樣聽課,粗略瀏覽下來,感覺頗為實用。只是那時的我,既沒有理論的支撐,也沒有實踐的根基,再高明的見解也無法引起我內(nèi)心的共鳴。囫圇吞棗地選讀了幾篇,便扔下書本,一頭扎入了忙碌的實習工作,結束了與蘇霍姆林斯基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現(xiàn)在想來,那時的我就像一個在海邊游玩的兒童,只撿了幾枚貝殼,便匆匆離去。初讀蘇霍姆林斯基,收獲的是淺嘗輒止的遺憾。
終于工作了。直面現(xiàn)實才發(fā)現(xiàn),教育,是一件如此瑣碎的事情。寫教案、改作業(yè)、批試卷,找學生談話,與家長交流……頭頂?shù)男强找廊婚W爍,可我,卻失去了抬頭仰望的心境。
再一次接觸到蘇霍姆林斯基,是在要評職稱的那幾年。評職稱要論文,硬著頭皮東拼西湊,但寫來寫去,總覺得少了些理論的深度,又想到了蘇霍姆林斯基??墒菚隂]有《給教師的建議》,上網(wǎng)一搜,他的名言比比皆是,分門別類地下載整理,沾沾自喜地以為找到了一條捷徑。不久,居然發(fā)表了兩篇文章,心里很是得意。此后,但凡寫篇小文章,總要下一番尋章摘句的功夫,找一段他的話來幫襯一下。有時候學校開研討會,評課什么的,也會事先準備幾句他的名言,顯得自己很有些莫測高深的學問。蘇霍姆林斯基,就像一塊萬能膠,只要與教育教學相關,都能粘得上。
那一段日子,我就像一位心浮氣躁的水手,駕著小艇在水面上游蕩,偶爾撈起幾朵浪花,卻自以為手里捧著的是整片汪洋。再讀蘇霍姆林斯基,收獲的是急功近利的浮躁。
今年早些時候,學校開展讀書活動,猶豫了許久,還是選擇了這本《給教師的建議》。畢竟工作多年,也該實實在在地讀一本教育名著,再者,這本書于我來說,還是有些閱讀“基礎”的。
夜深人靜,挑燈而讀。翻開書本,第一篇《請記?。簺]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驀然映入眼簾,近一段時間,自己不也正在思考這個問題嗎,竟然在這里找到共鳴;第二篇《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最近,我不也因為工作、學習、家庭三者時間上無法協(xié)調(diào)而苦惱嗎?
重溫《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一文,更讓我感慨萬千,那些當初讀來毫無感覺的句子,現(xiàn)在看來每一句都是金玉良言。尤其是讀到“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這句話時,我的心為之一顫:這樣充滿人性光輝的思想,當年無知的我居然無動于衷,真是入寶山而空回。十幾年的教育實踐,經(jīng)歷得越多,思考得越深,越是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的博大精深。
再往下讀,時而會發(fā)現(xiàn)一些似曾相識的語句,那是我曾引用過的名言。“直觀的手段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加強學生的注意力。”這句話我曾經(jīng)在一次公開課之后的說課中引用過,原來,它出自《怎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一文。只是在原文中,后面還有一句:“如果把直觀教具僅僅看作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這不僅對教學,而且特別是對智育,都是有害的?!蹦且淮喂_課不就是犯了這樣的錯誤嗎?執(zhí)著于課件的精美,卻忽略了如何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結果招致批評。通讀全篇,我心下慚愧:牽強附會,斷章取義,曾經(jīng)自以為是的名言式閱讀,是多么的膚淺!
思索、共鳴、反思、內(nèi)省,就這樣,我沉浸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世界里……
讀《給教師的建議》,讀的是教育方法和技巧,是教育思想與智慧,更是蘇霍姆林斯基執(zhí)著的教育情懷,豐盈踏實的教育人生!
回首這么多年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經(jīng)歷,我深深感受到:只有寧心靜氣、摒棄功利的閱讀,才會讓人生慢慢沉淀,慢慢變得豐滿而厚重。
三讀蘇霍姆林斯基,擺脫了喧囂與浮躁,我收獲的是一份心靈的沉靜。
(張小龍,南通市通州區(qū)平潮小學,226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