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瑆
摘 要 高校學生活動是學生工作的一部分,是高校學生交流學習的重要途徑,是展現組織活力,體現高校學生良好精神面貌的重要渠道。它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組織眾多人參與的具有廣泛凝聚力的活動。它具有吸引和團結廣大青年學生的作用。而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構建分層分級課外教育活動體系,是高校學生活動的必然趨勢。構建這樣的體系,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拓寬學生的視野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影響深遠。
關鍵字 高校 學生活動 分層分級 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3-0008-02
高校學生活動是學生管理的主要陣地之一,在豐富校園文化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幾年,學生活動的開展卻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活動質量下降,演變成為“為搞活動而搞活動”的惡性循環(huán)。學生活動應該具有強烈的教育意義,在活動中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將教育和活動結合起來。開展學生活動不僅有利于高校學生日常教育管理,更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打造校園品牌的必然途徑。如何結合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需要,較高質量地開展學生活動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結合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構建分層分級課外活動體系勢在必行。
一、目前高校學生活動的現狀
(一)活動千篇一律,缺乏創(chuàng)新
各級團學組織及學校相關管理部門都舉辦學生活動,組織者為了活動而舉辦活動,活動本身沒有明確的主題,為了活動能順利開展強制學生參加,活動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起不到鍛煉作用。普通學生為參加活動疲于應付,學生干部為執(zhí)行活動方案本末倒置,占用了大量的學習時間。
橫幅簽名、講座問卷、班會團課已經成為學生活動的固定節(jié)目.大部分橫幅內容空洞毫無意義,部分問卷缺乏科學性參考度較低。一些班會團課形式單一缺少新意。既造成資源浪費,又影響校園文化的質量。
(二)大部分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
絕大多數的高校學生活動依靠學生會或其他學生組織完成組織策劃和執(zhí)行工作,而其他大部分學生的角色只能是群眾演員?;顒邮鼙娒妾M窄,違背了學生活動的初衷。主動參加活動的學生集中在低年級,大部分高年級學生完全游離于各種活動之外.甚至產生倦怠感,感覺自身價值沒有得到體現,面對如出一轍的活動模式,只能無奈地避開。
(三)活動定位不準
學生干部來自學生,應該走到學生中去,學生活動也是如此。我們要杜絕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學生活動應具有某種教育意義,輔助管理的作用。學生活動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有特殊性,及面向全體同學,又能照顧到極個別的同學,做到讓廣大同學愿意都參加活動,充分享受活動的過程,活動結束之后能有所收獲,對其人生觀、社會觀和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引導作用。
二、構建分層分級的課外活動體系的內涵和意義
分層涵蓋校級、院級、班級三層分級理念,分級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四個年級。針對活動體系不同層次、不同年級的學生設計的活動,所考慮的活動重點、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方法都不一樣。構建分層分級課外活動體系,其意義在于:
(一)分層分級活動體系能樹立科學的學生活動價值觀
解決高校學生活動面臨的難題,需要把握“以人為本”的核心,樹立科學的學生活動價值觀,做到以學生為本。分層分級大學生課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能夠把所有的活動按照專業(yè)和年級劃分,明確各類活動的作用,了解活動的目的,讓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和特長,在自己愿意參加的活動中鍛煉才干,增加見識,把維護和發(fā)展廣大學生的切身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二)分層分級活動體系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高校長期固有的學生活動模式已經不再適應學生的發(fā)展,對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學生人才的要求已相差甚遠。構建分層分級的學生活動體系,使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而不再被動接受,需要學生具備敏銳的觀察及創(chuàng)新能力,所有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都必須依賴于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更好地促進了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三、構建分層分級分類的課外活動教育體系
(一)分層設計,增強學生活動參與性,提高活動質量
每項活動都有它自身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活動也真正能讓學生得到鍛煉,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因此,在開展學生活動之前,首先要研究學生活動的主體——學生。目前,積極參與到學院各類學生活動的主要是學生干部和少數有特長的學生,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應該根據學生成長、發(fā)展的情況,針對差異進行分層設計,開發(fā)出更多的學生參與性強、教育性強的活動,充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個體的創(chuàng)造能力。通過開展黨團活動進行各種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動或政治學習;通過新生見面會、貧困生慰問會、問題學生座談會、隨機學生團體座談等讓每個成員都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及時得到溝通,問題得到解決;通過開展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通過開展藝術節(jié)、晚會等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組織策劃能力、表演能力等,增強班級凝聚力;通過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幫助學生提前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在組織開展各類學生活動時,盡量兼顧全體學生,形式多樣,寓教于樂,這樣學生活動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分級組織,增強學生活動組織者的積極性
學校實行二級管理模式,學工部、團委、各二級學院、各班、各社團都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每一級組織在開展學生活動時有不同的定位。學工部、團委要開展代表學校最高水平的綜合類活動;各學院要結合專業(yè)特點開展科技文化類活動;各班要結合時事政治開展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各社團要結合社團特點,不拘一格地開展繁榮校園文化的特色類活動。
(三)分類指導,增強學生活動科學性
學生活動的開展應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情操,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思想性與時尚性相統(tǒng)一,傳統(tǒng)型與創(chuàng)新型相結合,以廣大學生參與為主、高雅文化展示為輔的原則。從理論信念類、科技文化類、素質拓展類、身心健康類有針對性的開展學生活動,增強學生活動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