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上期把120 日均線作為政策底部的一個觀測指標,這期我們則嘗試理解一下今年以來兩個高點所蘊含的政策頂的意味。但這不是筆者的看法有改變,我們之前說120 均線區(qū)域代表著目前的政策底部,而2400 附近的兩個高點如果代表著政策頂部,這不是恰好說明今年以來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從政策角度,也同樣是一個窄幅震蕩么?所以,這與之前的政策底部說法并不矛盾,不是說有了政策底部,就沒有談政策頂部的必要了,畢竟,現在的市場處于一種政策的夾縫當中,并且非常罕見的,政策本身也處在歷史和未來的夾縫當中,它發(fā)揮作用的空間,如果說小,就只有歷史慣用手段的重復使用,帶來的是不斷的邊際效應遞減。如果說大,那就依然還是廣闊空間大有作為的,也擁有強大的威力,只是這與傳統(tǒng)手段相抵觸,畢竟經濟結構轉型,伴隨的是生產要素相關的各項制度與機制的改變,而改革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今年以來兩次高點分別為2 月份2478.38 點,5 月初的2453.73 點,后者低于前者。而2月高點則在于實體經濟數據較當時的悲觀預期較好,使得市場認為經濟沒有想象的差。同時,不斷有地方開始嘗試突破地產調控限制,雖然分別在短時間內被叫停,但給了市場無限遐想,同時各種政策預期紛至沓來,雖然在3、4 月分別遭到證偽,但在當時卻推動形成今年以來的最高點。所以2478.38 高點,可以當作一個政策預期形成的高點,之所以預期也算數,是因為無論最終實現與否,不管先有預期還是先有政策,過程中對市場發(fā)生的作用倒是一致的。
5 月的高點距離現在較近,大家也仍然記憶猶新,這輪反彈主要是在證監(jiān)會的大力刺激下而形成的,從而使得本來該有的較深調整草草結束,把債留到了現在。
而站在目前時點,從溫總理講話,到發(fā)改委開批項目,到新的信貸數據,都表示再一次投資拉動經濟的跡象,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這反而成為市場下探的觸發(fā)因素。這里面或許能理解出兩層含義,一是市場目前還不大相信,等到明確的數據或證據出來才會最終相信,比如新增信貸再超一萬億。二是投資拉動經濟,不論表面的形式如何變化,終究逃不出4 萬億2.0 的定位形象,因此不可避免的會有強烈的邊際效用遞減,甚至其給予市場的信心,還不足以與一個監(jiān)管部門相媲美。
當然,閑扯出所謂政策底或政策頂并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是想據此稍微判斷一下,在未來市場發(fā)展過程中,政策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做個情景分析吧:
1、如果依然是4 萬億2.0,而且規(guī)模更小,力度更小,那么對于經濟的扶持力度會較弱,發(fā)揮作用也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對于市場的刺激也會較弱,市場據此突破前期高點難度較大。但好處在于,不會再形成惡性通脹,長遠來看是好事,所以,如果出現此情景,可以再次確認政策底。
2、如果有再一次4 萬億2.0,而且規(guī)模、力度不輸以往,那么就看市場的反應吧,短期反應很難判斷,但長遠一點看,所有東西都會被通脹吞沒。
3、如果沒有4 萬億2.0,而且沒有其他,管理層表明容忍度提高,那么市場將會進一步情緒失控,市場有下探前期低點,甚至再創(chuàng)新低的可能。
4、如果沒有4 萬億2.0,而有實質性的經濟結構調整方案,比如稅收、鼓勵民營資本、放開壟斷領域等等,那么這是整個市場所期盼的,新的牛市就要來了。
對于會出現哪種情景,這是個問題,目前看來,似乎情景一出現了。但這里我強烈提示一個風險,在黨代會前后,如何調控經濟的思路以及手段,可能會有轉折性的變化,現在是情景1,之后可能就是情景2 或情景3,這是我們過去十年沒有經歷過的。所以,即使現在的市場在窄幅波動中存有結構性機會,但要記得,一只腳要留在門外。因為即使未來是情景3,但情景2可能是必需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