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丹 錢婕
學習新聞傳播學的同學會問:我選擇學習新聞傳播學,是想知道怎樣寫新聞,以后好去做新聞工作,為什么要學習新聞傳播的歷史呢?
回答這個問題,先從老新聞工作者做的新聞為什么比我們好說起。誰都不會否認,老記者、編輯比我們有經(jīng)驗,寫出的新聞、設(shè)計的選題比我們高明得多。因為他們擁有我們沒有的東西——豐富的新聞工作閱歷。這種閱歷我們看不見,但能夠感覺到,就在他們的頭腦中。面對無數(shù)的事實,他們能夠準確而快捷地抓住最有新聞價值的事實,能夠提出旁人意想不到的切入角度。正是他們的閱歷,決定了他們在新聞專業(yè)方面要比我們強。
閱歷是什么?就是每個人自己擁有的歷史知識。擁有新聞工作方面的閱歷越多,面對專業(yè)問題就會感受到一種哲學上所說的“自由”,迅速做出比旁人更好的成績。若再認真研究一下新聞界的名人,他們除了比我們擁有多得多的新聞工作的閱歷外,都對本行業(yè)的歷史如數(shù)家珍。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歷程很有限,最多一百年吧,然而我們所從事的新聞傳播工作,卻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擁有本行業(yè)的歷史知識,等于延長了自己的新聞工作閱歷,雖然不是親身經(jīng)歷的,但若很熟悉,那就很接近親身經(jīng)歷了,工作起來當然更“自由”。
所以,美國歷史學家卡爾·貝克爾說:“歷史絕不是鎖在書本里的僵死知識,而是融會在活生生的現(xiàn)實人生里的記憶?!薄懊恳粋€正常的人——每一個男人、女人、小孩都懂得一點歷史,而這一點就能夠滿足他們當前的需要了。否則,他們真的就成了盲魂。例如:假定我自己今天早上醒來時失去了記憶,而其他一切功能都很正常,可是我卻想不起過去發(fā)生的任何一件事,結(jié)果是什么呢?結(jié)果就是我不知道我何許人,在何處,去何方或做什么?!@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我突然不再知道任何歷史。平日早晨我醒來時所發(fā)生的是:我的記憶闖進了過去的領(lǐng)域,把過去發(fā)生的事情、見過的東西、講過的話、考慮過的想法等等的印象集合在一起,這些印象是使我在一個秩序井然的世界里生活,是使我認清個人的處境所必需的……歷史,只不過是記憶的延伸罷了。”
為了學好歷史,這里建議讀一本專談歷史學的書:《歷史的話語——現(xiàn)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其中收入了卡爾·貝克爾的文章《歷史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事實》。
回到新聞傳播史的學習,這是用我們個人經(jīng)歷以外的與新聞工作相關(guān)的事件、地點、人物、觀念等不斷積累自身的印象,使我們的頭腦豐富起來,并通過我們對新聞工作的現(xiàn)實體驗,而使我們的實際經(jīng)驗也豐富起來。對個人來說,歷史知識的價值在于他能在個人經(jīng)歷以外的更廣闊的領(lǐng)域內(nèi)認清自己,同時可以從較長遠的觀點來認識眼下具體事實的價值,以及掌握操作技巧,從而適當超越自身經(jīng)歷的局限。歷史知識的作用是無形的,但時刻在影響著我們的工作,甚至情感。
不論是歷史還是理論,都是豐富你頭腦的動力燃料。我們每個人的頭腦就像一艘啟動待發(fā)的軍艦,只要一接到命令,就應(yīng)該駛向任何思想的海洋。但是,若你的頭腦空空,往哪兒開?。块_得起來嗎?好好學習吧!
2012年5月30日
(該書2012年8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陳力丹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流動站站長、《國際新聞界》主編、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新聞傳播所所長;錢婕為山東師范大學新聞學院講師,在職博士生)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