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香 王玥璐
【摘要】在新聞采訪實踐中,采訪者往往會遇到一些不配合或不夠配合的受訪者,他們的心理預設障礙為采訪的進行樹立起一道道屏障,從而使采訪目的難以達到。本文以中央電視臺《看見》欄目為例,針對受訪者帶有障礙性的心理預設,解讀新聞記者在采訪時如何運用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來優(yōu)化采訪效果,突破層層障礙,有效調(diào)控受訪者的心理預設,從而取得最佳訪問效果,使新聞價值最大化。
【關鍵詞】新聞采訪;心理預設;《看見》;突破與溝通
新聞工作者作為新聞工作的主體,合理并且有效地獲取信息能夠有利于其新聞采訪的成功。訪談節(jié)目是將采訪直觀而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鏡頭前的一類新聞節(jié)目,對采訪技巧有很高的要求。在采訪實踐中,采訪者往往會遇到一些不配合或不夠配合的受訪者,他們的心理預設障礙為采訪的進行樹立起一道道屏障,從而使采訪目的難以達到。因此,采訪者必須通過消除受訪者的心理障礙,找準突破口,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素材,并做出客觀公正的報道?!犊匆姟肥荂CTV—1于2010年12月推出的一檔記錄現(xiàn)實題材的專題欄目,因其題材選取新穎,并巧妙地融合了調(diào)查類欄目的深度挖掘、紀錄片的鏡頭敘述和訪談類節(jié)目的采訪對話,受訪者的選取既有多元性,又有新聞時效性,使節(jié)目內(nèi)容豐富且極具可看性。該欄目的當家花旦柴靜,作為一名資深傳媒人,同時是一名杰出的調(diào)查記者,其采訪風格極具特色,既睿智深刻,又滿含溫情,流露出記者對受訪者的人文主義關懷。本文從分析新聞心理學的角度,以《看見》為例,分析、解讀、探索攻克受訪者心理預設障礙并獲得溝通的策略。
受訪者的心理預設
心理預設,是指受訪者在接受采訪前形成的心理定勢。而定勢是指“有一定心理活動所形成的準備狀態(tài),決定同類后繼心理活動的趨勢”[1]?!皩Σ稍L對象的心理分析是采訪開始前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記者只有了解采訪對象的心理,才能在采訪過程中和采訪對象進行有效的互動。”[2]在接受采訪前,受訪者大多會根據(jù)采訪的時間、面對的采訪者進行預先的心理定勢,產(chǎn)生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這將會直接影響采訪的過程和結(jié)果,也對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是一個挑戰(zhàn)。因此,采訪者須對受訪者的心理狀態(tài)有所了解,適時適機地進行調(diào)控,促進采訪的順利進行,應對采訪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突發(fā)狀況,從而占據(jù)采訪者在對話中的主動地位。受訪者心理預設的類型主要包括:
配合型。部分受訪者對采訪的內(nèi)容和目的都持支持和理解的態(tài)度,因此在采訪時會主動配合,其表現(xiàn)為容易親近、健談且尊重事實,利于記者加大信息的獲取量。也有部分受訪者在表功心理的驅(qū)使下會主動提供信息,較易打開話匣子。
防御型。此類受訪者往往對采訪者保持一定的距離,并可能持懷疑或恐懼態(tài)度。其對自己的講話內(nèi)容有所保留,需要采訪者進行引導和挖掘,獲得受訪者的信任和肯定,由此推動采訪順利進行。
抗拒型。抗拒型受訪者往往對采訪事件或事件中的人物心存芥蒂,或者對采訪者有不滿情緒,而表現(xiàn)出與采訪者極端對立的態(tài)度,或冷漠寡言、或情緒暴怒,為采訪的進行制造障礙,使得采訪者獲取的事實也會十分有限。
受訪者心理預設障礙及影響因素
心理預設障礙,即在采訪前或采訪過程中,受訪者產(chǎn)生的一種會阻礙采訪深入,影響采訪結(jié)果的心理現(xiàn)象,當它形成一種定勢時,則會對采訪的進行產(chǎn)生負面作用。受訪者的心理預設障礙,不僅會影響采訪過程,更會影響采訪結(jié)果。本文所指的心理預設障礙主要指防御型心理預設和抗拒型心理預設。而形成受訪者心理預設障礙的因素主要包括:
受訪者的身份、地位。受訪者的身份和地位是直接影響其心理預設的原因之一。有的受訪者身居高位,或者享有較高的社會聲譽,易表現(xiàn)出高傲的姿態(tài),甚至盛氣凌人的氣勢,將記者置于被動境地。
受訪者的性格特征。有的受訪者性格內(nèi)向,孤僻寡言,不善言談,或者存在先天性的語言障礙,形成防御型心理預設,讓采訪很可能出現(xiàn)“冷場”或者被迫中斷。
受訪者的年齡、性別等。老年人和兒童在智力、記憶力、反應能力和表達能力上較差,因而對問題的理解會更困難,容易出現(xiàn)答非所問或詞不達意的情況。男性往往舉止較為沉穩(wěn),言語表達不及女性豐富,心思也不如女性縝密,因而在談話中許多細節(jié)照顧不到。
受訪者身處的文化背景。從小生長在農(nóng)村的受訪者往往受傳統(tǒng)觀念的牽制,對一些惡性事件會采取“家丑不外揚”的態(tài)度,墨守成規(guī),甚至偏激否定,價值觀相比發(fā)達地區(qū)更單一,常以防御型甚至抗拒型心理預設對待采訪者。
受訪者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程度較低的受訪者對采訪目的的理解不如文化程度較高者深刻,他們進入采訪狀態(tài)的過程較慢,受自身意識和知識面的限制,可能對采訪者的目的持揣測或懷疑態(tài)度,甚至產(chǎn)生抵觸情緒,因而容易產(chǎn)生抗拒型心理預設。
受訪者心理預設障礙的突破與溝通
在采訪過程中,可通過調(diào)節(jié)受訪者的情緒、態(tài)度,從而使采訪更順利地進行。“采訪對象對待記者的采訪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和情緒,這種情感和情緒對記者采訪順利與否,必然起著作用。但這種作用既可能是推動力,也有可能是副作用。這就要求記者把握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審時度勢,采取相應措施,使采訪對象的情感有利于采訪活動,以取得采訪的最佳效果?!盵3]
(一)語言符號
有聲符號是采訪中主要運用的語言符號,記者的語言對啟發(fā)被訪者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提問的技巧。柴靜在人物訪談中多以開放式提問開始,開闊、寬松的提問方式給對方營造了輕松的氛圍,給予了談話對象更多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因而容易削弱受訪者的心理防備。同時,柴靜的提問直白犀利、一針見血,將受訪者的思維鎖定在所提的問題上,又留有回答的自由。如在2012年2月19日播出的《楊麗萍:生命的旁觀者》中,楊麗萍作為性格高傲、要求嚴格的知名藝術家,無疑會給記者帶來心理壓力。當楊麗萍對現(xiàn)場取景和布光表現(xiàn)出挑剔時,柴靜微笑著指出:“你是我見過的對細節(jié)最追求完美的人了?!币浴白非笸昝馈眮戆凳緱铥惼嫉奶籼?,而并未直接詢問對方“你為何如此挑剔”,巧妙地傳達了自己對楊麗萍的肯定態(tài)度,也引導了楊麗萍主動談論自己挑剔的原因,由此延伸到她的信仰,回答了她常使人“碰釘子”的原因。
柴靜在每一次專訪前,都做足了準備,并常以一些資料、物品作為提問的出發(fā)點,微妙地觸發(fā)受訪者的表現(xiàn)欲,契合受訪者的心理,避免了問題的唐突。2011年10月30日播出的《為了安息的紀念》中,柴靜采訪了救回四個落水兒童卻失去了自己兒子的英雄父親胡文傳,柴靜從一張標注滿了留言的照片作為切入點,引導胡文傳主動表達出對兒子的思念和對整個事件的看法。
對抗性采訪。柴靜在央視《新聞調(diào)查》欄目中常采取對抗性采訪來面對一些出現(xiàn)問題、逃避責任的采訪對象。同樣,她偶爾也將這種采訪方式帶入《看見》的人物訪談中。如2011年9月25日播出的《柴靜·專訪李陽家暴事件》,李陽身為英語教育界的名人,又是一個典型的家庭暴力的實施者,他坦言畏懼失去自己的事業(yè),并對家庭暴力事件持輕視態(tài)度,因而在采訪中時而表現(xiàn)出輕蔑和對記者的抵觸。顯然,李陽是一個帶著抗拒型心理預設的受訪者,他帶有挑釁意味地反問柴靜:“在我心目中你是一個事業(yè)強人,我相信你會有大量時間撲在工作上的,你沒選擇。”柴靜回道:“如果我沒有辦法對我身邊的人起到應有的愛和責任,我其實是沒有能力來完成一個好的采訪的?!辈耢o尚未講完,李陽便接道:“你只要完成對你爸爸媽媽的責任,其實丈夫并不是最重要的人?!辈耢o反而笑道:“你知道伴侶是人類最親密的關系。”如此來回幾個回合,柴靜并未惡語相還,而是用冷靜的思維,尋找對方談話邏輯中可還擊的點,駁回對方的觀點,采取適當?shù)恼Z言將問題丟還給了企圖逃避問責的李陽。
平等的視角姿態(tài)。柴靜在訪談中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她溫柔的語調(diào)和偏低的分貝,幾乎在所有的采訪和配音中,無論是面對藥家鑫的父親藥慶衛(wèi),或是面對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還是面對一些身世平凡的普通人,柴靜始終保持著謙和溫婉的語氣,給受訪者傳達了一種友善的信號,從而爭取受訪者的信任,讓對方從內(nèi)心上放松對記者的戒備,變得更敢言、更樂言。
(二)非語言符號
非語言符號,包括體態(tài)語等輔助性語言符號。有研究表明,溝通雙方互相理解=語調(diào)(38%)+表情(55%)+語言(7%),由此可見,非語言符號在人際傳播中所傳遞的信息比語言符號更加可觀。人類學家霍爾教授就曾提出,非語言符號即無聲的語言,在人際交往中顯得更為重要。這種信號就是指肢體語言及表情等輔助表達情感、情緒的工具,在采訪中能起到極其微妙的作用來調(diào)節(jié)受訪者的心理預設。
身體的姿勢。無論是在實地采訪中還是在特地搭建的錄影棚中,柴靜身體的姿勢總是保持前傾,被觀眾稱為“傾聽的姿勢”,尤其在對一些兒童的采訪中,柴靜會蹲下,仍然以仰視對方的姿勢進行采訪,有時她甚至會撫摸小孩的手安撫地講話。這種放低采訪者姿態(tài)的方式,反作用于受訪者,減小了記者的身份給受訪者帶去的壓力,也在無形中淡化了記者的職業(yè)角色,而以一個旁觀者甚至朋友的角度去聆聽受訪者的心聲。在《為了安息的紀念》中,對還未走出喪失親人陰影的采訪對象,柴靜以一個聆聽者的姿態(tài)關切地聽胡文傳傾訴,幫助胡文傳在回憶事實的同時看到希望,胡文傳也聲淚俱下地說出了內(nèi)心的悔恨和遺憾。在采訪胡文傳的女兒胡秋月時,柴靜并未拿出成年人的架勢,而是用親近的距離得到了小孩的信任,讓小秋月在鏡頭前直陳其言,無所畏懼。
小動作。在采訪中,柴靜在對受訪者說的話表示贊同時,會很用力地點頭,同時凝視對方。這個點頭的動作對那些講話較為怯懦、膽小的帶著防御型心理預設的受訪者來說是一種很大的鼓舞。當人在受到肯定的時候,會更自信,并且會更放心地闡述事實。柴靜正是采取了這種激勵的方式,給予受訪者心理上的鼓舞,鞭策他們主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緒。如在2011年8月7日播出的《姚晨:一個溫暖的鹵蛋》中,一開始,姚晨便表示自己不善言辭,對這次專訪感到很緊張,而柴靜在以一個輕松的玩笑開始了采訪以后,常以點頭來對姚晨的話表示肯定,對姚晨來說,這種激勵能一定程度地消除她內(nèi)心的疑慮和緊張,放松她內(nèi)心對記者的戒備。所以,在采訪的后半段,姚晨的講話變得十分自如,談話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幽默。
柴靜有許多不經(jīng)意的小動作,表現(xiàn)出她對自己情緒的極力控制。如2011年8月14日播出的《專訪藥家鑫案雙方父母》中,藥家鑫的父親藥慶衛(wèi)在藥家鑫臨刑前,父子見面的最后十分鐘里一口否決了藥家鑫捐獻眼角膜的遺愿,并說:“把你的罪惡都帶走?!辈耢o低下了頭強忍著眼淚,“在攝影機取景框以下,觀眾看不見的位置,柴靜正用筆尖扎著自己的手背,以求克制”[4]。柴靜雖然為藥家鑫感到可悲、可憐,但從受訪者的角度來看,記者并未大聲指責藥慶衛(wèi)的偏激和冷酷,而在此時流露出同情、憐憫和心疼等個人情感,這種人文主義關懷給藥慶衛(wèi)帶來心理上的寬慰,當他感覺到自己的言語能被旁人理解和寬恕時,他便更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眼神。柴靜的眼神也是她的特色之一。在采訪過程中,柴靜的雙眼始終以由下向上的角度凝視對方,表現(xiàn)出了充分的尊重和專注。在對弱勢群體的采訪中,她的眼神總是流露出關切,配合她溫柔的語調(diào),給受訪者傳達出溫暖的信號。如在對藥家鑫案受害者張妙的父親張平選的采訪中,柴靜始終保持伸長脖子,以微微向上仰視的角度凝視張平選,她的眼神既具有試探性,又表現(xiàn)出對受訪者的體諒,在聽到張妙母親的哀號時,她主動提出前去安撫,同樣以向上仰視的眼神給對方傳遞安全感。而在對家庭暴力的實施者李陽的采訪中,談及敏感的家庭暴力,柴靜并未受到個人價值觀的影響。在談到李陽將婚姻和孩子作為實驗品時,柴靜微笑著說:“可是那是一條生命呀?!碑敹嗽趯υ捴谐霈F(xiàn)了爭辯的局面時,柴靜仍然保持鎮(zhèn)定的眼神和從容的微笑,絲毫未流露出不滿或鄙夷,因而李陽在談到自己的丑聞時表現(xiàn)出較為淡定的態(tài)度,也較敢于說真話,還原事件的真實經(jīng)過。
在許多采訪環(huán)節(jié)中,面對感人的事跡,柴靜會忍不住流出眼淚,而在傳統(tǒng)新聞采訪理念下,記者作為還原客觀事實的一方,不應表露個人情感。但面對弱勢群體,將記者內(nèi)心對事實的渴望和對當事者的憐憫之情傳達給受訪者,這為受訪者帶去的是一種積極的影響,同時也說明記者找到了自己內(nèi)心與受訪者內(nèi)心相契合,或者說共鳴的地方。在面對情感直接流露并且感同身受的采訪者時,受訪者往往會增強對采訪者的信任程度。如2012年1月15日播出的《重生》,在講述汶川大地震中喪失女兒的??∩腿~紅梅夫婦多次嘗試試管嬰兒失敗時,柴靜的眼淚濕潤了眼眶,葉紅梅也流出了眼淚,在四目相對的交流中,眼淚無形中拉近了柴靜與葉紅梅的心理距離,搭起了心靈的橋梁,兩個女性產(chǎn)生共鳴和理解,這是男性采訪者難以做到的。
表情。柴靜在采訪過程中,微笑是她展現(xiàn)最多的表情。在《重生》中,柴靜的表情從一開始的凝重,逐漸微笑再過渡到開懷大笑,她的表情跟隨著受訪者講述的事實經(jīng)過、情緒變化而變化。這些非語言符號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了記者的真誠,減少了受訪者心中對記者采訪目的的揣測,化解了受訪者對自己言語表達的忐忑和顧慮。再如,在2011年10月23日播出的《專訪四姑娘山驢友失蹤事件雙方》中,十幾名違規(guī)進入景區(qū)進行探險的驢友因涉嫌隱瞞真實情況,在進入景區(qū)時謊報人員信息、隱瞞探險路線,他們在接受采訪時表現(xiàn)出愧疚和歉意,害怕受到旁人的指責,因而在心理預設上處于防御狀態(tài)。柴靜面對著幾個曾經(jīng)狂妄自大犯過錯誤的年輕人并沒有表現(xiàn)出指責,也沒有嚴厲地質(zhì)問對方,而是帶著開玩笑的語氣和微笑的表情,表現(xiàn)出一種寬容,給了受訪者充足的勇氣去回顧事件發(fā)生的經(jīng)過,同時直面并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既出色地完成了采訪,也為受訪者留下了反思和反省的空間。
衣著。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像一把標尺,讓交往雙方衡量在彼此心目中的刻度。沈愛國認為,人們初次相遇,總要首先觀察對方的衣著、相貌、舉止以及其他可察覺到的動作反應,然后根據(jù)觀察到的印象對對方做一個初步的評價。[5]
在采訪中,記者留給受訪者的首因效應主要由記者的外貌衣著所決定。記者留給受訪者的印象,會影響受訪者在采訪過程中的心理狀態(tài)。端莊、大方的外表,能幫助記者一定程度地凸顯氣質(zhì),體現(xiàn)權威,尤其是面對一些態(tài)度較為驕傲的受訪者時,強大的氣場能幫助采訪者從心理上制勝,攻破對方的心理防備。
柴靜在節(jié)目中大多穿著襯衫、西服外套,偶爾搭配簡潔的圍巾,她的衣著風格樸實大方,幾乎沒有特別妖艷的著裝或首飾,給人以親切、知性的美感。軍事記者田蘭富寫道:“新聞實踐表明,記者的儀容儀表,不僅顯露著記者自身的個性特征、審美情趣、文化修養(yǎng)、知識底蘊等諸多主觀因素,由此也可以看出記者的老到或稚嫩?!盵6]柴靜作為一名經(jīng)驗豐富的調(diào)查型記者,其內(nèi)在的涵養(yǎng)結(jié)合端莊的外表,在給受訪者帶去威嚴的同時,也代表著權威。柴靜被譽為“中國新聞的良心”,她已儼然成為兼具職業(yè)素質(zhì)和職業(yè)道德的記者代表,她的形象得體大方,容易給受訪者留下好感和信任感,緩和他們的焦慮和緊張。
禮節(jié)。另一大決定采訪者留給受訪者第一印象的因素還有社交禮儀?!懊绹鴮W者倫納德·曾寧博士在他所著的《接觸:頭四分鐘》一書中指出,交接新認識的人時,頭四分鐘至關重要。”[5]記者的舉手投足不僅要照顧到在鏡頭面前的美感,也將禮儀帶給受訪者,是對受訪者的尊重。柴靜在與各種采訪對象會面時,總是表現(xiàn)出謙和溫婉的態(tài)度,在采訪開始前,就在對方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以優(yōu)秀的自我修養(yǎng)感染受訪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擋在采訪者與受訪者間的“冰山”,縮短引導受訪者進入狀態(tài)的時間,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使新聞價值盡可能地最大化。
采訪地點的設置?!叭藗兊慕浑H對話、記者的采訪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具體環(huán)境中進行的。合適的環(huán)境,不僅便于采訪談話,而且能激發(fā)談話者的興趣和注意力,成為一種特殊的感情交流媒介?!盵7]柴靜采訪的地點多為受訪者所熟悉的環(huán)境,如家中居住的房間,有時也會出現(xiàn)外景,如楊麗萍的后花園中。柔和的美景能讓受訪者感到舒適,熟悉的環(huán)境能讓受訪者在鏡頭前講話更加放得開,從而有利于談話的進行和話題的延伸。相比傳統(tǒng)的訪談節(jié)目《魯豫有約》和《楊瀾訪談錄》,二者將采訪地點完全設置在了錄影棚內(nèi),現(xiàn)場觀眾和錄影設備無疑會對采訪對象形成壓力,采訪對象往往會對自己的言語反復斟酌和刪減,對于話題的拓展和延伸也比較有限。而《看見》的人物訪談恰好避開了這一難題。
結(jié) 語
從《看見》節(jié)目中,我們可以看到,柴靜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者,通過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真實、準確地把握受訪者的心理狀況,攻克采訪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題。由此說明,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做到外表儀容的端正整潔,更重要的是出于內(nèi)在的心理。記者對自身的要求應不僅局限在工作中,還應該不斷從生活中獲得靈感,積極完善自我修養(yǎng),培養(yǎng)獨立的思想,抓住那些能夠打開受訪者“話匣子”的細節(jié),從而更好地開發(fā)新聞資源,使新聞價值最大化。
[本文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科研人才基金資助階段性成果之一(J201123)]
參考文獻:
[1]張駿德,劉海貴.新聞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李凌凌.新聞采訪學教程[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
[3]張忠良.攻心的藝術——怎樣取得新聞采訪最佳效果[J].心理世界,1996(6).
[4]李巖.柴靜對抗柴靜[J].南都周刊,2011(45).
[5]沈愛國.新聞采訪中的幾種心理效應[J].杭州大學學報,1997(2).
[6]田蘭富.試論記者禮儀對采訪效應的影響[J].軍事記者,2003(7).
[7]王雄.環(huán)境與采訪[J].新聞愛好者,1991(10).
(謝明香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文化藝術學院教師;王玥璐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生)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