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春
舊時人家,逢年過節(jié)吃頓肉,一家人都覺得美滋滋的,時至今日,沒人把吃肉當回事?,F(xiàn)在,要是讓你天天吃、頓頓吃,而又不得不吃,你不叫苦連天,可就太讓人佩服了。倒不是肉的口味有什么變化,變的是數(shù)量,吃得越多感覺越差。道理很簡單,不用多說??晌也幻靼椎氖?,當我們教學生寫作文的時候,怎么就不明白了呢?
現(xiàn)在的孩子可真苦,每單元有一篇大作文,每星期有一篇小作文,每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還有數(shù)量不等的小練筆。碰上重大節(jié)日更不用說了,國慶節(jié)寫,兒童節(jié)寫,教師節(jié)還要寫。開個運動會要寫新聞報道,看場電影要寫觀后感,讀本書要寫讀后感。大大小小的測驗、考試、教學質(zhì)量“調(diào)查”都少不了作文。學生能有多少東西夠這么寫?他的生活積累、知識儲備不夠,只好吹、編,寫假話、空話、套話。這樣寫寫寫,怎一個寫字了得?
我們不禁要問,這么折騰這些十來歲的孩子,何苦來著?
別人問魯迅如何作文,魯迅答:“寫不出時不硬寫?!边@句話可不能讓學生看到,我們的要求是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四十分鐘以內(nèi))寫出一篇像模像樣的作文(大多有字數(shù)要求,隨年級的增長而增加)。那么,即便魯迅先生來我們這兒寫作文恐怕也要挨批評了。至于魯迅先生說的什么“寫好后,放一段時間,再回頭修改”(大意)之類的話就更不用去理會,所有學生在作文寫完后都要及時上交。
做基層語文老師沒有不冤的。一到學生寫作文的時候,找范文給學生讀,寫“下水文”摸清“障礙”,再告訴學生哪兒要注意,反復強調(diào)要注意結(jié)構(gòu),要首尾照應,要應用必要的修辭手法,乃至用字用詞,段落過渡,材料選擇,標點符號等都要注意。嗓子都講啞了,可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到頭來,沒幾個學生不怕作文、不討厭作文,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可能馬上有人會反駁我或在心里不以為然:這只能說明你不會教,讓特級教師來教肯定不會這樣。或許是這樣。教書育人畢竟是成千上萬普通教師在進行的。大多數(shù)做不好、做不到,只有少數(shù)人能做到并不能說明實質(zhì)意義。毛主席教導我們:“我們的同志,要學得一點比例?!碧丶壗處熢诮處熤械谋壤峙虏粫蟀桑恐挥猩贁?shù)人能做到,大多數(shù)人怎么也做不到、做不好能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呢?
《新課標》中有這么一條要求:“少做題、多讀書”,翻來覆去地套公式、寫假話、空話、套話的作文不知是否包括在“少做題”之題內(nèi),但過量、機械、枯燥的訓練卻實實在在地浪費了學生的寶貴時間,泯滅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罢Z文教學的現(xiàn)狀很不樂觀,有些學生書面表達能力低下,甚至研究生不會寫文章的現(xiàn)象也比較普遍?!碧丶壗處熡阡舻倪@句話我是深有感觸。
作文怎么寫?華東師大教授趙杰偉說:“我們的父輩、祖輩,為什么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即使沒有讀過幾年書,寫出來的文章至少也能文從字順。什么原因?讀得多,讀的全是經(jīng)典之作。如果只讀現(xiàn)在這幾本薄薄的課本是絕對不可能成材的?!逼@些語文老師就在干這些“絕對不可能”的事?!墩n標》規(guī)定六年級學生的閱讀總量應當在400萬字以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安偾У涠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親愛的老師們,這是老祖宗幾千年總結(jié)下來的客觀規(guī)律,我們總是視而不見,那只能“欲速則不達”。報載:江蘇丹徒有個七歲的小孩叫竇蔻,居然出版了長篇小說。有人表示懷疑(包括我),但當我從電視上得知其父母親傾其所有為她購買了3000冊圖書時,我就不懷疑了。
讀與寫,讀是寫之始,寫是讀之成。沒有大量的、優(yōu)秀的文章的閱讀,學生無法形成特有的“語感”,無法讓學生積累眾多的妙詞佳句,無法開闊學生的視野,無法讓學生感受到名家名作的特有的人文關照。讀與寫,就像走與跑,還不會走的孩子,你就讓他練跑,恐怕是很難辦到的。小學生尚處于“多讀”的階段,我們卻同時要求他們“多寫”,這實際上是一種拔苗助長的行為。
也許有人會說,在多讀的基礎上多練,兩條腿走路不是更好嗎?這種中庸式的和稀泥的說法是很讓人討厭的。小學生的生活已經(jīng)被擠成“三點一線”了,加上大量的“題?!睌D走了那可憐的一點課外時間,已經(jīng)搞得他們疲憊不堪,這種情況下,他們怎么去“多讀”,更何況還要“多寫”呢?在這種情況下還硬讓他們“多讀”,恐怕他們連“讀”也會討厭的(那可就徹底沒轍了)。
在作業(yè)鋪天蓋地、學生無暇應對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少練、少寫些作文,騰出時間讓孩子讀書,讀好書、經(jīng)典的書,讀大自然這本書,讀生活這本書,從而讓源頭之水汩汩而流、作文之果更加甜美呢?
作文更少些、更精些,也許孩子們讀的書會更多些、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