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燕珠
[摘要] 目的 探討選擇性剖宮產和陰道分娩兩種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后盆底組織功能的影響 。方法 選擇2009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分娩的產婦62例, 按隨機分組法分為陰道分娩組(n = 32例)和選擇性剖宮產組(n = 30例)。分別分娩后3個月靜息狀態(tài)下檢測產婦生殖裂孔的LHD、LHAP、LHLR、LUG的變化,并對Oxford骨盆底肌力評分,對兩組產婦盆底肌力情況進行比較。結果 選擇性剖宮產組分娩后3個月靜息狀態(tài)下生殖裂孔的LHD、LHAP、LHLR、LUG分別為(5.01±0.61) cm、(5.11±0.77) cm、(3.81±0.22) cm、(1.92±0.26) cm,與陰道分娩組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選擇性剖宮產組盆底肌力評分≥4分者占83.33%,陰道自然分娩組占53.1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結論 妊娠生理變化可以引起盆底組織的損傷,選擇性剖宮產對盆底損傷小,較陰道分娩對盆底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關鍵詞] 選擇性剖宮產;陰道分娩;盆底組織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19.8[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9-0042-02
分娩是女性特殊的生理過程,在分娩過程中可對女性盆底組織結構產生重要影響,據(jù)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婦盆底組織的結構具有不同影響[1]。陰道自然分娩是在胎兒、產道、產力正常的情況下的一種自然分娩,符合產婦的生理狀況,但是分娩過程中由于受到過度牽拉,導致盆底組織的結構和功能產后會發(fā)生改變[2]。近年來,由于孕婦擔心經陰道分娩會導致盆底組織損傷,選擇性剖宮產的分娩方式呈上升的趨勢。據(jù)研究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包括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盆腔器官脫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糞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xiàn)I)和產后性功能障礙與分娩方式具有一定的相關性[3]。本研究通過對不同分娩方式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期發(fā)現(xiàn)不同方式分娩對產后盆底組織功能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產科2009年5月~2010年5月分娩的初產婦62例,按隨機抽取分組法分為陰道分娩組(n = 32例)和選擇性剖宮產組(n = 30例)。陰道自然分娩組32例,年齡20~35歲,平均(27.5±1.2)歲,孕周26~44+5周;選擇性剖宮產組30例,年齡22~36歲,平均(29.1±1.3)歲,孕周25~45+5周;本研究所有產婦均為初產婦,排除妊高癥、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兩組產婦在年齡、身高、體重、孕周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產婦入院后均進行常規(guī)產前檢查,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選擇分娩方式入組。陰道自然分娩組產婦在助產士的協(xié)助下順利分娩,偶有胎兒娩出困難者,行會陰側切或胎頭吸引等針對性措施,以保證胎兒的順利分娩。選擇性剖宮產組患者術前產程評估,完成各項術前檢查后入手術室,在常規(guī)硬腰麻聯(lián)合麻醉下實施手術,手術進腹及切開子宮下段,胎兒娩出后給予宮體注射催產素20 IU,破膜后吸取羊水記錄羊水量,同時給予5%葡萄糖500 mL內加催產素20 IU靜脈滴注,出現(xiàn)宮縮趨勢即牽拉臍帶,將胎盤取出[4,5]。采用會陰三維超聲分別在分娩后3個月靜息狀態(tài)下檢測兩組產婦生殖裂孔的LHD、LHAP、LHLR、LUG的變化,并對Oxford骨盆底肌力評分,對兩組產婦盆底肌力情況進行比較。
1.3觀察指標
①生殖裂孔指標采用會陰三維超聲分別與產后3個月檢測靜息狀態(tài)下產婦生殖裂孔的檢測生殖裂孔的直徑、前后徑、橫徑、周長(LHD、LHAP、LHLR、LUG)的變化,并對Oxford骨盆底肌力評分。②骨盆底肌力評分[6] Oxford肌力(modified Oxford scale)依收縮力量與回縮能力評估,分為0~5分,骨盆底肌力評分0分為毫無收縮。1分為微感抽動;2分為微感收縮,沒有內縮上提的感覺;3分輕度內縮上提的感覺;4分收縮正常,手指向下壓時可有收縮抗阻感;5分表示強力收縮的感覺。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 5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殖裂孔各監(jiān)測數(shù)值比較
分娩前兩組生殖裂孔各監(jiān)測數(shù)值無顯著性差異。選擇性剖宮產組分娩后3個月生殖裂孔的LHD、LHAP、LHLR、LUG 分別為(5.01±0.61) cm、(5.11±0.77) cm、(3.81±0.22) cm、(1.92±0.26) cm,與陰道自然分娩組相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患者分娩后骨盆底肌力評分比較
選擇性剖宮產組骨盆底肌力評分≥4分者占83.33%,陰道自然分娩組占53.12%,選擇性剖宮產組顯著優(yōu)于陰道自然分娩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分娩后骨盆底肌力評分比較[%(n/n)]
3討論
由于選擇性剖宮產存在麻醉的風險,手術的出血/創(chuàng)傷、術后的腸脹氣等,若病例選擇不當、施術不及時,不但可危害母子生命,且能使婦女保持正常的生產機能和繼續(xù)繁殖后代的能力受到影響,造成遠期的不良影響。陰道自然分娩成為理想的分娩方式,陰道自然分娩時,由于盆底的組織結構在分娩過程中常受到過度牽拉,導致盆底組織的結構和功能在產后發(fā)生改變,陰道自然分娩后陰道松弛,也成為引起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其中原因之一。據(jù)研究,初次妊娠和陰道分娩是SUI的主要致病因素,可能與產婦分娩過程中下尿路支持結構的損傷有關[7]。據(jù)研究選擇性剖宮產能避免陰道分娩造成的產傷,降低產后SUI的發(fā)生率,并對盆底組織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8]。Geelen等[9,10]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分娩過程中產婦可能存在潛在的盆底功能障礙,其原因與進一步影響盆底肌肉及神經相關。目前關于妊娠期間盆底發(fā)生的解剖和生理改變報道甚少,本研究通過對不同分娩方式產婦檢測分娩后生殖裂孔的直徑、前后徑、橫徑、周長,研究結果顯示選擇性剖宮產組分娩后3個月生殖裂孔的LHD、LHAP、LHLR、LUG分別為(5.01±0.61) cm、(5.11±0.77) cm、(3.81±0.22) cm、(1.92±0.26) cm,與陰道自然分娩組相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充分說明選擇性剖宮產可以減少盆底組織的擴張和撕裂,盆底結構功能損傷明顯減少,對產婦下尿路具有保護作用。選擇性剖宮產組骨盆底肌力評分≥4分者占83.33%,陰道自然分娩組占53.13%,選擇性剖宮產組骨盆底肌力顯著優(yōu)于陰道自然分娩組。與丁月紅對不同分娩方式與產后盆底肌力變化的相關性分析研究結果相一致[11,12]。但是,妊娠本身就可改變或損傷盆底結構功能損傷,如何將陰道分娩導致盆底功能不可逆損傷降低到最低限度是今后尚需進一步探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羅新. 尿失禁的社會衛(wèi)生經濟學問題[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09,19(2):68-69.
[2]宋巖峰,林堅,李亞欽,等. 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0,38(12):737-740.
[3]陳園,杜廣輝,楊為民,等. 武漢市社區(qū)人群尿失禁發(fā)病情況的流行病學調查[J]. 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9,19(5):297-299.
[4]齊翠娥,牛鳳憲. 陰道分娩和剖宮產對產后壓力性尿失禁影響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9(14):59.
[5]萬忠艷. 陰道分娩前后行盆底肌功能鍛煉對盆底肌張力的影響[J]. 廣西醫(yī)學,2011,33(6):697-699.
[6]羅新,朱亞飛. 如何應用和評價POP-Q評估體系[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09,21(3):132-135.
[7]張睿,羅來敏,馮亮. 正常陰道分娩和選擇性剖宮產對初產婦下尿路解剖位置的影響[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26(12):1408-1410.
[8]馮潔,吳氫凱,程慧,等. 應用陰道表面電極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后婦女盆底肌力的影響[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4(11):219-220.
[9]Geelen JM Van,Doesburg WH,Thomas CM,et al. Urodynamicstudiesinthenormalmenstrualcycl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rmonal changes during the menstrual cycleand the urethral pressure profile[J]. Am J Obstet Gynecol,2009,11(41):384-392.
[10]杜文霞. 分娩方式對近期盆底組織功能的影響[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10):114-115.
[11]丁月紅. 不同分娩方式與產后盆底肌力變化的相關性分析[J]. 中外醫(yī)療,2011,8(22):132-133.
[12]岳桂英. 不同分娩方式與產后肌力變化的相關性分析[J]. 當代醫(yī)學,2011,18(11):67.
(收稿日期:201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