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萍
摘?要:對多媒體技術在紀念館展示中的功能、作用和應用方式進行了簡要介紹。充分討論了在紀念館展示中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所需注意的主要問題。指明了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在紀念館展示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紀念館歷史
中圖分類號:F3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0(a)-0061-02
多媒體技術在紀念館展示中的應用,是指以多媒體和數字化技術作為展示技術,融入主題鮮明的展廳,通過對視頻、聲音、動畫等媒體加以組合應用,深度挖掘展覽陳列對象所蘊含的背景、意義,帶給參觀者高科技的視覺震撼感,從而留下更深刻、更直接的展示印象。多媒體技術在國內紀念館新建、重建和升級改造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其功能定位、應用形式等具體實施中的問題已經受到業(yè)內人士的廣泛重視。
1多媒體技術在紀念館展示中的功能和作用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對紀念館的傳統(tǒng)展廳觀念產生了沖擊,它的作用更是原狀陳列無法代替的。大體來說,多媒體技術在展覽中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一是復活原狀歷史。文物、照片也是歷史的呈現(xiàn),但卻是“死”的,靜止不動的。而紀實性的錄像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出來,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和面對面交流的感覺。二是再現(xiàn)藝術歷史。藝術的歷史就是通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來呈現(xiàn)的歷史。紀念館根據陳列需要,通過三維動畫制作一些視屏內容,通過先進的多媒體表現(xiàn)出來,使歷史具有可視性、可感性。三是見證塵封歷史。在人們的意識中,紀念館陳列的物品都是“死去的歷史”碎片,這些碎片所隱藏的歷史信息是有限的,其信息的傳達是被動的。如果采訪當事人,由當事人述說當時事件的經過,通過視屏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不但“死去的歷史”活起來,更主要的是,當事人的“述說”,是當時事件的最直接、最真實的見證,觀眾能夠直接聆聽到當時的情況介紹。四是拓展展覽縱深。在傳統(tǒng)的陳列中,展線有多長,展覽內容就有多長。因為所有的展覽物品,照片、文物、文獻資料等都是順著展線的延伸排列的,照片、文物、文獻資料都是平面呈現(xiàn),對觀眾來說,其內容的含量有限。多媒體技術通過視屏影像等形式,延展展覽縱深,避免因上版面造成的輔助內容對主要內容的喧賓奪主,保證版面主線清晰,同時又避免了因舍棄不展而帶來的遺憾。五是營造了展覽氛圍。傳統(tǒng)的歷史照片、文物加文字說明的展覽過于僵硬,甚至枯燥。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使展線動起來,陳列活起來,聲光影相結合,有助于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加深感受,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媒體技術盡管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一定程度上成為現(xiàn)代化展廳的標志,但是它絕對不能代替原狀陳列的主體地位,只能以輔助陳列的方式發(fā)揮作用。作為輔助陳列,多媒體技術也不是隨便運用的,而是根據紀念館所掌握的影視資料內容是否充足,以及展覽需要而定。多媒體技術只是一種手段,關鍵是該技術所呈現(xiàn)的內容是否起到了表現(xiàn)主題、深化展覽的目的,因此必須得到合理的應用。
2多媒體技術在紀念館展示中的應用形式
當代紀念館在場所升級改造和新展布局中通常采用的科技手段主要有音頻技術、影像技術、場景合成技術、視頻技術、觸摸屏技術及網絡技術等,給觀眾帶來了豐富的感官體驗和交互式服務。
利用聲音、燈光和還原場所進行情景模擬,是最為常用的多媒體技術,目前在八一紀念館等多家紀念館廣泛使用。也有的紀念館。把相關的歷史素材和訪談資料等作為電影,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再現(xiàn)歷史,實現(xiàn)紀念學習的目的。
再者,利用觸摸屏技術可以方便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參觀內容。觸摸屏避免了傳統(tǒng)展廳的布展局限性,觀念可以用靈活方便的方式了解事件背后的支持性資料,從而達到了延伸學習的效果。
如今,數字化導展技術更是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使用。在入口處建立參觀導引終端,利用手持交互方式(PDA)為觀眾進行導覽成為了普遍的導引方式。手持交互方式要方便多個媒體同時出現(xiàn)在交互裝置上,提供了講解員為觀眾講解展覽內容背景內容的強有力工具。無線PDA還可以使展廳的播放裝置,變化為交互式的工具。
另外,運用社會媒體網絡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通過在門口設立數字簽名臺,在終端機上進行在線留言、照相、錄音講述、有獎答題等方式,建立與觀眾的互動平臺,達到深化紀念教育效果的目的。
3 如何在紀念館展示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
近年來,多媒體技術在紀念館應用中呈現(xiàn)著一定程度的盲目跟風和求最求貴的不良現(xiàn)象。其實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并不是越多越好,必須以展示主題和功能需求為根本出發(fā)點,并要切實考慮原生史料、場館建筑、經濟支持等客觀條件。
(1)紀念館的多媒體技術運用必須有客觀真實的史料和學術研究資料作支撐。多媒體展示產品的開發(fā),要有相關史料研究人員的參與,不能單純依靠電腦科技人員的創(chuàng)新和演繹。真實是紀念館展覽的生命,紀實性影像資料要嚴格與影視作品相區(qū)分,再造場景的聲光影設計也要嚴格地按照史料還原的態(tài)度來進行。如果相關史料支撐比較弱的場景事件,就不具備多媒體技術演繹的條件。
(2)多媒體技術的選用,既要考慮紀念館的一次性經濟投入能力,也要考慮后期運行中的投入成本和維護成本,還要適當考慮工作人員的操作能力。如果后期運行或維護成本過高,或者工作人員的操作能力無法滿足使用此項技術的要求,則表明此項科技技術不是最佳的選擇。由于多媒體技術升級換代很快,還要充分考慮新技術對舊技術的兼容性,考慮到升級換代的成本,才是負責任的多媒體展廳設計和更新改造方案。
(3)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既要與展廳的環(huán)境相協(xié)調,又要與所展示的內容相協(xié)調。比如用色要考慮與原有建筑協(xié)調,以及觀眾的視覺感受。不同內容的陳列展示空間會隨著色彩面積大小和色量的增減而隨之增減,同時對于觀眾視覺的刺激與心理的影響也會隨之增減。如1平方厘米的黑色會產生清晰、干凈的視覺效果;在1平方米的黑色面前,則會產生一種嚴肅、沉悶的心理感受;當人處在100m2的黑色環(huán)境中時,會產生陰森恐怖的心理反應。
1cm2的大紅色使人感覺鮮艷可愛;1m2的大紅色使人覺得興奮激動;但當人處在100m2的大紅色包圍中,會有過分刺激而造成的疲倦之感,進而產生一種難以忍受的煩惱。靜態(tài)的色彩都有如此大的刺激,屬于較為沉重的歷史題材的紀念館多媒體展示,更要考慮到觀眾所承受的視覺沖擊的舒適程度。要把紀念館的物理環(huán)境和觀念心理、生理感受很好的結合起來,在符合審美通用模式的基礎上,設計出符合展示內容的展示環(huán)境。
(4)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要最大限度地幫助觀眾汲取展示的內容和相關知識。紀念館展示的內容往往是發(fā)生在很久以前的歷史,展示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堂生動活潑的歷史課,因此可以充分借鑒情景教學的手段。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運用多種多媒體技術,如音頻技術、影像技術、場景合成技術等等,使之合理地結合起來,同時在視覺,聽覺乃至觸覺等方面刺激觀眾,甚至結合數字化三維成像技術,猶如時間倒流,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不再覺得自己是旁觀者,而是歷史事件的參與者,使觀眾產生深刻的感受,最大程度地接受信息。
(5)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不是越多越好?;诙嗝襟w技術的展示方法與傳統(tǒng)的展示方法相比雖然具有諸多優(yōu)點,但是也不是越多越好。歸根結底,任何多媒體技術都是為了向觀眾更好地展示歷史原貌而服務的。如果不顧展示內容和目的,盲目使用花哨的多媒體技術,反而可能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引起視覺疲勞,或者使觀眾忽略展示的內容,造成喧賓奪主的后果。
(6)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必須有足夠的硬件支持。使用的多媒體技術越多,需要的硬件支持也越多,因此一定會增加對硬件支持,維護的負擔。比如為了保持展覽的穩(wěn)定,多媒體展廳要有應急24h的供電系統(tǒng),必須安排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對相關設施進行定期、規(guī)范的維護,要對多媒體展示內容有雙份備份支持,網絡必須適應多個終端的流量,才能確保多媒體技術的正常使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多媒體技術正不斷涌現(xiàn)出來。可以預見,先進多媒體技術的合理應用必將給紀念館展示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是未來紀念館展示方式的發(fā)展趨勢。
參考文獻
[1]王中生,馬靜.多媒體技術應用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金鐘琪,王斗斗.多媒體設計應用:形、動、色、文、音的相互作用[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3]黃丹青.多媒體技術介入當代設計的審美解讀[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2(2):49-50.
[4]謝先姣,許剛.傳統(tǒng)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方式探討[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 2012(6):109.
[5]李春平.歷史教學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利弊[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2(1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