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志英
所有種類的貓頭鷹都有一雙好眼睛,但視力再好也難以企及厚厚雪被下的老鼠。烏林鸮得天獨厚,它們不僅擁有一雙好眼睛,還擁有特別靈敏的聽覺,能聽到白雪下面嚙齒類動物發(fā)出的細微聲響,從而準確定位獵物的位置。烏林鸮的靈敏聽覺是從哪里得來的呢?
特殊武器:奇特的大面盤
各種貓頭鷹的聽覺都很靈敏,而這得益于它們奇特的面盤。貓頭鷹面盤上的羽毛纖細、堅挺,富有彈性,以眼睛為中心,一圈圈輻射狀平展排列成兩個圓形,形成其獨特的大面盤。同自日活動的鷹不同,晚間活動的貓頭鷹的眼睛像貓,長在臉的正面(正因為其面形似貓,它們才得名“貓頭鷹”)。貓頭鷹的耳朵比鷹的耳朵大,長在兩旁,沒有耳廓,被羽毛遮蓋著;左右耳不對稱,一邊高一邊低,左耳道比右耳道寬闊,有很發(fā)達的耳鼓,可以進行三角定位;碩大的頭使兩耳之間的距離較大,有隔離聲音的作用,左耳接收來自左邊的聲音,右耳接收來自右邊的聲音,這增加了對聲波的分辨率。
正是這種奇特的面盤成為貓頭鷹捕獵的“秘密武器”——不僅聽覺敏銳,判斷也極其準確。我們常見的貓頭鷹,如短耳鸮、長耳鸮、雕鸮等,都有這么一副面盤。
與其他種類貓頭鷹相比,烏林鸮的面盤更圓更大,而且是林鸮類貓頭鷹中面盤最大和最復雜的。由于其頦下還有兩撇上翹的“八字胡”,所以在俄語里它們又被稱之為“須鸮”。
我曾仔細地摸過烏林鸮面盤上的呈“C”型的羽毛,看起來絨絨的、亂蓬蓬的,其實每一根都堅挺且富有彈性,一圈一圈、一層一層密密實實地疊壓著,纖細的羽枝彼此交錯,連結緊密卻又蓬松有隙。我掀開面盤,發(fā)現(xiàn)烏林鸮的耳朵非常大,耳洞狹長,比我們?nèi)说亩浯蟮枚?。我還用手摸過烏林鸮的兩撇胡子,也很緊致、堅挺。簇生的“C”型羽毛和“八字胡”能接收聲波,且具有隔離作用,使得烏林鸮左右耳聽到的聲音不會互相干擾。
上帝從不造無用之物。正是因為烏林鸮擁有這么一套貓頭鷹中最先進最靈敏的“雷達定位系統(tǒng)”,冬季藏在厚厚積雪下的獵物哪怕是發(fā)出輕微的響聲,都很難逃過它們敏銳無比的耳朵。
除了擁有精確超靈敏的“雷達定位系統(tǒng)”,烏林鸮還隨身攜帶著“消音器”。烏林鸮身上蓬松柔軟的羽毛,既能保暖,又不會與空氣摩擦產(chǎn)生噪聲,而其兩翼最外側的初級飛羽梳子狀的邊緣還可消減氣流擾動的聲音。因此,當烏林鸮從天而降準備捕獵時,獵物很難察覺到它們。
抗寒裝備:力口廠孚的“羽絨服”
烏林鸮成年個體的翼展可達152厘米,身高可達70厘米以上,在貓頭鷹家族中僅次于雕鸮。加拿大籍華人野生動物攝影師武剛曾近前仔細觀察過雪鸮和烏林鸮,他非??隙ǖ卣f,烏林鸮是體形最大的。有趣的是,在電影《哈利?波特》中出現(xiàn)了多種貓頭鷹,包括角鸮、雪鸮、灰林鸮、雕鸮、倉鸮等,其中哈利?波特的可靠信使艾羅爾是一只烏林鸮,而他的密友海德薇則是一只雪鸮。在電影中,艾羅爾的體形比海德薇大了一圈。
不過,烏林鸮的體形雖然大于雪鸮,其體重卻只有雪鸮的3/4,甚至1/2(烏林鸮一般重1~1.5千克,雌鳥最大體重近2千克)。這是為什么?其實,烏林鸮的大體形是靠蓬松的羽毛撐起來的。我曾親手抱過烏林鸮,感覺就像厚厚的羽絨服包裹著細細小小的骨頭,非常蓬松,非常輕柔。烏林鸮脖子上的羽毛至少有一寸半厚,手摸著羽毛,卻一點也感覺不到它的身體。
在寒冷的地區(qū),冬季來臨之前,鳥類都會向南遷徙,烏林鸮和雪鸮卻是例外,整個冬天它們都留在寒冷地區(qū),成為這里的“常住居民”。為了抗寒,它們一個把羽毛加厚,一個把脂肪加厚,可謂殊途同歸。為了抵御寒冷,烏林鸮和雪鸮都穿著一雙“皮毛長靴”——它們的脛腿和腳趾上都覆蓋有厚厚的羽毛,一直覆蓋到爪子上。
捕獵絕招:雪中俯沖
我們在電影《哈利?波特》中看到,每當艾羅爾出場時,總是伴隨著混亂滑稽的場面:它不是撞上玻璃,就是撞上桌子,跌跌撞撞的,好像一個披著羽毛的不倒翁。事實上,烏林鸮雖然身形高大,卻如有輕功,神出鬼沒,捕獵時動作敏捷而準確。在冬季的寒溫帶針葉林里,皚皚白雪讓嚙齒類動物隱蔽得“天衣無縫”,這使以捕鼠為生的普通鸮類無從下爪,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往南遷徙到雪被較少的地方。而烏林鸮不僅能夠依靠自身的“雷達定位系統(tǒng)”發(fā)現(xiàn)厚厚積雪下的獵物,而且還擁有足夠的力量,搗破堅硬的雪面,捕捉隱藏在下面的獵物。
烏林鸮常常佇立在高大喬木的樹梢上,居高臨下,面盤像雷達四面轉動,一旦發(fā)現(xiàn)敵情,便把尖尖的雙爪貼在面頰下,然後俯沖而下,一頭扎進雪地深處,其沖刺的力量可以沖破承重達80千克的雪殼。烏林鸮捉到藏在雪下的獵物後,會帶著獵物扭動著身子走出雪地,然後飛到認為安全的地方降落,慢慢享用美餐。正是得益于這雪中俯沖捕食的絕技,烏林鸮在寒冷的冬季仍然可以生活在白雪皚皚的北方。在冬季,成年烏林鸮每天能吃下的嚙齒類動物的數(shù)量驚人,其重量最多可達自身體重的1/3。
我們知道,貓頭鷹都是“夜貓子”,眼睛大,呈圓柱形,白天沒有視力,晚上銳利無比。烏林鸮也是“夜貓子”,但其眼睛比大多數(shù)種類的貓頭鷹要小一些,這使得它們在光線不太明亮的黃昏和清晨也有視力,作息時間可以比一般的“夜貓子”更長。除了黑夜——貓頭鷹法定的工作時間外,它們在黃昏、清晨、陰天都可以覓食。同烏林鸮一樣生活在寒冷北方的長尾林鸮、猛鸮、鬼鸮和雪鸮也都擁有這個特點,這或許是因為在這些時段嚙齒類動物比較活躍的緣故吧。
武剛說他總是利用早晨、傍晚光線最好的時段拍攝烏林鸮捕食老鼠,因為在這些時段它們依然十分活躍,捕食非常積極,等不了一會兒就能抓住一只老鼠。
盡職父母:雛鳥的高存話率
烏林鸮是一種大型猛禽,成年體幾乎沒有天敵,但雛鳥剛出殼時卻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父母的保護,它們的眼睛半睜半閉,無力的頸部看上去難以支撐沉重的頭。初生的雛鳥全身被著絨羽,薄而光滑,顏色單調(diào),一般為白色、灰色或淺黃色,極少數(shù)有斑紋。雛鳥破殼後第二天,父母開始給它們喂食??茖W家發(fā)現(xiàn),為了照顧雛鳥,雌鳥有時會在一個月內(nèi)減少l/3的體重。雄鳥也會為自己的孩子做出很大的犧牲,它們千辛萬苦地捕捉老鼠,然後送回巢里。雌鳥將雄鳥送來的獵物踩在腳下,用嘴撕碎,以方便雛鳥享用。有如此稱職父母的精心喂養(yǎng),享用著高蛋白的雛鳥生長很快,一周之後第二期絨羽就長出來了,這是一層較為厚實、暖和、顏色更淺的羽毛。
破殼20天時,雛鳥還站立不起來,但已能借助跗跖在巢里做短距離的移動??煲粋€月時,雛鳥的面盤長出灰黑色的羽毛,嘴兩側長出黑色的胡須。5~6周時,雛鳥已擁有同父母一樣的羽毛,能撲騰著兩翼做短距離的飛行,這時距離它們離開巢穴已經(jīng)不遠了,因為隨著巢穴樹下的排泄物逐漸增多,異味增加,巢穴很容易被天敵發(fā)現(xiàn)。為了安全,飛得并不好的雛鳥不得不轉移到更安全的地方——有時它們會跌跌撞撞地從高高的巢穴中掉到地面上,有時它們寧愿站在巢旁的樹枝上也不回巢。
初生的小鸮面臨重重危險。據(jù)統(tǒng)計,平均每三只就有一只被渡鴉、大雕鸮、鼬或其他捕食類動物獵殺。在食物不足的年份,在一窩雛鳥中,只有個頭大的能搶到食物,幸運地長大,而那些搶不到食物的個頭小的則可能被餓死,甚至淪為同巢手足的食物。在加拿大,只有2/3的小鸮能夠長大,具有飛行能力。
雛鳥出巢後的整個夏季,父母仍然同它們呆在一起,保護、喂養(yǎng)它們,在獵物稀少的時候,烏林鸮媽媽寧肯自己挨餓也要省出食物給雛鳥。當然,它們的辛苦是值得的。在整個北美洲,約80%的烏林鸮父母能夠將雛鳥養(yǎng)育到羽毛長齊、出飛。
同大多數(shù)種類的鸮一樣,烏林鸮也是將獵物整個地吞下,它們胃里的砂囊肌肉壁像磨砂紙一樣,將不能消化吸收的東西如獵物的毛和骨頭,打磨滾壓成一團,不時地吐到地面(被稱為“食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