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匆匆
喜馬拉雅山腹地的秘境
五大八千米級高峰環(huán)峙
在西藏日喀則境內(nèi),喜馬拉雅山脈被“砍”了4個缺口,這些缺口最終形成了日喀則的“四大名溝”:吉隆溝、樟木溝、嘎瑪溝和亞東溝。這4條溝全都發(fā)源于雪山,海拔從5000多米一路驟然下降到3000米以下,河水在低處流到尼泊爾或印度。同時,在這4條溝的周邊,還聳立著喜馬拉雅山脈中5座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雪山:珠穆朗瑪峰(世界第一高峰)、洛子峰(世界第四高峰)、馬卡魯峰(世界第五高峰)、卓奧友峰(世界第六高峰)和希夏邦瑪峰(世界第十四高峰)。高山與深壑,地貌如此獨特,造就了當?shù)仄嫣氐娘L(fēng)光:雪山相伴,景色多變,人跡罕至,恍若世外桃源。
我和一群驢友背上行囊,深入喜馬拉雅腹地,徒步探訪這“四大名溝”,看那5座海拔8000米以上雪山。徒步過程雖然充滿艱辛,但那曠世的美景卻讓我們感到無比幸福,體驗到不一樣的人生經(jīng)歷,為自己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回憶。
吉隆溝:在這個“西藏最后的秘境”,我們看見四周的雪山依次打開,還等來了日照金山,拍到了雪山倒影。
如今的西藏,大概已經(jīng)沒有了空白,包括以前神秘的墨脫、古格以及藏北無人區(qū),好像都已不再那么神秘。唯獨吉隆,似乎還鮮為人知。
吉隆,或許就是“西藏最后的秘境”。
吉隆,藏語意為“舒適村”、“歡樂村”。吉隆之得名,傳說是在公元8世紀后期,藏王赤松德贊從印度迎請蓮花生大師入藏時,大師途經(jīng)吉隆溝(今吉隆鎮(zhèn)一帶),在此住了一宿。大師見此地山清水秀,風(fēng)景明媚,不勝感概,又見溪谷中的河水潔白如乳,溪底的卵石光潤如玉,更是贊嘆不已,于是在翌日臨行前,欣然將此地命名為“吉隆”,以表達其無限贊譽之情,“吉隆”之稱于是流傳至今。
吉隆位于珠峰自然保護區(qū)的西端,由于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北進,使得山脊兩側(cè)的氣候截然不同,呈現(xiàn)出南北兩大氣候類型。吉隆溝東北部有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瑪峰和著名的佩枯湖,南部則分布有原始森林。吉隆藏布江順著蜿蜒的山谷向南飛瀉,兩側(cè)山峰林立,氣勢巍峨,層巒疊翠的山谷里生長著種類繁多的植物,而山谷兩側(cè)的山頂上則終年積雪,氣度不凡,所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便是這里的真實寫照。
這次去吉隆溝,與一張雪山倒影的照片有關(guān):紅草地、大石頭、兩座雪山在靜靜的湖水中清晰的倒影,仿佛世外桃源。但在吉隆鎮(zhèn)的大街上,我問過很多人,卻沒有人能告訴我在哪里可以看到雪山倒影。
這次去吉隆溝的旅途并不順利。前幾天的天氣都不好,從拉薩到吉隆溝,我們要翻過3個海拔5000多米的埡口,好幾名隊員都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yīng)。我們期待的風(fēng)景卻遲遲沒有出現(xiàn),3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山都深藏不露。徒步吉隆溝的那天更是陰雨朦朧,連雪山的影子都沒見著。
但我們并沒有放棄,在雨中堅持徒步上山,為了躲雨,我們冒失地闖進了山上的一戶藏民家,沒想到那恰好是乃村村長家。雨一直不停地下,我們干脆在村長家安心地玩,接著跟主人商量在他家里吃午飯,最后以300元成交。讓我們沒料到的是,主人家非常重視,幾乎全家動手為我們準備午餐。不一會,酸奶、蕎麥餅、烤土豆都上來了,大家吃得很爽,有人喜歡這里純正的酸奶,有人喜歡甜甜的土豆,而我更喜歡用相機記錄藏民真實的生活,做蕎麥餅的老太太就成了我的主要“模特”。
下山時,我們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那個拍攝雪山倒影的地方,真是踏遍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在我們即將離開吉隆溝的那天,雨過天晴,柳暗花明,美景如期而至。我們看到了最美的吉隆溝:四周的雪山依次打開,等來了日照金山,還如愿以償?shù)嘏牡窖┥降褂啊T诨爻痰穆飞?,我們還欣賞到了雄偉的希夏邦瑪峰和佩枯湖的美景。
樟木溝:在令人震撼的希夏邦瑪峰南坡,雪山、峽谷、冰川構(gòu)成了天堂一般的畫面,令人流連忘返。
希夏邦瑪峰是唯一一座位于中國境內(nèi)的八千米級雪山,它的兩個大本營都在中國境內(nèi)。一般登山隊都是從北坡大本營攀登的,而我們選擇從南坡大本營徒步。
我們對這條線路了解甚少,主要是把它作為珠峰東坡徒步活動的拉練,順便磨合隊伍。因為前幾天山上下了大雪,向?qū)Ф嗖技獞岩晌覀兪欠裾娴囊?,但我的態(tài)度很堅決,能走到哪里算哪里,既不輕易放棄,也不勉強為之。因為我知道彩虹總在風(fēng)雨后,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
第一天我們在陰雨綿綿中趕路。經(jīng)過一座鐵索橋后,來到一塊大草地,很多牦牛在草地上吃草。在這里,我們仔細觀察埡口方向和翻越埡口的起點,不過有些隊員已經(jīng)開始向前進發(fā)了。這個埡口很不明顯,路跡也很多,不一會隊伍就散了,大家各自為政,都想抄近路盡快到達埡口,但都不知道埡口究竟在哪里,最后還是得跟著牦牛隊走。如果自己直上,是比較辛苦的,因為要一邊找路,一邊攀爬,看似走了近路,其實大大耗費了體力。
轉(zhuǎn)過一個山坡,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眼前要穿越的山坡全是積雪。這一段雪坡橫切,讓很多人走得崩潰。天色漸黑,隊伍逐漸拉開距離,饑寒交迫,天空還飄著小雨,此時我只有一個想法:趕快到達營地,鉆進帳篷,換衣服休息,做飯。
我一路狂奔,一邊找路,一邊觀察前后隊員。因為路跡不很明顯,我完全靠感覺,慢慢下切,因為我知道營地肯定在河床上。我的判斷是對的,因為我很快找到一條明顯的路跡,并超過前面的一些隊員了。17:30分到達預(yù)定營地時,我已有一點虛脫,可能是后面一段路走得太快了。
到達營地后,我們饑寒交迫,在雪地上扎營,在寒風(fēng)中做飯。有隊員還出現(xiàn)較嚴重的高原反應(yīng),什么東西也吃不下,進了帳篷就不想出來。
但第二天早上,天空放晴,雪山全部打開,原來我們把營地就設(shè)在雪山環(huán)抱之中。我們開始興奮起來,不停拍照,以至于原定9點出發(fā)的時間推遲到10點。
出發(fā)后,我們剛爬上一個山坡,風(fēng)景就開始讓人震撼:眾多雪山離我們?nèi)绱酥?,大大出乎我們的想象,甚至有隊員建議:不去珠峰東坡了,這里風(fēng)景更好!這一天,我們沉浸在無比幸福之中,竟然忘記了防曬,忘記了大本營,結(jié)果不少人被曬傷。
第三天的回程輕松很多,天氣依然晴好,我們沿著山脊行走,無意間遇上一個絕佳的“觀景平臺”——站在山脊上,看見雪山、峽谷、冰川,構(gòu)成一幅天堂一般的畫面,流連忘返,再次陶醉在希夏邦瑪峰南坡!
嘎瑪溝:在珠峰東坡,這條美麗的山谷依然靜偎在珠峰的懷抱中,獨享著雪域凈地的孤高與清傲。
嘎瑪溝位于定日縣與定結(jié)縣之間的嘎瑪藏布及其西側(cè)谷地,東自陳塘,西抵珠峰東坡,是一條海拔在2000多米到5000多米之間的美麗山谷。嘎瑪溝長期與世隔絕,唯一的交通工具是牦牛。上世紀,美國和英國探險家相繼對嘎瑪溝進行了考察,他們都被這里夢幻般的自然美景所折服,贊譽嘎瑪溝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山谷”、“世界十大景觀之一”。不過時至今日,能到達嘎瑪溝的人極少,這條美麗的山谷依然靜偎在珠峰的懷抱中,獨享著雪域凈地的孤高與清傲。從海拔僅2100米的谷底——嘎瑪河與朋曲河匯合處,到珠穆朗瑪峰峰頂,相對高差達6000余米,在山谷中可以同時看到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第四高峰洛子峰和第五高峰馬卡魯峰的壯麗景觀。蔚藍的蒼穹下,雪峰格外醒目。由于角度、距離的差異,珠穆朗瑪峰顯得秀美,洛子峰顯得嬌柔,而馬卡魯峰則極為壯麗。
我們選擇的徒步線路在嘎瑪溝上段,徒步起點在曲當鄉(xiāng),走向珠峰東坡大本營。到達曲當鄉(xiāng)后,我們先去鄉(xiāng)政府申請統(tǒng)一安排的牦牛。但牦牛工一般不懂漢語,溝通起來比較困難,于是我們又找了兩個略懂漢語的年輕人作為向?qū)А?/p>
徒步從優(yōu)帕村開始,沿途可見幾個美麗的村莊,我們第一天的目的地是曉烏錯。出發(fā)后不久,就開始爬坡,由于我們已經(jīng)在吉隆溝和希夏邦瑪峰適應(yīng)過,隊員們的身體已經(jīng)調(diào)整到最佳狀態(tài),因此大家都走得很輕松,下午3點半就到營地了,這時下起了小雪,我們趕緊鉆進帳篷休息。
第二天天氣晴好,我們第一次看見馬卡魯峰,還拍到雪山在曉烏錯中的倒影。海拔4900米的小烏拉埡口是這一天穿越的難點,由于頭天晚上下過小雪,小烏拉埡口變得更加漂亮,我們?nèi)缤凶咴诎咨耐捠澜缰?。剛到埡口,我們便看見一排雪山撲面而來,讓我們的心靈徹底震撼了!這天的營地選在一個富有詩意的地方——蘭花谷,可惜這個季節(jié)看不到蘭花。向?qū)Ц嬖V我們,5月份是山谷最美的季節(jié),到處盛開著蘭花。
離開蘭花谷營地,爬上山坡,我們就看見珠峰了,接著是洛子峰、馬卡魯峰。我們把營地選在湯湘觀景臺附近,因為這里可以同時看見那3座八千米級雪山。晚上天氣變好,滿天星斗熠熠生輝。翌日早上5點多,我們就早早爬上觀景臺,守候日出。8:04分,第一縷陽光開始把珠峰照亮,那初升的陽光漸漸轉(zhuǎn)移到洛子峰、馬卡魯峰上面。我們同時看見了3座八千米級雪山日照金山的壯觀景色,大家激動得高唱起了《青藏高原》,幸福得難以言表。
接下來我們要穿越嘎瑪溝,朝著珠峰東坡大本營的方向徒步,真正的挑戰(zhàn)從此開始。巴當?shù)蕉砀掠幸欢挝kU的碎石坡橫切,有些隊員走得快要崩潰,但風(fēng)景卻令人震撼,我們一直看著馬卡魯峰進發(fā),離它最近時,直線距離不到10公里,感覺它觸手可及。視野開闊的時候,可以同時看見珠峰、洛子峰和馬卡魯峰。
俄嘎到珠峰東坡大本營這一段路,只屬于真正的勇敢者,來回要走24公里,徒步超過9小時,最高海拔5300多米。但13名鉚足了勁的隊員都在下午2點前就到達珠峰東坡大本營,這也算得上是奇跡,因為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到達這里的人才不過幾百人。坐在大本營附近的山脊上,腳下是壯觀的瓊桌冰川,對面是雄偉的珠峰和洛子峰,回頭還能看見馬卡魯峰,這種感覺真好!
我們心滿意足地回到俄嘎時,寒流來襲,似乎在提醒我們該回家了。第二天返回湯湘時,我們都走得飛快,我們的目的地是這次嘎瑪溝徒步的最后一個營地——措學(xué)仁瑪。我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這里拍到3座八千米級雪山的倒影,但天公不作美,我們只好呆在帳篷里睡覺。
早上起床,天氣依然沒有變好。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在積雪中翻越5350米的朗瑪拉埡口后,便是一段1500米的垂直下降。但大家走得很快??吹酱迩f和前來接我們的面包車,我們終于可以徹底放松疲憊的身體和緊繃的神經(jīng)。
亞東溝:云飄霧起時,卓木拉日雪山與多慶錯遙相顧盼;
日出日落時,雪山與湖水熠熠生輝。
多慶錯算是故地重游了。因為第一次印象很好,這次特地繞道多慶錯,在湖邊扎營,守候最美的黃昏和早晨,以彌補上一次留下的遺憾。
多慶錯位于西藏亞東縣堆納鄉(xiāng)多慶村,距亞東縣城60公里,湖水面積達10多萬公頃,遠處皚皚的卓木拉日雪山與之相依相伴,美不勝收。卓木拉日雪山海拔7350米,峰頂突兀,壁峭坡陡,是藏族民間傳說中的喜瑪拉雅山七仙女之一,與珠穆朗瑪峰是姐妹峰,當?shù)匕傩辗Q之為“圣女峰”。我們更喜歡把多慶錯稱為“多情錯”,它將眾多雪山倒映在自己的胸懷中。云飄霧起時,卓木拉日與多慶錯遙相顧盼,日出日落時,雪山與湖水熠熠生輝。在西藏古老的神話里,卓木拉日雪山和多慶錯被譽為“神山”和“圣湖”,當?shù)厝寺愤^神山時,都會獻上潔白的哈達和青稞酒,以祈求神靈保佑。
晴朗的天氣下,多慶錯展現(xiàn)出一派美景,對面的雪山全部打開,我們選擇了一個最佳觀景點停車拍照,隊員們又開始興奮了,接下來是尋找當晚的營地:一是位置要靠近湖邊,能看見卓木拉日;二是水源,沒有水就無法炊事,因此選來選去,我們的車一直開到離湖很近的一塊平地上扎營。
傍晚的光線很好,很適合拍照。當天是農(nóng)歷十五,明亮的月光把營地完全照亮。我本想拍多慶錯的星空,但因為月亮太亮,很難看見星星,只得作罷。
我的帳篷正對著多慶錯和卓木拉日,只要拉開帳篷,就能看見外面的風(fēng)景。我在凌晨一點醒來,看到皎潔的月光灑在營地上,星星在夜空中閃爍,湖水和雪山若隱若現(xiàn),天上還有流云在滾動,氣勢磅礴,變化不斷。我趕緊穿衣起床,背上相機,扛著三腳架,在營地四周走動,尋找最佳的拍攝角度。
夜晚如此寧靜,風(fēng)景如此美妙。我突然想起了一句歌詞:寂寞是一個人的狂歡。此時此刻,不正是我的狂歡時間嗎?能在這么美妙的地方扎營,又能看到如此的美景,還能用相機把它記錄下來,我相信世界上沒有多少人能像我這樣幸運。
我不停地變換位置,嘗試不同的構(gòu)圖和曝光時間,最難的就是對焦了。因為夜晚的光線太暗,自動對焦是不可能了,用手動對焦也看不太清楚,把焦點放在無窮遠,有些照片還是模糊的。就這樣,構(gòu)圖、對焦、曝光,我不斷變化,總算拍下了幾張比較滿意的照片。走進帳篷的時候已是凌晨3點了,我發(fā)現(xiàn)羽絨服上已經(jīng)披上了一層白霜,因為太過投入,拍照時竟然沒有察覺。
清晨6點,我再次醒來,拉開帳篷,卻大失所望:烏云籠罩著天空,星星和月亮,還有雪山,全都不見了蹤影。上帝就是這樣公平,他不可能總給你好天氣,也不會總給你壞天氣。
“四大名溝”,我們輕輕地離去了,正如我們輕輕的來。但那些美好記憶,會長留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