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到歷代帝王的精神支柱,龍的形象凝聚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藝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智慧。龍紋在瓷器上的應用,確切地說始于唐代,宋、元以后愈加廣泛,明萬歷朝官窯青花瓷則集永、宣、成、弘瓷業(yè)發(fā)展之大成,開創(chuàng)了晚明瓷業(yè)發(fā)展的新局面。
在上古時期,龍就是華夏民族的圖騰,被尊為祖神。有的瓷器雖為民窯產品,但精湛的畫工將龍的神韻氣勢充分表現了出來,藝術性極高。
精彩的畫工在順治以后不復重現,以后的龍形就變得溫和了,至清末逐漸變成軀體僵硬,只有形而無神了。此大概為清初尚武,而清末武衰,重于文化,自然由尚武變馴順,反映到瓷器上,亦是如此。
在龍紋裝飾方面,元末明初的那種強壯、粗獷、豪邁的龍紋形象,已被萬歷朝洗煉、俊俏、灑脫的風格所替代,龍的形體拉長,身體呈橋形拱起,頭部加大,雙眼突出,上下唇均加長,向上翻翹,鼻端通常被處理成“如意”形,鬃發(fā)茂密的向后方飄拂。
龍多為五爪,短小而尖利,四爪指在前,一指在后,呈輪式掙張,龍鱗簡化而草率。龍的形式多樣,富于變化,主要有騰空龍、升降龍(一龍在上,一龍在下,首尾相應)、行走龍、穿花龍、戲珠龍、團龍等,除了瓷器,也與寶珠、祥云、海水、靈芝、花卉配合,寓意吉祥與瑞氣。